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浙江中医教育史略

2018-01-14 08:1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函授浙江办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造成中医长达百年的衰落。在新旧文明和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冲突的背景下,中医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中西医学的交汇、中医学存废讨论的冲击,近代医家们主动或被动地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探索近代中医教育,创办学堂、社团、杂志,复兴中医。作为近代中医教育的主要发源地,浙江开创了较为典型的教育模式,许多著名的中医教育专家,如陈虬、徐润之、傅崇黻、张山雷、何任等名家,积极探索中医教育,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1 近代浙江中医教育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跨度近百年,即清末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1840-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从辛亥革命成功到南京政府时期(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9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1]。

1.1 清末时期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势渐衰,国内进步人士苦寻救国良策,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教育,其中之一就是改良医学教育。1862年被誉为“中国新教育设学堂之始”的官办“京师同文馆”设立,于1866年设立了医学馆,所学课程为《素问》《难经》《脉诀》《本草纲目》《医宗金鉴》,学制五年。后来,医学馆因缺乏办学经验而停办,学员远赴日本留学,官办医学教育暂停[1]。

随着官办医学教育的退出,为了满足民间医学需求,清末以来,京、沪、粤、浙等地先后出现了中医学堂和中医学术团体,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开启了近代民办中医教育之路。浙江的民办中医教育起步很早,1885年陈虬在温州瑞安创办了“利济医学堂”。1908年受维新思想影响的徐润之于温州朔门开设“松龄医学堂”,1917年他又在自家设“松龄学塾”,思广传术。

1.2 北洋政府时期 民国初年,政府对西方思想和文化全盘接受,给予了西医及西方医学教育很高的地位,导致中医的生存空间受到压制[2]。其间“漏列中医药案”的发生,引发了近代以来中医界的首次抗争救亡运动。最终迫使当时的政府允许民间建立中医学校,暂时为中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环境[3]。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积极兴办中医教育,浙江也不例外。1917年在杭州设立了由省药业公司资助的“浙江中医专门学校”;1919年张山雷在兰溪创办了“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是正规化的中医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办[4]。另外还有宁波范文虎1923年创办的中医学习班,重视经典著作,培养学生60名;1926年池仲霖在温州创办“温州国医国学社”,学制3年,分住读和走读班;1927年杭州祥林医院开办的浙江第一家中医伤科护士班等。这一时期的中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延续古代中医教育中重视国学和中医经典著作的思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材编写不足、课程设置单一、师资配置不足、没有开办附属医院等。

1.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卫生部公开压制中医,通过了“中医废止案”,给中医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一时期的中医界一边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一边继续办学,深入探索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校办学内容不断丰富,开始编写教材,开展学科建设,创办附属医院,掀起了中医教育办学高潮。浙江除了民国初期创办的两所高等中医学校,还新增了一些其它有影响力的中医学校或培训班。如1933年温州潘澄濂创办的“温州国医学校”,培养了80多名学生,于1937年停办;1933年南宗景创办了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南氏自编教材,于1936年停办;1936年吴涵秋创办的“宁波国医专门学校”,只办学了一年;同年宋鞠仿创办“吴兴中医补习班”,学校后因抗战爆发停办,抗战胜利后续办,前后培养学生60名;1944年何任在杭州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虽然这些中医学校大多办学规模比较小,时间不长,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停办,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医教育在改革中积极前行,对于处在困难时期的中医事业的发展,也曾起到积极作用。

2 近代浙江中医教育的特点

2.1 民办教育为主,办学条件艰苦 由于近代中国政府采取了对中医压制的政策,不允许官办中医院校,中医教育环境极其艰苦。近代浙江中医教育的兴办主体主要是民间团体、医药公司或中医界有识之士,如浙江省瑞安成立的“利济医院学堂”,创办人是名医陈虬等人,除此之外,“宁波国医专门学校”“吴兴中医补习班”和温州、杭州等地创办多所学校也属于中医界的名医个人主办;另外“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宁波国医专门学校”等中医学校,这些学校是由当地的中医药行业公会、社团组织创办的。由于中医教育主要以民办为主,办学经费大多没有保障,制约了中医学校的发展。如“利济医院学堂”办学经费主要源于院董股金、社会捐款、诊病医润和生徒学费等[5],入不敷出,终因经费问题停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杭州中药材行业提捐和学费;“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办学经费由兰溪县公署从地方公益捐赠,不足的部分由县药业公会拨付[3]。其它中医学校也大多因为经费不足,创办时间很短。

