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研究性教学探索

2018-01-15 07:37黄冬梅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耦合电路

黄冬梅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电子理论基础和电路制作分析的能力。“多级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基础》项目二“认识交流放大电路”任务3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和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方法。该教学内容是整个项目教学里面理论性最强的部分,也是项目学习的关键部分。教学对象是职中电子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基础普遍薄弱,对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的能力不足。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模式或者单纯的项目教学法,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研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多级放大电路知识连接”以研究性教学法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生成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形成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引领思考,用活动驱动研究,让学生在紧张愉快中学习,生成知识。

一、依据目标,设计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设计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采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地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而忽略研究内容的合理设计,会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研究内容,能推动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本节课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计研究内容,将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浅入研究:多级放大电路耦合方式分别是什么?分析多级放大电路需分析哪些内容?2.具体研究:识别三种耦合方式和它们的优缺点、多级放大电路具体分析和计算的方法;3.深出研究:如何活学活用,运用三种耦合方式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先以前置任务的形式,将简单、直观的多级放大电路耦合方式种类和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内容作为前置研究内容抛给学生。再以引导性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引领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识别三种耦合方式和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多级放大电路分析和计算的方法这些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如击鼓传花、你来出题我来做等,推动学生研究如何学活用,达到深出的目的。

二、根据研究内容,实施教学任务

1.“触”——浅触引入

课前三分钟是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强的时间。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浅显的情境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感受知识就在身边,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習的兴趣。多级放大电路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老师:(展示微课视频动画,演示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效果后)我们刚才看到的微课视频动画左上方的器件是什么东西?学生:话筒。老师:左下方的这个器件呢?学生:喇叭。老师:也就是我们的音箱。那话筒输入进来的电压是多少伏?学生:7mV。老师:经过一级一级放大之后变成多少?学生:28V。老师:像这样经过一级一级把小电压变成大电压的电路称为什么电路?学生:多级放大电路。

采用贴近生活实例的情景问题,一目了然,即使是新课,学生初次接触也不觉陌生,很快代入课堂学习。在引学生跨入知识学习的大门前,先让学生觉得此门易入,而且很想进去看看,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绪的铺垫。

2.“探”——进入探究

(1)前置任务完成与展示,浅入研究

教学进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好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前置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于课前先依据研究内容,设置好对应的前置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进入课堂学习后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前置任务学习成果。在小组协作完成前置任务的过程中,既达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的目的,又可通过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师:于课前布置前置任务。

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前置任务学习成果。

前置任务书内容:

⑦多级放大电路的通频带比任何一级放大电路的通频带都要(宽\窄)

此环节设置的问题,是本节课学习的概要。通过前置学习研究,学生可以对课堂整体学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应需要学习哪些相应的公式也有了认识。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根本没有必要花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去过多的简述,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任务的形式驱动他们先行学习。

(2)设置引导性问题,具体探究

通过前置任务展示,学生对于知识的概要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知识难点和要点理解还不够彻底。为此,老师在知识关键处设计好对应的引导性问题尤为重要。

老师:发布抢答问题。

学生:抢答。

以抢答为活动形式,以问题为引领,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以引导性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思考、探究、突破。老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背后策划者只“讲在关键处”。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得到答案,解决知识中的难点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具体的问题设置如下:

①下面这个图,是属于什么耦合电路?

②阻容耦合电路有什么优点缺点?

③变压器耦合电路有什么优点缺点?

④直接耦合电路有什么优点缺点?

⑤由于直接耦合电路能传输直流信号,所以直接耦合电路也被称为“”)

⑥某三级放大电路中,测得Au1=10 ,Au2=10,Au3=100,求总的放大倍数Au=;

⑦上一题中三级放大电路对应的增益是Gu1=1dB,Gu2=1dB,Gu3=2dB,则总的放大倍数Gu=dB;

⑧如图多级放大电路第一级的输入电阻 ri1 =20K Ω ,最后一级的输出电阻 ron =5Ω,则该放大电路的等效输入电阻ri为,等效输出电阻ro为。)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识别三种不同的耦合方式。接下来三个问题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三种耦合方式的优缺点,对三种耦合方式的区别应用有初步的了解,解决知识的要点。第5道题点出直接耦合电路不仅能放大交流信号,还能放大直流信号。指出它在三种耦合方式中的特殊性。而后又通过第6至8题的引导,学生引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多级放大电路分析和计算,突破知识难点。

在小组互动研究和一问一答间学生对知识要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知识关键处也有了突破。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知识基础薄弱的特殊性,老师不能完全地依赖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给予适当引导、点拨,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进入具体的研究。

3.“用”——活学活用,深出研究

采用“击鼓传花”和“你出题我来做”两个环节来推动学生活学活用,深入学习研究,培养深出研究问题的思维。

(1)游戏——“击鼓传花”

