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设置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2018-01-15 10:23陈素萍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活实例探究活动兴趣

陈素萍

[摘 要] 学生的注意力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更易集中且能长久保持,学生乐在其中的学习过程才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课堂教学顺利、高效落实,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营造愉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与思考.

[关键词] 情境;探究活动;生活实例;兴趣;记忆;应用

很多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觉都会停留在抽象、枯燥、复杂的感知上,这些感觉往往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多却没有效果而造成的. 因此,数学教师应尽量丰富教学方式并使数学课堂展现出活泼、动人的一面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的情感体验.

利用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才能在学习中营造出与教师互动的良好氛围并提高学习效率,一味灌输知识的机械教学往往在专注度与毅力能力较差的高中学生身上难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这种单一、机械的教学中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营造愉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与思考.

例如,教师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值”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终极密码”(1~100的猜数字)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在《两个计数原理》的教学中设计出狐假虎威的后续故事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老虎在“狐假虎威”这事儿发生后咬牙切齿地恨上了狐狸:“哼!狐狸,你给我走着瞧.”果然,没过几天,老虎在外面捕食的时候遇上了狐狸,老虎暗自欣喜:“这可是我报仇的好机会啊!”狐狸一看见老虎,吓得心里直打颤,从草地逃到小岛上还是比较安全的,可是到底是走水路过去还是走陆路过去呢?岸边分别有2艘船和3辆车子,大家来帮狐狸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逃生呢?再如,几何体侧面展开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小虫觅食”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底面直径AB=20 cm的一个圆锥上有一只小虫子在觅食,已知母线SA=30 cm,C是母线SB的中点,小虫子沿着圆锥侧面从A点爬到C点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呢?

学生在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并获得更好的数学体验,枯燥的概念与知识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有趣.

利用丰富语言促进记忆

丰富的语言有时候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学生在教师生动语言的讲授中往往更加投入并因此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加利用情境促进生动课堂生成之外,还应在教学中尽量展现出严谨、精炼、准确、幽默、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印象加深之后也会保持更加长久的记忆.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生动而有趣味的语言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最佳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在巧记知识点的同时轻松把握学习的有效方法.

例如,基本初等函数中定积分式子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且空洞,笔者在帮助学生记忆这部分内容时讲了以下笑话:常函数与指数函数ex相约逛街,微分算子从远处迎面走来,常函数吓得一激灵:“我要被它微分可就啥也没有啦!”指数函数笑道:“我是ex,我不怕!”再比如,抽样方法的教学讲解中可以这样做:要知道刚做的汤味道如何应该怎么办呢?(舀一勺子出来尝一尝)

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因为记忆方法的丰富、科学而有效增强,不仅如此,学生记忆力明显增强也使其学习的效率快速提高,本来花在记忆、背诵上的很多时间也被节约了出来,学习事半功倍也成为现实.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眼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对所教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建立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并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探究活动促进理解

学者史宁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并不都是可以传递的,这些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真正掌握. 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体现出他的智慧,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经验的运用才是智慧的真正体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来进行磨炼. 数学教学最为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并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灰太狼始终有一个开公司的理想,因为资金有限,它找到了喜羊羊,喜羊羊开出了这样的条件:“我从今天开始往后的连续60天内都注入资金到你的公司,今天是第一天,我注入10000元,明天我注入20000元,第三天我注入30000元,后面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注入10000元,一连60天. 不过你也要从今天起就给我回报,今天你给我1元,明天你给我2元,后天你给我4元……后面的每一天你给我的钱都必须是前一天的2倍,60天后你就不用再给我钱了. ”灰太狼心里嘀咕:“这简直太好了!”大家帮灰太狼想一想它能不能占到便宜呢?大家都在这一情境中开心起来,设身处地地帮灰太狼算起了它们各自应该付的钱数. 喜羊羊所付的钱可以根据等差数列轻松地计算出来,但灰太狼应付的钱就有一点难度了,1+2+22+23+…+259应该怎样计算呢?笔者关注到学生的难处并进行了启发:“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大家还记得吗?能否在其中获得一点灵感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中类比等差数列的求和构造出了式子,并通过两式的运算获得了三种方法:①错位相减法:利用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an=qan-1,an-1=an构造式子并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②一般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q,再根据分式的性质得=q,整理可得Sn=(q≠1);③特殊法:由2n+2n=2n+1,得1+2+22+23+…+259=1+1+2+22+…+258+259-1=260-1,不过一旦将式子中的2换成其他数字时就行不通了,因此这一方法并不具备一般性,推广至一般的等比数列求和是行不通的.

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感受到乐趣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促进应用

开放化、生活化的情境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例如,教师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之后设置了如下情境作业:一群青蛙和一片睡莲在池塘的两个角落相安无事地生活着. 一化工厂不小心将一些会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排进了池塘,睡莲因此每24小时就会增长一倍,睡莲如果覆盖整个池塘的话对于青蛙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青蛙们想出了一个耗时10天时间的阻止睡莲疯长的办法,假如睡莲将整个池塘长满需用50天,睡莲长到池塘水面一半的时候会用多少天时间呢?青蛙会在睡莲覆盖面积达到多少时才有可能来拯救自己呢?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化的情境中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冲动以及战胜困难的激情中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平淡而枯燥的数学思想因为情境的设置而变得妙趣横生,事實上,学生在这一情境作业的完成中也确实表现得特别令人满意.

结合现实生活的数学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数学,学生因此在心理上对数学学习慢慢产生亲近的感觉,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价值的同时也会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情绪,能够真切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数学学科也展现出更大的学科魅力.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数学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中将数学与生活时常联系、思考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学生的注意力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更易集中且能长久保持,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才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还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积极情感和兴趣.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专注于趣味课堂的建设并以此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和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有效、有趣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和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体验、感受数学之美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热烈情感.

猜你喜欢
生活实例探究活动兴趣
用生活实例“妆容”思品课堂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生活实例”开展教学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