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共同走进课程

2018-01-15 13:52严必友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观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观;课堂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57-01

【作者简介】严必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1)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今年5月初,应《江苏教育》编辑部的邀请,我有幸担任了第12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评委。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人在课中央”。在去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苏派教育”,它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和风格呢?我觉得苏派教育不仅是一种地域概念,更应是一种文化概念,是江苏一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凝练和沉淀。江苏毗邻东海,江河纵横,厚重朴实,清新秀丽,澄澈灵动,在崇文尚教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厚实、精简、灵动、雅致”的教育文化。我还想到了“人在课中央”,人是指谁?是学生,是教师,还是兼而有之?什么是中央?如何走向中央?……

带着这些想象和期待,我来到了评审现场,来到了选手中间,来到了课堂和教学中。两天的听课、交流、评点,让我对“苏派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苏派教育”在秉承与坚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真正回归本源。

在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选手们的课堂设计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居高临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做法,而是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维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获得初步的概念,通过同伴交流、教师点拨、比较鉴别,逐步总结提炼出概念的定义。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情境到问题,从问题到思维,从个体到小组,从浅表到深入,从特殊到一般,从模糊到清晰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所获得的概念是清晰的、生动的、全面的、深刻的。

让学生真正走向课堂的中央,选手们还从“这一个”走向“每一个”。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方式各不相同,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的巨大考验。这次评审的所有课堂教学,都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启发。每一位教师都分类设计了不同的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做出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进展和出现的问题给予适性的点拨和指导。尽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教师并没有用少数人的思维替代全体学生的思维,而是用耐心、关心、等待、激励引导着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旅途中一路同行。

教师还要和学生一道走向课堂的中央,相得益彰。“以学定教,依学而教”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发挥引导、协作、组织的作用。教师需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材料和问題,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做出预判并进行有效的点拨,需要为学有所难的学生铺设必需的台阶,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的组织与把握。

活动主题“人在课中央”还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与整合上。所有的教学都彰显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教师不是一成不变地执行着课前的设计与安排,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进行灵活的调整,有些突发的场景和学生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也成了教师教学的资源。有位参赛教师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不是消除差异,也不能无视差异,而应尊重差异,运用差异。”师生共同走进了课程,成为课程资源和课程的开发者,与课程融为一体。

在活动主题“人在课中央”的观照下,这些真实、自然、生动的课堂给我留下质朴、深刻、清新和灵动的印象,并带给我思想的启迪和无限的遐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观教学反思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确立正确观念注重学导教学研究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