老师:播放PPT,解读游戏规则。

学生:开展游戏。

所谓学以致用,学要能用方是根本。通过“击鼓传花”活动的开展,学生加强了对各种多级放大电路的理解以及识别的能力,有效检验学生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情况,从而为学生知识的应用做铺垫。

(2)你出题我来做

老师:让学生根据知识要点内容,参考课本练习题和自己遇到的疑点问题,按照难易适中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5个题目。并把它们工整地写在任务书最后一栏上。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研究学习,设计问题。

老师:(设计好问题后)让各小组与相邻小组对调任务书。

学生:小组相互解题。完成后各组将任务书交回原出题小组。

老师:要求出题小组对答案的正确与否做初步的判断,按优、良、中、差分别给出A、B、C、D小组互评分。

学生:相互批改,交互学习。

“击鼓传花”的游戏紧张而又愉快,将课堂学习推到一个小的高潮。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知识要点和重点的理解,为知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你出题我来做”环节,学生在设计易难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对知识要点有一个归纳和思考,做到“活学活用”。同时,小组存在的疑点问题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抛给其他小组,实现组间互动探究。互动解题过程中,学生在突破其他小组设置的“疑难杂症”时,既突破了本小组学习的局限,也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对于最后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便是学生学习存在的难点问题了。书面呈现出来的疑难点,直观且便于老师总结归纳。老师只需适当点拨评讲便可实现全班的知识疑难点分享与突破。至此,将学习研究推到另一个高度。

4.“评”——评价激励,推进研究

纵横向展开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组员、组间和教师多维的肯定与评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让学生富有成就感。同时,适当的榜样作用与有效的激励手段亦可激励学习,推进研究。

老师:从获得小组互评A评价的任务书里面挑出三份最好的,分享給全班同学。

学生:投票评选出最佳组间合作奖。

老师:分别给获得最佳合作奖的出题小组和做题小组颁奖。

从获得表扬与奖励的学生脸上看到了成功背后的喜悦,而积极参与互评和投票的学生又有哪一个不希望得到表扬的是自己小组呢?无论什么机械要推动其工作都需要有动力,学习亦然。这个动力可以是内在的动力,比如说学生自己想学,也可以是外在的动力,即老师或者他人赋予的动力。中职学生本身对于学习就缺乏自身的原动力,也失去了学习研究的热情。此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多支一些“招”,可以是表扬,可以是奖励,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手段”,给学生们“加加油”,使他们自己“动”起来,爱上学习,爱上研究,慢慢养成学习研究的习惯。如此,自主研究学习的齿轮才能循环延续,无休无止,达到研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5.“结”——课堂小结,拓展研究

撒网收鱼,一节课一网下去品类不多(重点难点不多),“鱼”(知识点)却不少。林林总总总需归纳总结方能提升知识,利于提高。

师生:互动总结知识要点。老师:抛出拓展性问题“多级放大电路中电压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使用多级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变窄会对实际电路造成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课后拓展研究学习。

齐声的总结反映了学生本次课学习的成效。拓展问题的研究学习则需要老师课后的跟进辅导或者直接将其与下节课的知识点学习建立关联,引入下一节课的课前任务检查。如此方能保证拓展学习的效果。

三、研究过程,反思教学

整节课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触-探-用-评-结”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中笔者力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引领,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用教学活动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进入研究,力求严密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学习中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学习,各个游戏与活动环节更是激发了很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潜能。学生自己设置的很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都在他们一问一答之间有效地解决,远超乎原先的教学预想。

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研究内容需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为原则,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进行设计

同一个教学内容或者知识要点,可以将它剖析分层研究。简单直观的概念和公式,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设置为前置研究内容。对于知识的重点和可能存在的疑点难点,可以设计成课堂具体研究的内容。最后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则作为深入研究和拓展研究的内容来设计。

2.研究内容的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推动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正所谓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有帮助的都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研究性教学法亦是如此。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研究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使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此便主次不分。因此,在开展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掌握好整个课堂的节奏。在学生偏题、跑题时将研究学习的方向拉回到主线来,在出现意外状况或者突破性问题时能及时处理、善加引导。设计研究方式时还要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并且预设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过程有突发无意外。

3.研究深度与层次的选择应以学生基础为依据,有效推进研究进程

研究学习的深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保证学生深入研究是研究性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首先应保证学生基础研究的质量。知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知识的基础没有学好如何进入上层学习呢?因此,将知识内容设置成易、中、难三个层次。先保证学生易、中层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如“击鼓传花”等形式的课堂活动环节来推动学生深入研究,最后利用课堂监督机制(如小组互评等)或考核激励手段推进研究进程。在拓展课后研究方面,则需要老师课后的跟进辅导或者直接将其与下节课的知识点学习建立关联。如此,方能保证深入研究的效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电子技术基础耦合电路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电路的保护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简化法”巧解电路问题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