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谢无量先生

2018-01-12 13:47李兴辉
文史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无量书法

李兴辉

我从青少年时代即从前辈学人的闲谈中知道谢无量先生,盖先生为出类拔萃的乡前贤也!吾蜀文化源远流长,延至清末尚有“蜀地文风盛汉时”之誉。无量先生承继传统文化艺术,弘扬光大,卓荦出群,尤以学术、诗文、书法为一代巨子,《民国文存》就将其列入大师级的人物。著名国学家、曾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的马一浮先生赞道:“天南一柱光万丈,我所思兮谢无量。”以湛翁之身份推重如此,可以想见谢先生造诣之深。

谢无量,原名蒙,字大澄,后字无量,号希范、啬庵。他于1884年生于四川乐至县龙门乡金马沟一书香之家。其父名维喈,字凤岗,家境贫寒,而读书超凡辈,为同邑举人、曾任浙江某县知县的杨文轩所器重,延聘为家庭教師,并资助其学业。翌年,谢凤岗以拔贡朝考中式,后分发安徽候补,历任当涂、青阳、桐城、天长、芜湖知县。是时谢无量4岁,乃随亲就任所攻读。谢父在芜湖建有别墅,藏书供读。谢无量的少年时期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天资聪颖,在父亲的督教下,坐拥书城,焚膏继晷,于经、史、子、集、书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其6岁即能赋诗:“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索,乘风直上天。”“云聚天欲雨,云散天欲晴。晴雨都不定,搔首问太清。”即可见其早慧,习作诗文常为父执辈学人所激赏。他14岁时,清进士、维新派人士汤寿潜携马一浮来芜湖。汤氏精研经史之学,谢无量在父亲的引荐下拜其为师,日后学业得以精进,与师兄马一浮切磋砥砺,并缔结下终生的友情。这一时期的谢无量,兴好史学、文学,喜议论古今兴亡成败之道,尤钟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学说,又傍及老庄、佛学,但他却对八股试帖,循科举入仕不感兴趣。他16岁时,先后赴上海、北京、山西等地游历以广开视野,增识见闻,所到之处,目及甲午之变后接踵的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义和团运动、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国难时艰、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遂萌发出改变国家现状的革命意识。他在太行山下写诗道:“酒酣拔剑当作歌,意气直与山嵯峨。瘦马孤骑正无奈,读书识字复如何?入关稍喜见草木,年少慷慨游山河。可怜丧乱纷在目,越石吁嗟徒枕戈。”诗前有序道:“庚子岁,余始北游,夏间值义和团举事,京市居民多迁。余时年十六亦随众于迈,取道山西,经开封还皖。”这是他当时的志向抒怀。

1901年,谢无量由安徽到上海谒汤寿潜师,禀明不试科举,旋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同时入学的有后来成为民国闻人的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蔡元培时任中文教习。此间精英荟萃,英才共习,良师作育。谢无量遂孜孜求学更上层楼,进一步成就了多方面的知识。其间他又与马君武、马一浮合办《翻译世界》,介绍西洋文学及社会主义思想,并结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革命志士,积极参与反清的革命活动。数年之间,无量先生因宣传反清的革命舆论,针砭时弊,揭露权贵的贪赃腐败而屡遭颠沛困踬之苦,先后因《苏报》案等而亡命于日本;所主笔的《京报》被清廷查封。

1909年,科举考试已停止四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导下,清廷以“保存国学”为名在全国举办“存古学堂”七所,成都居其一。经川人、学部左丞乔树楠,四川高等学堂总理周紫庭等力荐,谢无量即以青年“白丁”之身,出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在校学生大多年长于谢无量,且不是秀才就是童生,而无任何科举功名的“监督”自然受到轻慢诘难。学生们背地皆呼之为“小谢”。后经无量先生的讲授接谈,学生无不震惊。没想到“翩翩少年”老师,竟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容辨析解答,众皆心悦叹服。无量先生于“存古”办学亦锐意改革,尽心筹划,先后延聘名学者刘师培、廖季平、吴之英等任教;又为教学多方搜求善本书刊,充实图书资料备用。一时间,存古学堂声名远播,蜀中学子皆以就读该校为荣。辛亥革命后,四川都督府设国学院,存古学堂并入该院,吴之英任国学院院正(校长),刘师培、谢无量任院副。学院广纳名流学者任教,“大师作范,群士响风……蜀才之盛,著于一时”(吴虞语)。后来四川的名学者蒙文通、彭芸生、陈志学、刘咸燡、杨子敬,藏书家严谷生等均出自该校。

