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元:寿逾百岁 书传千秋

2018-01-15 23:46陆景川
晚晴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行医老中医侗族

陆景川

1990年秋,在国家卫生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首届名老中医传承拜师仪式大会上,一位精神矍铄、身着侗布对襟衣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106岁的著名侗族老中医吴定元。他不仅是这次拜师会上年寿最高的老中医,而且是仅有的几个民族医之一。

作为一个来自贵州偏僻侗寨的老人,吴定元历经三朝,痴迷本草,不改初心,终成大器。清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初四,吴定元出生在湖南省芷江县梨溪口乡六脚寨一个侗族农民家庭里,乳名叫吴老贵、又名吴文贵。他父亲吴明辉是个祖传郎中,行医乡间,是族中第九代中医传承人。身逢乱世,父亲带上全家外出逃荒。几经辗转,先在贵州天柱县远口乡滞留,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来到了剑河县柳荫堡落户。逃难流落,家境贫寒,幼年定元随父上山采药,为人行医,成了吴氏家族的中医第十代传承人。

一生中,他先后拜认了七十多位师傅。这些师辈,有中草名医,有方技药匠,有儒释道家,有接生奶奶,甚至巫婆神汉。对这些民间各路“神仙”,他都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因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在花甲之年,成为黔湘桂边区侗族医药的一代宗师和誉饮侗乡苗寨集儒释道巫于一身的民间中医大师。

《草木春秋》是吴定元一世行医的智慧结晶,这本遗著记录并见证了他在9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用采自侗乡苗寨崇山峻岭的一草一木为民治病,终生与草木结缘的历史。

1991年4月21日,吴定元老中医在老家公田村无疾而终,享年107岁,长眠在美丽的仰阿莎湖畔的月亮田山上。定元一生,通晓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佛家及巫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侗医学的养生理念相结合,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

平心静气、乐观向上。他的百岁人生,历经世态变迁,惯看秋月春风,对于天灾人祸,荣辱起伏,都能从容淡定,悲喜不惊。1981年儿子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让他茶饭不思,如大病一场。但当身体稍微恢复后,他就上门诊看病去了。大家劝他多休息,他却说:“我历经三个朝代,深深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我非常感谢共产党!我也很感谢组织上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还能走动,就要为人民看病。作为一个医生,能有群众不断来找我看病,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修德行义,乐善好施。他常说:“人之在世,道德为先”。他经常告诫家人和弟子:“他人生病似己病,求得他生似己生。作为一个医生,对待病人要有怜悯之心,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当一视同仁。为人治病不讲报酬,有钱当治,无钱亦治,绝不能见病不治,见难不帮,这就是医者道德之修养,无医德者不可以为医也。”

动静结合,调养血脉。他认为,人要坚持运动,静养结合。运动促进血脉流通,筋骨舒松。静养以调节情绪,排除思烦杂念,修心养脾益智。他从小放牛砍柴,上坡种地,下河捕鱼,放排摆渡。青年时期,悬壶行医,翻山越岭,治病救人。年过古稀,还身轻如燕,攀岩采药,背着数十斤草药,上坡下岭,步行十多里山路回家。平时行医空隙,坚持晨练。饭后喜欢在院子里散步,或者静坐养神。天气好的时候,常拿一把小锄,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挖药植药。

顺应四时,调适身心。他特别笃行侗医“天人相应,人气合一;顺应四时,调养身心”的生活理念。他生活規律,一年四季顺应变化,适时调理衣食住行,坚持春季早起晨练,夏时午睡练三伏,秋节晚练排阴邪,冬冷早睡练收藏。他常常告诫人们:“人跟天地走,气随自然流;天变人也变,莫同自然斗;如若逆天走,灾难要临头”。

合理饮食,保暖驱寒。他衣着朴素,穿家织棉布衣服,平素饮食清淡,最喜好的是汤泡锅粑饭、豆腐和鲜蔬菜,不饮烈酒,不喝茶水、开水,一年四季只饮山泉水。中年之后,每餐八分饱;进入晚年,中、晚餐各佐一两家酿酒。居室简朴,常睡稻草棉絮硬板床,坐一把半卧式木躺椅。70岁以后,卧室四季不离木炭火,以调节室内温度,保持物具干燥。每天擦温水浴后,即以木炭火烘烤胸脯,直至身体轻松舒适。

勤学多思,增智健脑。他一生好学,不仅熟读家传秘方和名家医著,抄录名医案例、经验方药,还转益多师,博采儒释道巫,归于一身。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实践,使得自己增智健体,心脑不衰,长寿延年。为此,他经常告诫身边人和子孙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得不断学习,才能有所进步,要勤于思考,善于用脑,坚持手脑并用,才能保持脑髓活动,防止早日衰老。”(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医老中医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老中医
医者
医者
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问题认定
淡化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