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械趋同的一个新提法

2018-01-15 09:52申保禄
智富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弗洛姆

申保禄

【摘 要】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谈到现代人如何在完成个体化后建立与世界的新纽带,他批判权威主义和机械趋同,主张以自发活动来实现新纽带。本文认为,自发活动虽是最佳方法但不能面面俱到,机械趋同虽可取但有可借鉴之处,因此本文旨在为那些在现实中不能完全依据自发活动以建立新纽带的人们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机械趋同。

【关键词】弗洛姆;机械趋同;个体化进程

一、面临的问题——完成个体化进程后的个人如何在世界确立自己新的位置

根据美籍德裔哲学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在人固有的机制中,有两类基本需求,物质上表现为自我保存需求,精神上表现为与外部世界相联系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并避免孤独、无力感。个体化进程造成人的性格、心理的发展变化。人的成长始于他开始认识到自我是一个与周围环境分别的实体之时,以后伴随着自我力量的增长,自由与独立的意识也在令他逐渐脱离始发纽带;到完全割裂始发纽带时,他完全地自由、独立,与外界彻底地分离、对立,完成了“个体化进程”。

这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如何与外部世界相联系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并避免孤独、无力感?在这新的独立、自由的个体阶段,他必须确立一条新的与保持自己与外界联系的新纽带,否则他便会在自己面对外界时感受到深刻的无力感、不安全感,原本人所追求的自由就会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负担。

二、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权威主义、机械趋同与自发活动

1.权威主义

“第一种逃避自由的机制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或者换句话说,欲寻找一个新的“继发纽带”,以代替已失去的始发纽带。这种机制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

以上即为权威主义逃避机制的核心原理。这种权威主义思想的核心特征是对权力的态度,权威主义性格的人一方面蔑视权威,另一方又崇拜权威,是施虐与受虐冲动的混合体;权威主义思想极力贬低个人,宣扬个体的渺小性、无能无力性,个人的出路在于臣服于权威,可以明确权威主义思想在根子上是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这种思想的毛病在于希望通过个人之外的力量来获得只有通过自发活动才能获得的东西。

由于本文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居于机械趋同与自发活动之间的新解决方式,与权威主义无太多涉及,因此笔者在此就不再對权威主义有更多讨论。

2.机械趋同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以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期望。‘我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了,意识里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消失了。……人放弃个人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与周围数百万的机器人绝无二致,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用不着焦虑了。但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便是失去了自我。”

该机制是现代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方式,其实质上是,我们主观上体验到的思想、情感、愿望甚至肉欲,可能是外界灌输给我们的而非由我们主体性原创的,即使我们使自己相信那是我们实在的体验。

造成机械趋同机制的因素既有外界方面又有个人主观方面。在个体方面,完成个体化进程的人需要找到新的将自身与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以满足精神上的基本需求,他不堪忍受自由、独立带来的孤独感、无力感、不安全感,于是接受外界对他的指示,将外界给他思想、情感与愿望作为、并使自己相信为,自己真正的思想、情感与愿望,他将自己变为社会与其他人期望中的“他”,于是他越来越与他人趋同、一致了,他似乎不再孤独、无力、焦虑了。

机械趋同逃避机制的最大缺陷是伪“我”取代了原始“我”。关键不在于思想、感觉和愿望的内容或结果是什么,而在于“我”是如何思想、感觉和愿望的;想要逃避自由之负担的人们,将社会和他人对其的期望——后来变为伪“我”的东西,用来作为自我的代理,这样原始自我就不必再为自由之负担而痛苦;然而如此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它意味着人类的宝贵的自由被放弃,那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也受到了损害。

3.自发活动

“我们坚信有这种积极的自由存在,即,自由扩大的过程并非恶性循环,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自由的获得要靠自我的实现,要靠的人应是他自己。”

正确的、合适的建立自我与世界联系的新纽带的依据,不应在自我之外而在于自我,确切地说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实现。

