《空难余波》

2018-01-11 07:19子宁
航空知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施瓦辛格罗曼管制员

子宁

演员名单中,阿诺德·施瓦辛格的名字会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动作片,至少应该有动作片的元素——施瓦辛格饰演的硬汉人物在空难中力挽狂澜,拯救世界,或是在空难之后,以铁血形象孤身行动,调查真相。但当影片开始前,一句“改编自真实事故”的提示,打消了所有这些念头。

在这部电影里,施瓦辛格饰演了一位在空难中失去妻子和女儿的父亲——罗曼,但施瓦辛格在剧中没有了以往硬汉的气质,转而变成一个孤苦无助的老人,这样的形象转变可能会让熟悉施瓦辛格动作片的朋友们一时间难以接受。

相比演员的形象,电影故事以及故事的空难原型恐怕更值得细说。电影的原型是发生在2002年7月1日德国乌伯林根上空的空难,当天晚上,俄罗斯巴什克利安航空的2937次航班(图-154),原计划由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飞往西班牙巴塞罗纳。DHL快递公司的611次航班(757-200F货机),原航线是从巴林国际机场经意大利的贝尔加莫国际机场飞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2架飞机于当地时间(UTC)2002年7月1日晚上9时35分,在德国南部博登湖畔毗邻瑞士的小镇于伯林根(Uberlingen)附近的半空中相撞。共有包括双方机组在内的71人遇难。德方事故调查团认定,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处置失当是导致此次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电影《空难余波》的情节基本遵照了乌伯林根空难发生前后的真实脉络。施瓦辛格扮演的罗曼是建筑工地的包工头,现实中的人物叫做维塔利·卡洛耶夫,它是俄罗斯北奥塞梯的建筑师。电影中,罗曼抵达事故现场,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救援,而卡洛耶夫也是乌伯林根空难发生后第一位抵达现场的遇难者家属。电影中,罗曼依靠一位记者提供的信息,找到并杀害了事故当班管制员杰克·博纳奥斯。现实中,失去妻儿的卡洛耶夫蓄谋刺死了事发当日值班的丹麦籍空中管制员皮特·尼尔森。

《空难余波》电影中更多的冲突情节在于,失去亲人的罗曼并不接受航空公司的赔偿态度,与赔偿金额相比,罗曼更想要的是航空公司或者空管单位的正式道歉。他的这个诉求并不刁蛮,但包括航企、空管,以及最后罗曼找到当事空中管制员博纳奥斯,都没有给出任何一句正式道歉,这也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然而,导致空难事故的原因却不止这一个。

现实中,乌伯林根空难事发当晚,苏黎士空中管制中心只有皮特-尼尔森一名空管员指挥着这一空域的往来航班。而其它的空管员在另外一个屋里休息,这并不符合规定,但该行为却长时间得到了管理机构的默认和忽视。该事件发生后,国际民航组织对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而在我国,一个管制席位必须有两名管制员在岗,一名负责指挥,另一名负责监视与辅助,繁忙岗位上,例如北京进近,有时会有3名管制员共同负责一个席位。并且在交接班时,必须有不小于10分钟的重叠时间。

另外,一个位于地面,用来提示空管员避免撞机的光学碰撞预警系统在事发前因例行检修而关闭,但尼尔森没有留意此状况。另一部安装在空管中心内的音频防撞预警系统,在事发当晚的21时35分——碰撞发生前32秒发出了声响警报,但并没有任何人听到,事后对此设备的技术检查也证实其工作状态良好。

第三,在空难发生前10分钟,尼尔森指挥着一架已经有些延误的劳埃德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腓特烈港机场。他使用着有故障的电话系统,同时忙于两个控制台之间,以至直到撞机发生前43秒,他才通知俄国飞机员降低高度。如果他能够早一点发出警报,及时将两机航线分离,就不会引发两机防碰撞系统的开启。而当他预感到自己已经无法同时应付两台控制台的工作而召唤其它空管员帮助时已经太晚了。

在德方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瑞士声称,事件中的图-154客机低于瑞士空管员要求的航线高度33米,并以每分钟580米的速度下降,如果俄飞行员不顾瑞士空管员给出的错误方位和警告信息,而遵照TCAS(空中防撞系统)的提示驾驶飞机,就可以避免灾难。

基于同樣的调查报告,俄方声称,事发时俄机组曾在飞机下降至10800米后遵照了防撞系统的警告提示执行,但当时空管员没有成功的使另一架飞机保持在11000米。而且事件中的DHL货机也完全有机会避免碰撞,因为他们能够听到俄国机组同地面空管员之间的无线电对话。

事故发生后,国际民航组织陆续发布了19项安全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应遵守空中管制员的指令,但是,当管制员的指令与TCAS的冲突时,应遵守TCAS的指令。导致事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对空管设备的不适时维修,国际民航组织在后续发布的安全建议中也要求:维修空管设备需要获得空管单位和当班空中管制员的允许。

《空难余波》电影中对技术细节交代的比较少,更多的还是围绕在了关于一句道歉的索取上。罗曼最终找到了管制员博纳奥斯,并当着他的妻子和儿子的面杀死了博纳奥斯,然后拿出一张自己妻女褶皱的照片给他们看。罗曼的复仇之心可以理解,但是让博纳奥斯一个人,最终以这种方式承担事故之后的代价,未免有些冤屈,因为造成这起事故的是当事的空管机构。但影片中,包括空管机构、航企,都选择了规避。现实中,卡洛耶夫在事故发生后精神状况十分不佳,最终走向了杀戮。

但在电影的最后,曾经亲眼看着父亲被杀死的博纳奥斯的儿子,长大后试图杀死罗曼,当博纳奥斯的儿子拿着枪指着罗曼时,罗曼说:“开枪吧,我理解你。但我想对你说对不起。”博纳奥斯的儿子最后也收枪说:“我可以杀了你,但我父母没这么教过我。”本以为仇恨将延续下去,导演用这样的方式为故事画上了句号。导演用“道歉”这条线索,讽刺了现实中,当一些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没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的懦弱行为。

灾难之后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伤口的深或浅,不要试图从主观的角度轻易评判一个人,尤其是突然失去至亲的人的行为,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之痛。

责任编辑:陈肖

猜你喜欢
施瓦辛格罗曼管制员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错、忘、漏”
基于熵权法的管制员素质机测因子赋权研究
《终结者:创世纪》:施瓦辛格重磅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