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塑党员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2018-01-15 17:55王军
共产党员·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岗位领导干部

王军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组织部门要在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的同时,积极探索做好“三篇文章”,着力培养领导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不断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探索做好“需求侧”文章,努力把“岗位”对党员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需求分析透。岗因事而设,事因时而异。新时代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不同领导岗位赋予了新的职责任务,组织部门首先应当从“岗位需求侧”的角度,借鉴岗位分析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新的职责任务对在岗履职者的需求,特别是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对专业精神(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建设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性格特质、心理素质、成长潜质等)的需求、对“专职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力(包括管理能力、協调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建设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性格特质、心理素质、成长潜质等)的需求,把不同的领导岗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分析透、掌握准,为依岗择人、精准选人提供依据,使在岗者或竞岗者了解自己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注重做好“供给侧”文章,努力把领导干部的专业能力高低和专业精神强弱分析准。要真正把十九大确定的14条基本方略和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细落实,靠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靠经验主义、靠打“擦边球”等是行不通的,需要领导干部在讲政治、讲担当的前提下,善于用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组织部门科学精准地考量领导干部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既要坚持和完善考评“德能勤绩廉”的成熟体系和有效办法,还要探索和加强在考评“德”“能”时细化对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考评,并深入研究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对干部“勤”“绩”“廉”的影响。要重点围绕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领导力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制定定性与定量的考核评价标准,综合运用述职测评、民意调查、实地考察特别是调研考核等方式,对领导干部的专业化程度进行客观全面、科学准确、个性鲜明的评价,既要看学历、专业、经历,又要看适应度、学习力、成长性、特质潜质,防止简单地把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与学历、经历等“画等号”。这既是培养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基础,也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关键所在。

注重做好“供需链”文章,努力实现事业发展与干部发展的“双赢”。无论是从岗位的角度还是从干部的角度研究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其目的都在于提高人岗匹配度,使岗得其人、人适其岗。因此,必须把岗位对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需求与对领导干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考评结果衔接起来,为每一个领导岗位找到最佳的履职人选,为每一名领导干部找到最佳的履职平台,在最有效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特长、助力干部成长。要注重分类别、分行业、分领域地建好用好“供”“需”两个方面的“大数据”,以确保选人用人时实现高效对接。要强化对已在岗者专业程度与现岗位专业要求之间的匹配度考量,适时动态调整,努力实现“人岗相适”。要立足长远,加速推进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再造,坚持“分级分类”“定岗定向”“按需施教”原则,围绕干部的知识空白、专业短板、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等进行强化培训,注重紧跟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适当增加专业培训的频次、深度与精准性,并在业务工作第一线加强“实战培训”,使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尽快在专业化方面实现能力增强、素质提高,不仅政治强、敢担当,而且精通工作业务,以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持续地、出色地担负起领导、谋划、推动和落实发展的职责。

(作者系营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岗位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