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要求

2018-01-15 18:33李瑶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

李瑶

[摘 要]在经济转型的国际背景下,各国都相继出台了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造业逐渐成为各国的经济支柱,这需要大量知识型、创新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握“中国制造 2025”的大好机遇,从实施现代学徒制、优化课程结构和完善培养体系三方面打造一流的职业教育,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新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智能制造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各国将抢占制造业的制高点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导致我国制造业受到“双向挤压”:一方面全球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想象。为适应再工业化的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相继出台有关制造业方面的政策:制造业在国际上领先的德国于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 4.0”。美国自 2011年6月起,连续三年启动了制造业相关计划。日本2013年6月提出了“再兴战略”,并于 2014 年 6 月修订了“再兴战略”。2013年9月,英国政府提出了“英国工业 2050”战略,希望据此重回工业大国地位。为助推、支撑“英国工业“2050”战略,英国在2014年又推出了国家学院计划。2013年9月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战略,通过创新复苏工业,提升国家竞争力,并据此在能源、交通、食品、等多个领域实施 34 项工业复兴计划。澳大利亚为应对新兴技术变化和气候环境变化对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制造业技能理事会提出了“实现可持续的制造业”的发展建议。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新兴国家“分流”的趋势,这类国家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印度出台了《制造业发展白皮书》,巴西成立了“国家工业发展理事会”实行制造业减免税收的政策,同时扶持国内技术和服务市场,加快企业调整和重组来吸引外商投资。新兴国家利用人口优势,逐步由要素市场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而且我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这对中国以要素和劳动密集型为传统的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

2012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仍然存在在诸多问题: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人均規模不及制造业强国的三分之一,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问题突出,淘汰落后产能困难,制造业的利润持续走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中国的制造业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未来三十年,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就是中国为实现制造业强国这一目标迈出的第一步。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词被首次提出。2015 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宏大计划。 3 月 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 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由此,“中国制造 2025”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话题。“中国制造 2025”被认为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现阶段制造业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重要战略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和保障。

一、职业教育现状

中国制造2025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可见一切都围绕着人展开。实现制造业强国也就是实现人才强国的过程。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职业教育,但相比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人才供需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的质量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人才过剩的虚假现象,此外,单一操作人员多,缺乏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学生缺乏上升路径;人才培养的总投入相较其他教育投入过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较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认可度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内人们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的学生,认为是教育的淘汰下来的差生,给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家庭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中国制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1.知识型劳动者

中国制造2025倡导的新工业时代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技能劳动者,而是素质人才对智能设备的运用,人则成为智能系统的管理者。也就是说劳动者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生产进行评估规划和决策来使生产达到最优化,知识在生产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只有掌握了一定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技能人员才能操控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鉴于制造业生产设备智能化,这对技术人员的知识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是对智能化设备的维护和技术应用的基本操作的掌握。另一方面劳动者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具有对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技能科研创新能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方面。而且一大批企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出海外和国际化的企业在中国的新投资,迫切需要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具有国际技术水平适应跨文化流动的能力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这些都离不开扎实的技术知识。

2.复合型劳动者

新工业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虽然考验着人们自身的技术技能,但也为人们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长期从事某一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不得不在各个职业中转换。随着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在转换工作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技术的再学习,一劳永逸的职业不复存在。随着产业调整,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人们工作也开始逐步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工作组转化。因此,技能人才不但要有交叉学科的知识和工作能力还要有领导者的组织和决策能力张磊。所以未来的岗位要求人们在某一职业领域中迁移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人们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endprint

3.创新型劳动者

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大而不强,究其原因还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制造2025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需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依据熊彼得在其1912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材料的新来源和新的组织形式。虽然现在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自主品牌,核心关键技术对外国的依赖性强,亟需培养创新型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细化激励政策。将原有的激励办法更加细化和优化且实际可行。鼓励发明创造,为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想法的人才提供充足的支持。第二,大力扶持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三者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持,使学习跟上产业升级的脚步,产业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研究促进产业升级,学习为研究奠定基础,三者的良性循环。使人才转换利用,进一步提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科学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生产能力。第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早日实现高端核心技术自己掌握并创立自己的品牌。

三、职业教育转型措施

1.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指学徒与接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在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获得岗位特定技能,学徒期间取得合理报酬,结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的一种培训制度。现代学徒制在世界多国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实践,如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丹麦的学工交替,印度和南非也逐渐通过立法来推广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直以来,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中“一对多”的教学方式都占主要地位,但是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当理论传授大大重于实践操作就会导致学生走上岗位后无法操作,学生时间和所学知识都浪费了。所以要加大实践学习的比重且要运用有效的传授方法,“模仿”是人的本能,是操作学习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学徒通过观察师傅的操作步骤,然后自己反复不断练习和领悟,最终达到學徒从内心到操作掌握技术。实现现代学徒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成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中心。该中心隶属职业教育方面的管理机构管辖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有用工需求的制造业和想成为学徒的个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其二,为现代学徒制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战略来培养相关专业学徒。同时,政府要对参加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支付一定比例的薪资津贴、福利与保险,来鼓励制造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中来。 其三,制订现代学徒制评价标准。 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制造业行业协会,制订不同等级现代学徒制评价标准 ,为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优化课程结构

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服务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和完成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任务,全系列专业设置和集群发展只是从宏观上为融合提供条件,真正的融合式还需要微观上的融合,即课程上的融合。优化课程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课程重组。“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制造业转型需要复合型人才,意味着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更严格,学习面更广,学习深度更深。“制造业+”式的融合式课程是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以制造业课程为基础融合制造业转型所需相关领域的课程。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一定的,广泛学习各门课程无疑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合并为一门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也增大了课程重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李拓宇,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结构。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实践课程仅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而斯坦福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占比三分之一以上,加快实现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重,使实践教学达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结合更加紧密,同时整合工程实训与专业实习。

3.完善培养体系

“中国制造 2025”战略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客观造成了职业教育培养层次上移。这种上移既是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的上移也是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所以职业教育上层设计势在必行。首先,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学术和职业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具体是从职业中专到职业大专到职业本科到工程硕士博士,改变职业教育“断头”现象,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道路。其次,虽然人才培养结构得到优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使职业教育有了落脚点,人才培养和经济转型更加契合,但也预示着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相关部门探索全新的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且要避免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雷同,因为一方面国内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相较国际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侧重掌握理论知识,而职业教育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最后,构建学生考核体系。对于学生如何考核,决定了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但目前的教育改革更加重视教育方法,把考核体系居于末尾,但考核设计才是重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依据考核标准,所以要加快探索出职业教育学生考核体系。完善培养体系才会使职业教育各项工作更加清晰并且有路可走。

四、结语

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严重不足,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不但实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和动力。但追根溯源观念的转变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步,所以要尽快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并将意识层面和行动层面达成一致,职业教育才能更好的服务制造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胡斌武,陈朝阳,吴杰.“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91-9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