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是座摩托城

2018-01-13 18:28余斌
特别文摘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斗笠后座摩托

余斌

圆锥形的斗笠大概可以算得上越南的象征符号,现在也是,河内许多礼品店出售的工艺品上都画着、雕着、印着戴斗笠的越南妇女。不过要将关于越南的“现代性”印象叠加上去,也许就该另有一辆摩托车,许多外国摄影家或爱好者捕捉到的便是这一画面:充塞画面的骑摩托车的人群,大多后座上载着人,而后座上的人必戴斗笠,朝着镜头好奇地张望。事实上,斗笠与摩托大多是分离的,至少以我所见,头戴斗笠而驾或乘摩托者,少而又少,但是外人不免偏愛这样的画面,仿佛不如此就少一点“越南”味儿,其实单是那样壮观的摩托阵容,即为别处所无——越南也许是现在地球上人均拥有摩托最多的国度,意大利大城市中骑摩托的人不少,但毕竟属发达国家,汽车还是多,又兼人口少,哪里能和越南相比?摩托是小富或小康的象征,越南的小富是八六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此前至少是对北越的人而言,拥有摩托,差不多等于十年前我们梦想小轿车,所以以外人的眼光看去,摩托可以称得上改革开放的象征。

摩托固然普及率极高(据导游所言,一般家庭,都有两辆以上),然唯有在河内街头,方才给人“蜂拥而至”的深刻印象,且声势足以惊心动魄。进入市区,满目都是摩托,自行车少见,汽车亦少,摩托的存在因此更见分明。街道大体上是法国人留下的格局,自然不可能宽阔,两边有楼房夹持着,颇能聚拢声波,摩托原本比汽车动静大,无数的摩托加了油门狂吼着,真可谓轰轰烈烈。

在别处,导游须叮嘱游客的注意事项,都是过马路当如何小心留意,一慢二看三通过,越南的导游则反之,比如我们车上的那位叫作杨越河的导游,就说,不必等车停,要过马路,径直地横穿,若要等车停了再行,就别想过去了。在街心要大摇大摆,不慌不忙,越是如此,越是安全,车子绝对撞不到你。我还是头一回听人在闹市交通注意事项方面,提供这样的“忠告”。不过,阿河所言,的确是最切合实际的:在闹市区过街,尤其是还剑湖那一带,倘若在摩托织就的车灯洪流面前兀自惊心,逡巡不前,那你整晚上就在那儿杵着吧。不但要壮着胆子过,而且要从容不迫,过街老鼠式的一溜烟绝对没必要。我就是那么办的。站在街心,前后左右都是呼啸的摩托,看上去简直是不可能的,只要挺着脖子往前,居然也就过去了。原本没路了,只要走了,也便有了路。与迅翁警句不合的是,瞬息之间,身后的“路”又被车流淹没,杳无痕迹。这“路”随你而行,练的就是胆子。

奇怪的是摩托与行人,居然相安无事。河内的街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寻常的,至少对本地人如此。故行人与骑手两照之间,行与停,趋与避,俱各从容,堵车虽是常事,事故倒不多。因悟有各种各样的秩序,深谙混乱之道,也就有一种不为外人所知的秩序,对外人是混乱的,对个中人仍可不失为有序,就像河内人在摩托的缝隙中也可以有一种安稳。

(摘自《伸懒腰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高加索)

猜你喜欢
斗笠后座摩托
小摩托参赛
这个世界,尼比打算和他的摩托一起丈量
奶奶的斗笠
汉字买斗笠
通用推出“后座提醒”技术以加强儿童乘车安全
单车后座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