2.2 中医学校众多,办学模式多样 近代浙江创办了十余所中医学校,学校众多,办学时间早,延绵不绝,虽间有停办,但此起彼落,未曾间断。各中医学校集中分布在杭州、湖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学校办学思想开放,教学先进,重视自然科学如西医基础等课程的开设,部分学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紧跟当时科学文化发展;学校办学形式也颇具创意,出现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函授教育等当时全国鲜见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近代中医教育潮流。如1885年创办的“利济医院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用欧美办学模式开办的中医学校,比1915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早了30年,学堂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和学习内容,创办了《利济学堂报》,设立附属的实习医院,为近代中医院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案例[5]。“祥林医院”开设了我国最早的中医伤科护理专业;另外“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是我国较早从事中医函授教育的教育机构,影响深远。

2.3 课程设置重视经典医籍,中西医学兼授 近代浙江中医学校教育既重视国学、经典医籍,突出中医特色,同时也注重学习西医各科知识。在教学上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如“利济医院学堂”开设国文、历史科目、医学经典和各家医籍,介绍学生阅读西方医学知识;“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课程安排上,既重点保证中医各科,设立内经、伤寒、杂病、温病、运气、推拿、针灸、中药方剂、名医学说等课程,又开设解剖生理等部分西医课程。“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课程设置也是中西医结合;还有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松龄医学堂。可见,近代中医界人士看到了中医的不足之处,希望取西医“穷形尽态,辨析毫芒”之长,以弥补中医“只详其理,未尽其形”之短[6]。实践证明,近代贬中拥西的态度是不正常的、不可取的,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各具特色,值得后人珍视和继承。

2.4 重视中医教材编写 为了适应近代的中医学校教育模式,浙江中医教育界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张山雷明确指出了编写教材要“慎之又慎”,认为教材的选择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事关人才培养。另外,在教材内容编写上要广征博引,入选内容应严格审核等要求。张氏根据其30年历代医籍研读心得,并结合临床实践,编写各科讲义20余种,如病理学、内科学、女科学、外科学、儿科学以及古今医案平议等,字数近百万。“利济医学堂”的陈虬亲自编写教材,有“利济教义”八种及“利济文课”六种。“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的何任也亲自编撰多种适合函授教学的教材。“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的杨则民所编《内经讲义》,注重与自然科学内容融汇贯通,除了讲授中医理论,还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西医与哲学对中医理论加以深化,可谓创举。

2.5 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近代浙江中医学校重视中医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重视学生临诊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还是“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其课程没置都非常严格,考试要求也同样严格,毕业前须完成论文数篇等。其中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每学期、学年均有考试,毕业时还要举行严格的毕业考。即使是函授教育也不松懈,如何任主办的“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的学习按照一定进程,分段布置作业,作业经教师批改后再寄还给学生,每学期、年末均有考试,学校规定毕业前必须交论文两篇,合格者才发给毕业证。在临床实践方面,大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诊所或施医所,并规定学生要有一定的实习时间。如“利济医学堂”在其厢房设置实习诊所和药房,边学习边实习,课业有成,即给予试医图章;“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设医诊局,也称施医所,作为实习场所,实习生上午临诊,下午上课;“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门诊部,用于学生随师侍诊,学习四诊运用、八纲辨证、药物配伍等内容[7]。

3 近代浙江中医学校教育概况

近代以来在浙江创办的中医学校有十余所,它们从办学理念、招生制度、学制和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对传统的中医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创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以下几所。

3.1 瑞安利济医学堂,开创近世中医学堂教育之先河1885年陈虬、陈黼宸、陈葆善、何迪启在瑞安创办了利济医学堂,学校采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教学方法,设实习医院,倡导学术争鸣,集医教研为一体,是近代浙江乃至全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比丁甘仁所创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5年)早30年。

