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脂粉

2018-01-15 10:02王建男
特别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胭脂米粉白色

王建男

有时候,人们误以为脂粉就是胭脂,实际上脂粉是脂与粉的组合。脂即面脂,它是古人在清洁完皮肤之后用来涂抹在皮肤上的膏状物,有些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用的护肤霜。面脂大多数是白色的,涂在脸上很柔滑。除了白色的外,唐代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面脂。很多女子为了调和自己的肤色,将很多彩色色素放入面脂中,最主要的是紫雪、红雪、碧雪这三种,它们分别被用来修饰发黄、发青、发红的肌肤,类似于现代的修容隔离霜。唐代的帝王经常在腊月的时候把这些面脂赐予群臣,可见护肤也成了男人的一项面子事业,丝毫马虎不得。最昂贵的面脂莫过于人乳,它是最珍贵的清洁滋润皮肤的用品,但这只是有钱人家才能办得到的事情。

妆粉是真正开始化妆的第一步。最早的妆粉就是米粉。古人善于从自然的作物中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米粉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先选出上好的米作为原料,然后磨成粉状,越细越好;之后要反复淘洗,再进行发酵,淘出米浆后晒干打磨再晒干,反复进行,这样敷面用的米粉就做成了。有些女子为了使米粉带有香气,会往米粉里加一些丁香粉,当作香粉来擦全身。米粉扑在脸上固然很洁白,但缺点是附着力不强,还容易结块,于是后来人们发明了铅粉,也因此产生了“铅华”这个新的词语。铅粉的确可以使人的容貌增色不少,美中不足的是时间久了会使人脸色发青,对人身体有害。为了避免和减轻这种毒害,古人不断地研究可以替代铅粉或者使铅粉毒性减弱的方法,于是,玉簪粉便应运而生了。

玉簪粉起源于明代,是由紫茉莉花种的胚乳提炼而成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对它曾有生动的记载:“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大文人宋玉在《神女赋》中,就对神女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描写,形容两片朱唇犹如着过丹脂一样殷红。这说明至迟在周代,中国女子已经有了“点唇”的习俗。

到了汉代,唇脂的名称已经明确被载入史料。唇脂是以“丹”作为颜料的,这里的“丹”也就是朱砂。但朱砂本身没有黏性,附着力欠佳,如果用它涂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法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还能防止口唇龟裂,是一种理想的化妆品,唇脂也由此被人称作口脂。后来,人们把一些香料香果和蜜一起炼制成油,掺在唇脂里面,增强了口脂的滋润度和香味,口脂和唇脂就逐渐区分开了,唇脂专指着色,口脂除了着色外兼具润唇护唇的效果。

口脂的颜色遮盖力较强,可以改变嘴唇的形状。古时一般以女子嘴唇娇小浓艳为美,为此,古时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口脂重新点画唇形。嘴唇厚的可以画薄一些,嘴大的也能够描得小一点儿。

除了口脂外,还有一种妆粉叫作胭脂。“胭脂”一词是胡语的音译,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是红蓝花,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为此花来自焉支山,故而汉人称其所制的妆粉为胭脂。

胭脂的制作很有讲究,第一步为“杀花”。具体做法是:将红蓝花捣烂,第一道用清水淘洗,绞去一部分黄色素。第二道进一步用酸浆水淘洗,利用有机酸使黄色素分解出去。然后在太阳下晒干,散藏备用。

“杀花”之后便可做胭脂。用草木灰、酸石榴和酸浆水分先后顺序将红色素提出大部分,形成红色的溶液,使紅色容易附着在皮肤之上。最后在红色溶液中放入适量的白色妆粉,加入的白色妆粉越多,则红色越淡,故要适量。用干净的竹筷子长时间地使劲搅拌,使红汁充分地吸附于白色妆粉之上,然后盖上盖子,待它彻底沉淀后,倒掉上面的清汁,将下面的红浆倒入熟绢制成的袋子中,悬挂起来沥去水分,转天半干时捻成小饼状,阴干,粉状的胭脂饼便做成了。

除了粉状的胭脂外,还有绵胭脂、金花胭脂、花露胭脂、玫瑰胭脂、山榴花胭脂、山花胭脂、胡胭脂这几种。其中花露胭脂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出现过,这种胭脂不仅用于妆颊,也用于点唇。搽胭脂的方法比较简单,多和妆粉一起使用。在敷完妆粉后,把胭脂或浓或淡涂于两颊之上。只有“飞霞妆”是先将胭脂涂面后,以白色妆粉盖之,有白里透红之感。“飞霞妆”色彩浅淡,接近自然,故多见于少妇使用。另外,还有将铅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称为“檀粉”,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的。它能够给人以庄重文静的感觉。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牧在《闺情》诗中有“暗砌匀檀粉”一句,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摘自“百度阅读” 图/黄文红)

猜你喜欢
胭脂米粉白色
热带雨林的胭脂太阳
沙坊米粉香
我给妹妹做米粉
花明驛路 胭脂暖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