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2018-01-13 00:06徐国立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转型

徐国立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健康发展以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红卫(2016)对现有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文献进行深入剖析后得出: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及文献研究,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质性研究方法①。李红卫:《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8期,第56-61页。为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笔者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福建省某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原因以及应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旨在通过实践分析,为新建本科高校顺利转向应用型提供参考。

一、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外因

(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外在动因

近年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转型需要大量高端技术型、服务型及创新型人才,对新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必须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顺应经济发展需求,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加快转型进程。转型需要创新发展,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处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不仅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引领发展,行(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既包括技术研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也包括生产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后者对新建本科高校确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产教融合的治理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培养满足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等,均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内在需求

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但在实际办学中,新建本科高校逐渐脱离原办学定位,趋同于“学术型高校”,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贪大求全、教学体系建设趋同于传统本科高校、以学术评价为导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等。董泽芳等(2016)调查后发现:78.5%的新建本科高校将学校发展目标确定为“综合性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69.2%的新建本科高校计划3年内增设新一级学科,70.8%的新建本科高校计划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63.1%的新建本科高校计划5年内提升办学层次*董泽芳、聂永成:《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23-30页。。以上数据表明,新建本科高校存在盲目模仿老牌公办高校、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新建本科高校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是难以摆脱专科的思维定式,过分强调实践应用,造成理论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功底不深厚和后续发展基础不扎实;二是学科建设不平衡,专业建设趋同严重,专业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就业率低*石火学、林素川、钟春玲:《福建省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机制研究》,《教育评论》2016年第4期,第7-12页。、就业质量不高;三是不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未占主流。此外,部分高校因盲目扩大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和缺乏特色等原因,逐渐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迷失了方向,在2009年高考生源大幅度减少之后陷入生存困境。因此,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内部转型,成为新建本科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自2015年起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各高校也开始结合自身实际,寻求各具特色的发展出路。一方面,特色发展能提高知名度、扩大招生来源、保证生源质量和拓展发展空间,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发展能使新建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灵活办学的优势,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新建本科高校应成为区域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在与传统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形成优势与特色,尤其应该紧紧把握其“地方性”特点,因地制宜,设置特色专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短板

在政府有关政策和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我国众多新建本科高校开始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发展,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由应用型向应用技术型发展方向系统全面的转型*李克军等:《在服务地方中凸显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5页。、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可谓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模式不清

向应用型转型要求高校“开放办学”,广泛与行(企)业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构建行(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广泛吸收行(企)业优质资源的参与。因办学时间短、办学积淀少等原因,新建本科高校服务行(企)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模式以及在合作中实现校企双赢,是实现应用型转型的关键。

(二)应用型师资缺乏

应用型师资是学校实现应用型转型的重要条件,“双师双能型”教师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骨干师资。然而,新建本科高校的建校历史长短不一,一般由地方师范专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设而来,其教师或缺乏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或缺乏足够扎实的理论功底,远未达到高校转型所需的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要求,加大了学校转型的难度。

此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也是新建本科高校须重点破解的发展难题。

三、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措施

当前,很多新建本科高校主动开展应用型转型,探索出不少颇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笔者在调研福建省某新建本科高校的基础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构建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高校应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素质养成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入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做—用”相连接,增强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适用性;实行“课证融合”,提升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契合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就业竞争力。

1.创新教学内容。新建本科高校应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由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增强课程内容的真实性,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和训练项目,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

2.改革教学模式。新建本科高校应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项目式教学。在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行(企)业人才需求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使其主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并积极推进专业与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育人;成立产业学院、运行实训班,大量引入业师参与教学,吸收业师在企业项目运作中的丰富经验;加强案例教学,建立案例库,以实践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和交流讨论等手段,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真实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开发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利用微课、慕课等技术手段翻转课堂,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拓展教学时空,使知识实践、知识传授和知识训练更加有效。

(二)加强教师的培养与考核

1.教师的培养。新建本科高校应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主,辅助引进“业师”,构建一支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应用技能培训、教学咨询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另外,不断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在组织“项目制”“全流程”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业师”融入,如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并担任青年教师的实习导师,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实施“双向嵌入式”“三能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各教学单位每学期安排若干教师全薪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带任务赴企业锻炼,在企业期间学习掌握行业、专业先进的理念与技能,完成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引导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在项目研究中锻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考试和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2.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新建本科高校应完善应用型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把职业资格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引导教师提升“双能”,保障应用型转变。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增设专门“指导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业师”岗位,把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实绩、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贡献纳入“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与聘任的重要指标。同时,落实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评聘正高级实验师、实习指导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政策。

(三)构建富有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1.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以推广跨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从整体上系统改革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新建本科高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递进;以企业业务流程、项目进程为出发点,研发并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精心设计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虚拟仿真综合实验;专业群需要“业师”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针对产业实际开设具有特色的专题实验项目。

2.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新建本科高校应按照“仿实结合”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学习实践环境。其一,校内实验生产化。吸引行(企)业带着先进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训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实训导师入驻校园,建立一套仿真模型来模拟企业实际的经营与管理活动,实现实习、实训过程与生产实际、课堂、岗位一体化。其二,校外实习教学化。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挖掘合作企业的资源,在抓好一般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与维护若干深度合作的企业;点面结合,形成教学在企业与校内交替进行的模式。

3.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新建本科高校应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办法,规范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建设,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内外的实践实训基地,以进一步满足各专业实习实训教学需要。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中,学校要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校企合作单位要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实训工作的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实施实习实训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共同进行管理与考核。要求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注重结合社会(工程)实践,体现综合训练要求,严格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程序,鼓励学生通过在社会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多种渠道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运用决策导向评价教学质量

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新建本科高校应按照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系列标准并逐步推广实施。这主要包括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制定适应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质量标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考试质量标准;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或者与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项目为引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制定实习质量和社会实践质量标准。上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明确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的执行质量标准,有效引领各专业的规范发展。

2.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新建本科高校可试行用“课程标准”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并把原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课程实施过程;建立包括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专项奖励基金在内的科学、完整的学生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可借鉴360度评量和平衡计分卡理念,分专业群设计学生学习成长“六维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素质、实践应用、外语应用、信息获取与使用以及发展创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入团队协作、学习成长等过程性考核指标,全面评价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应用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把考核从单纯的结果考核转为全面考评,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转型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