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奔流》岁月

2018-01-15 08:35卞卡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联稿子河南

卞卡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我是1963年郑州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文联的,当时的文联,《奔流》编辑部是最主要的部门,兵强马壮,负责人是徐安石,是从洛阳调来的老同志。

这一年,于黑丁由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调来河南省文联,创办了《奔流·戏剧专刊》,后过渡为《河南戏剧》,徐安石到《河南戏剧》负责,他的副手庞嘉季开始掌管《奔流》。

当时编辑部分三个组,诗歌、评论、小说散文组。编辑部有徐安石、庞嘉季、徐慎、孟应灵、朱可先、阎豫昌等。评论组有蓝翎、王大海等。杜道恒、钟庭润,两个人是诗歌组。我负责小说散文组。

“文革”时期,全国杂志都不做了,只留一个《解放军文艺》。《奔流》《河南戏剧》停刊,靠国家养活的专业作家们中止创作,也中止了他们各自的所谓体验生活,文联的其他工作与活动也都停摆。

直到1971年冬,《奔流》更名《文艺作品选》,后又改为《河南文艺》恢复出版,原编辑部的人陆续回来。这年冬天,我又回到编辑部,回来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稿子,于黑丁带队。我们到辉县进行集体采访,待了十来天,回来后发了个辉县专号。当时辉县是非常先进的县,农业学大寨可以跟林县一争高下。

1979年1月,《奔流》复刊,也就是将《河南文艺》又更名为《奔流》。

当年《奔流》一个很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培养作者,那时提的要求就是尽快培养河南作者队伍。编辑部提出口号,宁要三流作者的一流稿子,不要一流作者的三流稿子。想要培养作者,就要给他提供平台,而《奔流》就是培养文学新人的平台。

你比如各类体裁怎么写,刚开始创作的人都摸不着门路,稿子来了之后,审稿过程中觉得作者的文字功底可以,文章里面有生活,遇到这样的作者,我们就给作者联系。多数情况下写信,提出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些时候,编辑带着稿子去找作者,跟作者一块儿研究如何修改稿件。你比如温县有个叫郑松青的作者,我直接到当地去找他。在温县住了好几天,后来我转到新乡,又约他到新乡,在招待所住着改,什么时候把作品改好能发了才行。

还有些有潜力的作者,想办法借调到编辑部来。一方面帮助看稿,一方面加工稿子,让他们体验整个编辑流程,感受编辑工作的艰辛。把不成功的作品都改好,然后发表,给他们提供平台。比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还有获得过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的周同宾,当年就借调到编辑部过。借调来参与编辑工作的,后来也有留下的,像夏挽群。

再一个,比较有基础的作者,我们也组织笔会。河南的骨干作者,张宇、郑彦英、李佩甫、孙方友等,一行二十多个人,浩浩荡荡到了辉县上八里公社,在那里待了半个多月,活动经费上也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还记得在郏县广阔天地乡采风时,孙方友跑到陕县去了。到了陕县,通知拿出来一看,是郏县,跟陕县的“陕”字刚好反了。

当时《奔流》发行量最高的时候达到20多万份,一派繁荣啊!

1983年10月的一天晚上,已是文联掌门人的南丁打电话,叫我到他家去。我去了,他直奔主题,说党组决定,要把当时已是《奔流》小说散文组组长的我调到《莽原》任副主编,说宣传部都已批复了。再后来,我又到了《专业户报》《文艺百家报》等。到了1988年1月,《散文選刊》从《奔流》分出,独立建制,我又转任《散文选刊》主编……一直干到退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联稿子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安顺文联宝安文联 联姻共促两地文艺繁荣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拖稿的各种理由
扶贫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