入民国后,政局纷乱,国家多难,军阀割据,蒿目时艰。无量先生时避居上海徐家汇,执教中国公学,并担任中华书局编辑,同时发奋著述。先生原配夫人陈顺庵,四川乐至人,是陈毅的姑祖母。她17岁嫁入谢家,是一位典型的贤慧有德的旧式中国妇女。无量先生的孙女谢德晶告诉笔者:“我的姑母回忆她童年在上海时,祖父每晚在灯下写作,祖母一直守在旁边,把孩子们安排就寝后,祖母半夜还要为祖父做宵夜,所以祖父的成就有祖母的一半心血。”这一时期,无量先生先后写出了诸如《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古田制考》《楚辞新论》《诗学入门》《词学指南》《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等十余种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先生著《中国小说史略》亦曾引用。

谢居上海期间,孙中山先生莅沪,为国民革命罗致人才,倾慕谢无量之名,写信约见,彼此洽谈甚欢。他为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直陈己见。1923年,无量先生在广州出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等职。

无量先生生性旷达不羁,狷介超逸,不慕名利,不置产业,不与世浮沉,大有魏晋先贤之风。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即潜心抑志,远离官场,专事教育事业,历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他曾有诗明志:“变名学剑十年功,耻向横流叹道穷。别有壮心营四海,笑人攘臂作三公。”

1939年,无量先生与陈雪湄女士结缡。老夫少妻,在那个时代并不鲜见。陈雪湄原名陈铎,生于1911年,祖籍福建,出生于名门望族,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于后者获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她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为博士研究生,因战争辍学。其一生致力于文学与翻译及英语教学工作,亦谙习诗词。雪湄女史在少女时期即仰慕无量先生,后常出入谢家,也算是谢先生的学生辈。时国土沦陷,抗战方兴,先生与陈雪湄辗转流离,回到四川成都定居。为谋生计,先生借曾任川军田颂尧部秘书长的同乡陈云舫提督街的律师事务所门面卖文鬻字。因慕先生的文名和书法,求写字的人很多,以至他磨墨不敷濡毫,深以为累。时有刘骞先生,系黄埔三期生,任职军界,通文墨,富收藏,亦识谢先生,看到这种情况,遂请工匠取都江堰所产之磨盘石琢成一砚相赠。砚巨质粗,然发墨快当。谢先生大喜,说:“解我劳矣!”后赋咏砚诗写成条幅赠与刘骞。诗云:“片石凭君琢砚田,浮生似磨费周旋。端溪割紫聊同滑,歙岭嵌星未比坚。道德存心期守黑,文章脱手任成烟。不修边幅存真璞,相对神游太古前。”在成都时,谢无量常与蜀中名流学者及避寇来川的林山腴、张大千、商衍鎏、张寒杉、向迪琮、沈渻葊、刘君惠等行文酒之会。酒酣之际,谈诗论艺,无量先生常乘兴挥毫,诗随笔行,满座倾叹。林山腴先生长谢无量11岁,说:“近代书法,以康南海为第一;南海而后,断推无量了,海内何人足雁行啊!”endpr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先后聘请谢无量担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6年秋,无量先生应聘赴北京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行前,成都耆旧老友数十人为之祖饯,诗酒唱和,成一时雅集之盛。先生拈韵赋诗并用笺纸以小行书书写分赠。诗云:“杯酒从容惬素襟,还乡不觉二毛侵。余生尚有观周日,远别难为去鲁心。邛竹一枝扶蹇步,秋光千里共微吟。山川草木怀新意,他日重逢感倍深。”诗作情意弥新,引孔子“观周”“去鲁”典故,贴切自然,非诗家高手不能为。此诗虽用“十二侵”,韵部颇窄,但步韵唱和之作竟达二十余首,皆一时名流硕彦之作,如刘孟伉、向楚、庞石帚、刘芦隐、曾缄、穆济波、熊承显、伍非百、吕洪年等先生。此事成为蜀中文坛一段佳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革故鼎新,政通人和,百废皆举。中央的任用,更使无量先生感奋不已。他在这年夏季应友人恳请书录诗册序中写道:“盖余生平虽偶托吟咏,未尝留草,实自愧甚浅劣,不逮于古之作者。又况今世运日新,旧体诗尤不足道……”从这里可以看出,无量先生虽历经沧桑之变而从事国故研究,但思想上却卓具与时同进的意识。

