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青少年学校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求助态度的调节作用*

2018-01-15 03:24陈永进赵晓敏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态度流动量表

陈永进,赵晓敏,白 璐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一、引言

近2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加速,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大中型城市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截至2015年底,中国人口达到13.6782亿人,其中,城市人口为7.4916亿人,占54.77%,而流动人口大约1.72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3%,并以每年2.7%的速度在持续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结构及其利益诉求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1]。其中,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即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变为整个家庭流动,尤其是跟随父母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流动青少年迅猛增加[2]。

流动青少年是指因生活缘故来到城市学习、工作或因外界诱惑而辍学在城市游荡的11、12至25岁的特殊青少年群体[3]。其特殊性在于,它同时具备流动人口和青少年的特点。流动人口由于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到其它不熟悉的地方生活,可能会在新环境适应中一开始出现融入当地比较困难、缺乏学校支持、更容易感知到受歧视、体验到孤独等问题[4]。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出现这一阶段特有的内心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5]。因而,流动青少年是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过早的远离故乡,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言语交流障碍和城市文化差异,致使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给个人适应与社会稳定带来种种问题。较本地青少年,流动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和焦虑、更多的孤独感和抑郁、较低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和行为问题[6~7]。

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领悟学校支持[8]、自我概念的发展[9]、社会身份认同[10]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其中,学校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是学生长期生活的一个场所,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该场所中最普遍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11]。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减少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除了师生关系之外,同伴关系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人际关系,它是指同龄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12]。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学生辍学、攻击、孤僻、退缩等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产生[13~14]。

心理求助是人们积极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行为,主要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就心理症状、痛苦的程度等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以缓解焦虑等心理问题[15]。心理求助态度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向其社会支持系统或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寻求帮助来试图缓解问题的的态度倾向。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对专业人士不熟悉,对心理咨询机构不了解,加之社会上仍然存在对心理疾病高度的污名化,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仍然感到陌生与恐惧,害怕社会上对他的求助行为有所非议[16]。因此,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仅有少部分使用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更多地倾向于依靠自己[17]。这种消极的心理求助态度会加剧其心理问题,使其变得更为严重[18],最后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需通过改变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来提升其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参与度。

综上,本研究拟考察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以期为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提升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他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程度,促进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法,在重庆市主城及区县的10所接受流动青少年入学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2042份,将问卷进行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924份。根据户籍所在地与流动时间筛选其中682份流动青少年数据,其具体情况如下:初一年级113名,初二年级257名,初三年级33名;高一年级92名,高二年级144名,高三年级43名;男生340名,女生342名;平均(14.6±1.75)岁,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MSSMHS)[19]该自评量表共60个项目,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量表采用李克特评分法,1~5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MSSMHS的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

2.心理求助态度简版问卷(ATSPPH-SF)[20]该问卷共包含10个项目,包含三个维度:心理求助的需求认知,心理障碍污名,对心理求助效果有效性的信心。采用4点评分,0~3分分别表示不同意、可能不同意、可能同意、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在寻求心理帮助上越持赞成的态度。ATSPPH-SF在实践应用出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21]。本研究中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是0.75。

3.学校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是在社会支持量表的基础上,选取了有关学校支持的几个项目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包含三个条目的学校支持量表,该量表用来考察流动青少年学校生活环境中来自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本量表采用1-4点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学校支持水平越高。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三个条目归为一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41.1%,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是0.797。

(三)统计处理

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作用检验及调节作用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对心理求助态度、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2。心理求助态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偏执、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r=-0.116~-0.090,p<0.05);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总分和10个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r=-0.341~-0.163,p<0.01);心理求助态度与学校支持之间显著正相关(r=0.221,p<0.01)。

表2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求助态度与学校支持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下同.

(二)心理求助态度的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心理求助态度与学校支持之间显著正相关,探究心理求助态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因子之间相关性低,符合Marsh[22]的调节效应检验前提。本研究假设的调节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因变量Y为心理健康分,自变量X为学校支持分,调节变量M为心理求助态度分,方程为Y=aX+bM+cXM+e。

图1 调节作用模型示意图

为探究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进行调节效应检验,首先对学校支持与心理求助态度作中心化处理。然后使用进入法将学校支持、心理求助态度、学校支持全部纳入回归方程,得到的两步回归方程,见表3。

表3 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效应

从表3可以看出,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与学校支持乘积项MX的回归系数为0.310,R2的变化为0.006(p<0.05),即心理求助态度对于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析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再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中介作用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因变量Y为心理健康分,自变量X为学校支持分,调节变量M为心理求助态度分,方程为Y=cX+e1,M=aX+e2,Y=c’X+bM+e3。

