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2018-01-15 20:16张蓓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设情境

张蓓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分析

1. 学生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会使其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而若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运用到教学中,则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设计,自然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十分有益。

2. 老师方面。老师的最大职责是培养出迎着阳光尽情开放的“花朵”。但从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较多老師都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喜欢自顾自话的讲解,丝毫未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出现,能使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引导教学地位,开始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采取恰当的问题情境方式,则能真正实现“花儿”尽情开放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编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制的,因而其中较多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都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反应。这就要求老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需要将课本中的生活化因素挖掘出来,为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的问题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数学价值和意义,拉近学生及课本的距离,从而更热爱数学这门课程。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的《方程的意义》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明确掌握方程两边需要相等的意义,老师就可以构建有趣的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播放两张课前设计好的图片:一幅是在和小妹妹分零食时,妹妹那边的零食数量明显多,另一幅是同龄人分零食时两边相同数量。接着问:你觉得哪一副的搭配比较完美?为何?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的明白数学方程两边需保持平衡的意义。

2. 创设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简单的学习,因此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思维水平着手,明白他们的思维模式。同时还要将问题生动化,或采用视听结合的模式,以便全面刺激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完“除法”相关内容时,当学生掌握算理后,可以设计新的题目:一个苹果的价钱是0.8元,小明手中有8元,请问能买几个苹果呢?由于学生审题的不认真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8÷8=1个。此时老师可以将题目生动地念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明确题目,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是10个。

3. 创设开放化的问题情境。问题是学生求知的直接途径,也是老师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将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才能够成为学生发散思维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此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不再受任何的心理影响,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解题之中,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及积极性会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课程,需要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可以将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到教学中,给予学生最充分的引导与思考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当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之时,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学习素养才能够得到最全面的提升,才能够为国家将来所需的实践性较强的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