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2018-01-12 09:10马月红
关键词:内环疝的腹股沟

马月红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导致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原因是腹部鞘状突没有完全闭合[1],这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基本无法自愈,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法。传统手术采用的是平行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不仅耗时长、切口大,而且很容易破坏腹股沟管正常的解剖结构[2],术后复发率较高。为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我科将腹腔镜技术引入临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5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所有患儿全部能够耐受二氧化碳气腹,器官功能正常。对照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7个月~9岁,平均(3.24±0.58)岁;11例左侧斜疝、16例右侧斜疝、2例双侧斜疝。观察组29例,男26例、女3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3.36±0.47)岁;10例左侧斜疝、18例右侧斜疝、1例双侧斜疝。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如果患儿是单侧斜疝,则将切口作于斜疝一侧的下腹部皮肤的横纹部位,术口长度约3 cm。如果是双侧斜疝,则两侧作相同的切口,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暴露精索,解剖疝囊并游离到疝颈部,采用荷包缝合、高位结扎,常规关闭术口。

观察组:取头低足高的手术体位,在脐下缘作5 cm左右的切口,建立1.1~1.3 kPa的气腹,放置Trocar、0.5 cm的气腹针和腹腔镜。全面检查两侧的下腹壁,查看腹股沟斜疝的特点,如果有需要,可以牵拉斜疝一侧的睾丸和精索,以此作为疝内环口位置的判断依据[3],掌握内环口大小,是否属于巨型疝,是否出现肠管与大网膜嵌顿症状,全部确认后实施手术。将0.5 cm的切口作于脐水平线、左锁骨之间的中线交叉点,放置0.5 cm的Trocar与抓钳。另将0.15 cm的切口作于内环口体表的投影部位,腹腔镜辅助下使用带有7号丝线的钩线针,从疝内环口的内侧开始,沿着腹膜下制作半荷包,然后撤出钩线针,但保留线头,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另一半荷包。始终抓钳取出腹腔中的线头,在皮下打结。腹腔镜直视下观察内环口完全闭合,疝内环口被高位结扎,如果疝内环口的直径≥3 cm,则属于巨大疝,需要再次环扎,实现双重高位结扎[4]。仔细检查,无异常后将气腹解除,缝合术口时使用可吸收线。

1.3 观察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①观察组:手术时间(18.76±2.58)min、术中出血量(2.63±0.17)mL、切口长度(8.74±0.25)mm、自主活动时间(17.94±1.62)h、住院时间(2.08±0.96)d。②对照组:手术时间(27.13±5.42)min、术中出血量(4.68±0.52)mL、切口长度(3 1.4 9±11.3 6)m m、自主活动时间(26.85±2.37)h、住院时间(5.14±1.56)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常规方法,通常不需要修补术。这种术式因为无需用到特殊的手术器械,所以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尤其广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完善,实现了微创手术,术中无需处理腹股沟,只需要在腹腔高位结扎内环疝囊即可,操作方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予以推广。

猜你喜欢
内环疝的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灯泡贯流式机组管形座安装工艺分析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