红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先生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谢无量先生任教于人大语文教研室,因年事已高,学校只安排他给教师上课,课时也很少。先生的学问和书法很受后辈教师景仰。虽然冯先生和谢先生毗邻而居,但他作为年轻教师却不好意思打搅谢先生。冯先生有一次散步,遇到谢先生,后者说你不喜欢我的字吗?冯说非常喜欢。他说既然喜欢,你为何不找我写字?冯说不好意思麻烦您。谢先生说没得关系,我字写好后送给你。不久,谢先生就写了一幅黄庭坚咏白薯诗的单条送来。诗的内容是:“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能解饥寒胜汤饼,略无风味笑蹲鸱。打窗急雨知然鼎,乱眼晴云看上匙。已觉尘生双井椀,浊醪从此不须持。”字旁还有一段跋语:“偶谈山谷山芋汤诗,今值白薯丰登,故拈此书与其庸同志一笑。惟久不作字,笔墨窳败,殊深愧恧。无量。”落款下钤名章。世人多知无量先生作书一般都不盖章,自负书法已足观,不须加印章。但他也偶有破例钤印之举(余曾见到过数帧),则可见受者在其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后来谢老又书赠了两张扇面给冯其庸,这三件作品我都曾观赏过。冯其庸先生亦精于书法,颇有董其昌书风韵致。他说他曾试过谢老使用过的鸡毫笔,太软,自己不能驾驭,从而也可看到无量先生书法功力之深。

1964年12月,谢无量先生因心脏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0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英国《泰晤士报》都报导了消息。先生去世后,陈雪湄怀着悲痛撰写了一篇《无量夫子诔》词,兹录如下:

于穆夫子,挺秀含贞,鸿笔蟠采,逸响凌云,灿兮如日,温乎如莹,清词丽则,远绍屈平。渊哉夫子,冥寄希夷,容无愠喜,人莫能窥,在困弥达,居安思危,展禽既没,高轨难追。念昔宴私,和如瑟琴,式传骚雅,相酬典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云何霜霰,遂折松筠,崇岩灵宇,肃何芊芊,菁华萎绝,竹素长悬,风凄虚谷,悲咽流泉,吁嗟夫子,永隔人天。

次年,陈雪湄应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年来谢无量先生之名逐渐为时所湮没,诚如李国瑜教授《跋谢无量先生手书诗册墨迹》诗云:“瘗玉深深四十年,遗珠沧海几波澜。龙光信自辉牛斗,历劫荆山亦可怜。”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重视传统文化艺术。书道亦应运而日隆。于是我与吴丈蜀等前辈学人乃致力于对谢无量先生书法的研究拓荒工作,其间得《中国书法》杂志刘正成君在该刊辟专题介绍,先生之书艺始若太阿出匣,光芒四射。

198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计划编辑出版《谢无量书法》,特邀我担任编辑。既后,余乃得与谢氏家人及谢先生故旧通好、相关单位广泛联系,收集、拍摄先生的资料墨迹。这年暑假赴京,在张自忠路原人民大学一套普通的两居室宿舍见到了陈雪湄老人。陈老热情地接待了我,在这里我收集到谢老的17件书法作品。年末,我再次到北京,面晤陈老。谈话间,她向我展示了不久前清理谢无量遗物时发现的孙中山先生写给谢无量的亲笔信。信封为米黄色,边角略有破损,但信笺和字迹完好。信封上写有“客利饭店第一号房间谢无量先生。孙缄”。信的内容如下:

无量先生大鉴:国家多难,全仗贤豪,群策群力,方能济事。望先生每日下午四时驾临敝寓,会议进行,是所切祷。手此,敬请大安!