陈虬亲自制订《习医章程》,并规定所招学徒为14岁,学满6年后,通过严格考试,方能试医,颁发试医图章[8]。利济医学堂利用十六个字区分学生等级排序。学校教材分为普通课和医学专业课,普通课内容广泛,如国文、历史、音韵等;专业课开设医学经典和各家医籍,除此之外,也自编一些教材,有《利济教义》八种,还有《利济文课》《新字甄文七音铎》等[9]。学堂教学灵活,设有实习基地,设立图书馆--新兰书馆,介绍传入的西方医学给学生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眼界,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学堂后又在温州各地设立分校,前后办学18年。虽然学堂最终因经济原因停办,但陈虬先生尝试采用西式办学模式来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培养大批优秀中医师,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2 松龄医学堂,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 1908年徐润之在温州朔门创建了“松龄医学堂”。徐润之,字松生,别号松龄,别署松龄道人,浙江平阳人。该校办学方针是“创办中西医学专门学校”,他在《呈教育司创办中西医学专门学校书》一文中提出开展中西医结合和临床实践的主张,并详细阐述了办学经费、师资、教材、实习、毕业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他自编教材,加入西医生理、解剖知识,对《难经》《内经》等经典医籍总有关生理解剖的章节,用西医学加以评说。晚年,他在金乡老家办了“松龄中医学校”(简称“松龄医校”),该医校或为我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学校。开设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还开设了西医的生理解剖课。学制为3年,各科学完后进行考试,各门课程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学校聘请有专长的中西医任教,办学经费基本由他独力承担[10]。1919年,他在第一届学员即将毕业时去世,松龄医校也随之停办[11]。

3.3 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1915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建于杭州吉祥巷四明养庐,由著名医家傅崇黻担任校长兼医务主任。学校于1917年正式招生,学制为5年,分预科2年,本科3年,后因效仿上海中医学校,学制改为4年。预科主要设置有国学课程、中药方剂、生理等课程;本科主要设置中医经典医籍、医家学说等课程。学校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学期末和学年都要考试,毕业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成绩按照甲、乙、丙、丁计入成绩册。学校设医诊局,也称施医所,作为学生实习场所,不收诊金,临诊的多是学校兼课的名医。实习生上午临诊,下午上课,实习分数由常驻医师根据平时表现评定[12]。该校教学内容上重视中西医结合,设置了生理、外科等西医课程。即使在中医课程中,也注重中西融合贯通,如内经课程,除了中医理论讲授,还从西医和哲学角度加以阐述。学校前后办学21年,1937年抗战爆发停办,共招收学生425名。

3.4 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重视中医教材编写 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于1919年创办于浙江兰溪城北塘湾严氏花园内,由县知事盛鸿焘发起筹建,药业公会承办。诸葛超任首任校长,恭请名医张山雷任教务长。该校学制4年,预科2年,学习基础理论和知识,正科两年以临床实习为主,上午临诊,下午上课。教学以生理、卫生、药理、脉理、病理、药剂、诊断七门为经;以内、外、女科为纬。学校教材全部由张氏编写,主要有《重订医事蒙求》《全体新论疏证》等共计20余种,100多万字。该校教学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基础、中西医结合、参合中医各家学说而又有独到见解、重视临证实践等。学校开设门诊部作为实习基地,考核形式有考试和论文等形式[13]。张山雷先生的中医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前后办学19年,培养学生556名。

3.5 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函授教育影响深远 该函授社由国医大师何任先生于1947年创办,是我国较早从事中医函授教育的教育机构之一。学校办学颇为规范,订有“中国医学函授社教学计划”,并报杭州市教育局批准备案,招生方式是在报纸上刊登招生消息,来学者索取招生简章,填报名单,购买讲义,自学为主,辅以指导。

函授社开办初期,何任先生自编讲义,亲自授课。随着学生越来越多,遂聘名医汤士彦等人为指导老师。函授课的课程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其中初级班讲授一般常识,中级班学习临床技术,高级班以中医经典学习为主,学制1年,学习方式十分灵活,可全部学习,也可只报其中一个等级。

函授社自编讲义与辅导材料。在当时图书资料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何任先生陆续编成《实用中医学》一二三辑、《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病名对照和治疗》《中医外科学》《医札便览》等由浅入深具有现代概念的函授教材。函授社教学规范,规定了学习进度,各阶段都有作业,学期结束有考试,毕业要写论文,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14]。函授社前后办学8年,培养学生2000多名,对于中医教育普及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近代浙江中医教育发展虽经历坎坷但仍有作为,中医界人士在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一批早期的中医学校,尽管这些学校以民办为主,开办时间不长,然而它们的办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较之传统的以师带徒教育模式前进了一步。近代浙江中医教育遵循了重视国医经典、随师临床和重视医德修养的传统,亦不忽视对西医的学习,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符合中医人才培养规律。学校提供共同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家一派医术传承的不足[15]。这些学校的创办不仅使处境困境的近代中医学得到普及和发扬,也为当代中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函授浙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学
自 学
回忆《诗歌报》函授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