图2 中介作用模型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23]对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首先第一步需检验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回归系数c是否显著,若显著,继续第二步,若不显著,停止检验;第二步,检验a和b的显著性,若都显著,进行第三步,若至少有一个显著,做Sobel检验;第三步,检验是完全中介作用还是部分中介作用,即检验c’是否显著。按此步骤,我们对心理健康、学校支持和心理求助态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系数a、c显著,但b不显著,需要进行sobel检验,经计算得z=0.515,p>0.05,故中介作用不显著。

表4 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以上分析说明,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是调节变量而非中介变量,即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受到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

四、讨论

(一)流动青少年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总分和10个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p<0.01),这说明流动青少年感知到的学校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量表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本研究中,学校支持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两个方面,早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24]。我们认为,由于流动青少年的“外来人口”特性,他们不同程度地脱离了曾经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新的学校环境中,他们跟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生疏,遇到困难也不知向谁求助。如果此时,教师和同学能够给予他们足够地关心和帮助,则会使他们能够更为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减轻其心理困扰,疏解不良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作用,表现为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学校支持对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的负向影响越强,即积极的心理求助态度能够提高低学校支持水平和高学校支持水平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高学校支持水平者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发现大学生心理求助的主要对象为家人/亲戚和朋友/恋人两类,在包含学业、生活、就业、异性交往、失眠和心理/情绪障碍等问题类别中,70%以上的大学生被试都倾向于向此二者求助[25]。我们认为,当前中学阶段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源难以保障,在专业心理服务未到位的情况下,对于心理问题困扰,流动青少年多选择自行处理或向其社会支持系统倾诉及求助。此时,积极的心理求助态度有利于流动青少年向其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进行倾诉和交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帮助,故此时如果老师、同学表现出较高的支持水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⑴流动青少年的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量表分之间显著负相关,个体感知到的学校支持越多,其心理健康量表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⑵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对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建议。学校层面:(1)学校应对待流动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分班,通过举办文体娱乐活动,促进流动青少年融入班集体,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同伴支持关系;(2)学校应该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并通过开放日等活动,消除同学们对寻求心理帮助的误解,使他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心理疾病,看待心理健康求助,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求助态度;(3)在学校-家庭的联动系统中,学校也应注意与家长保持协调合作的立场,可利用家长会等契机,向家长或监护人宣传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严峻形势和亲子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层面:(1)对待流动青少年方面,教师应和本地青少年一视同仁,不存在偏见、歧视,处理事情公平公正;(2)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随时关注班级里的流动青少年,定期跟他们进行沟通,一方面是给予足够的关心与爱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3)此外,老师也要鼓励班里的学生跟流动青少年多接触、多交流,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

[1]邱培媛,杨洋. 国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及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1):64-68.

[2]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41(10):967-979.

[3]秦万波.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研究[D]. 重庆大学,2014.

[4]张见有, 江慧, 韦嘉,等. 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10):1509-1510.

[5]陈燕, 康耀文, 姚应水.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2):254-256.

[6]范兴华, 方晓义, 刘勤学,等.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33-40.

[7]张巧玲, 张曼华, 来源,等. 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8):1237-1239.

[8]胡韬. 流动少年领悟学校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自尊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8):88-92.

[9]李晓燕, 张兴利, 施建农.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 14(1):114-119.

[10]单丹丹.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11]邹泓, 屈智勇, 叶苑.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4):77-82.

[12]李支勇.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人格特征、自我表露、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3]Ricard N C, Pelletier L G.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 and teacher self-determination support, reciprocal friendships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6, 44(45):32-40.

[14]Henneberger A K, Durkee M I, Truong N, et al.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Violence and Popularity an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 Boys: Examining Effects by Family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3, 42(11):1651.

[15]Van Voorhees B W, Cooper L A, Rost K M, et al.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re less accepting of treatment than those seen by mental health specialists.[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8(12):991-1000.

[16]Hammer J H, Vogel D L. Assessing the utility of the willingness/prototype model in predicting help-seek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3, 60(1):83.

[17]Lin Y N.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helping[J].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2, 15(1):47-58.

[18]Hayes J A, Youn S J, Castonguay L G, et al. Rates and Predictors of Counseling Center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Color[J].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11, 14(2):105-116.

[19]王极盛, 赫尔实, 李焰.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 社会心理科学, 1997(4):15-20.

[20]Fischer E H, Farina A.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al help: a shortened form and 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70, 36(4):368-373.

[21]Daoud J. Attitudes of Arabs in Israel toward help seeking, given levels of cultural mistrust and ethnicity of help provider[D]. Muncie:Ball State University, 2013.

[22]Marsh H W, Wen Zhonglin, Hau K T, et al. Unconstrain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of Latent Interactions: Contrasting Residual- and Mean-Centered Approaches[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2007, 14(4):570-580.

[23]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5):614-620.

[24]袁立新, 张积家, 林丹婉.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1):59-60.

[25]江光荣, 王铭.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3):180-184.

猜你喜欢
态度流动量表
流动的光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态度决定一切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