孙文

信的落款后面无日期,但信封的邮票上盖的邮戳表明此信是民国6年(1917年)6月6日在上海寄出的。信封背面也盖了同样的邮戳,并有一段文字记录,说明该信曾于抗战期间遗失,一度落入荒货商手中,后由谢无量的友人购回,寄还给他。

从陈老的谈话中得知,1917年谢无量与孙中山相交之时,适逢袁世凯复辟暴卒后,北洋军阀继其衣钵,穷兵黩武,征伐革命党人,以致战乱频仍,国事日非。其时民国志士多避难日本,谢无量得以晋见孙中山先生,并向中山先生建言献策,颇为先生所器重。1925年(乙丑)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前,谢无量曾多次在病榻旁亲聆训诲。孙中山年长谢无量18岁,但信的内容却体现了这位革命领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伟大襟怀。孙中山去世后,谢无量赋《乙丑·北京中央公园作》:“浅浅春池曲曲廊,阑干寸寸是回肠。多情花底缠绵月,纵改花阴莫改香。”诗后小记写道:“中山先生逝世,停轊于中央公园弥月,余尝午夜过此,偶作此诗……”表达了对孙中山的深切悼念和知遇之情。征得陈老的同意,我将此信拍照,后撰文发表于《团结报》,且为《人民日报》转载。在摆谈中,陈老对世称谢无量书法为“孩儿体”尤为不满,她说无量书法功力很深,书风出自钟繇、王羲之,加之天分极高,不为陈法所羁,超逸拔俗,表现出书法的稚拙形态,是书艺上的“返璞归真”。一般人只知其皮相,不懂当中的奥妙。阳春白雪,自然和者盖寡。

陈老还说,谢老的所有遗物和林则徐为我们陈家祖上题写的长跋书画都将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已经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联系好了。

1988年3月,《谢无量书法》正式出版问世。陈雪湄老人赓即来信写道:“贤者为无量书法出版事如此出力,令人心感,无量地下有知,亦当掀髯一笑也!”褒扬有加,令我汗颜。高山仰止,我不过是孺慕先贤而聊尽一后学之力耳。其后,我即为谢氏亲属友朋购赠书作达数十函之多,分寄海内外,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深切感谢。老作家萧军与谢无量的侄女王沁为儿女亲家,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于谢老书法素所心仪,欢其疏旷自然,无造作气与标榜气,是可自成家数。”可谓知言。无量先生的书法,基本上都是书写自己的诗词和对联,因而不但在书法界,且在诗词界、文史界亦受到好评。

在编辑《谢无量书法》的过程中,我与无量先生的亲属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书信密切往还,所以对谢家的情况有些了解。谢无量在家中排行第二,长兄早夭,下有弟妹。三弟名善,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出家为僧,法号万慧,精通梵文、佛典。其中年去国旅居缅甸,为一代高僧,在东南亚影响极大。老作家艾芜在《南行记》中对他有详叙,说自己是在万慧法师的帮助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59年,万慧法师在缅甸圆寂,世寿71岁。谢无量四弟是蔡锷部下旅长,护国之役负伤,后不治牺牲。陈雪湄与谢无量无子嗣,先生去世后,其孑然一身,晚年本家子侄有所照应。她平时全身心用在读书、撰文,整理谢无量遗作之中。

1994年6月,陳雪湄老人病逝,北京市文史馆专函给我寄来讣告,这是老人临终前的嘱托。讣文对她编撰《英汉辞海》和在翻译、编审以及文史研究、诗词创作、统战联谊等方面的业绩和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时至今日,谢无量先生的文史著述、诗词成就、书法艺术已为世所珍,其名亦重彰于海内外;尤对其书法已有众多崇论宏议,这里勿须作续貂赘言矣!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量书法
乌雷:无量之物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ubble and free surface close to a rigid wall
刘少白
无量寿
书法欣赏
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