自发活动正是弗洛姆提出的依据于自我而不是外界的新纽带。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所谓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特征,它能够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中起作用。那么自发活动如何成为现实呢?首先的一个前提是接受全面总体的人格观念,摒弃割裂理性与人性的做法,只有如此才可能使自我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生命的不同方面,成为有机统一的完整的人格;爱是自发性的核心,这种爱指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其一面出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面又导致一体化而不消灭个性;劳动也是一个组成部分,其是一种创造,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总之,自发活动在肯定自我的个性和把自我与人及自然连为一体的同时,解决了本文所讨论之问题——断绝始发纽带的个人如何建立与世界联系的新纽带。

三、一个解决问题的新尝试——关于机械趋同的一个新提法

1.尝试提出新解决方式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还有各个具体的个体的不同性格、背景、经历等等因素,自发活动其即使作为最有效、最适宜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也不能将所有人都带入人与世界联系的新纽带,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其情感和理性的潜能(即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发活动的方式建立与世界的新纽带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将该潜能变为现实,因此可以说,自发活动这一解决方式虽是最好的,却不是万能的;机械趋同在三者中较权威主义为优,较自发活动为劣,然而其在精神上以伪“我”取代原始“我”,在效果上亦有“内外不一致的歪曲”,以此来判断,机械趋同作为一种试图建立个体与世界的新联系的纽带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但令个人与社会、他人趋同一致以缓和个体之孤独感、无能为力感与不安全感这一点,却有可借鉴之处,因为虽然其在根本上不能解决个体之精神基本需求问题反而会引起深处的痛苦与不幸,然至少较纯粹在精神上无依无靠之个体、拜倒在权力之下的权威主义性格之个体,应当说机械趋同之个体的处境是相对好一些的。

由此,笔者欲为那些不能现实性地以自发活动建立與世界新纽带的人们,提供一条新的介于自发活动与机械趋同之间的新方式,即所谓“关于机械趋同的一个新提法”,此新机械趋同的方式在性质上与弗洛姆之体系兼容而不冲突,可以看作对之内容的一个补充,毕竟这一新方式所针对的对象只是那些不能现实地以自发活动来建立新纽带的人们的。

2.新机械趋同的作用原理

新机械趋同的作用原理是:在涉及自我的本质性的精神需求上采取自发活动,在涉及自我的边缘性的精神需求上采取机械趋同。

自我的本质性的精神需求体现在个人直面自己的内心,对之进行反思的时候,也就是说新机械趋同的对象在自我的本质层次上是自发的、自由的、独立的。通过在自我本质层次的自发活动,能够解决最重要的那部分精神需求,即在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中,他的人格是完整独立的,他的潜能是实现了的,他在根本上有对自我的信心,不会感到严重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因为个体在直面其本质性精神需求时,涉及的至少他自己,如果他想要在本质层次上以自发活动建立新联系,那么由于这与外在的条件关系很小,所以能不能现实性地实现如此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自我的非本质性即边缘性的精神需求体现在不涉及其三观等基本信念之外的所有领域,这些领域的精神需求并非不重要,但一方面其并没有前述的本质性精神需求重要,另一方面对之的满足可以比对前者的满足要求低一些。理论上,对这些需求也应当以自发活动的方式来满足,然而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多样,要满足这些需求不是只要主体愿意并付出行动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出于功利性的考虑,这些需求不得不满足然而又不能以最好的方式满足,于是笔者提出新机械趋同理论,作为满足其适用对象的这些边缘性需求的次好方式。可以将新机械趋同理解为原始“我”将伪“我”置于其完全控制之下,并利用伪“我”来完成原始“我”在现实中难以达到的事情,原始“我”对伪“我”的危害和局限性心知肚明;比如如果欲知晓明天的天气,他可以自我活动去学习理论、去观察应用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他也可以去看天气预报,实际上他知道最能体现自己自由性的是前者,然而为着实际便利或功利的考虑,他宁愿去相信天气预报,然而他在心里已经预备着“天气预报是实际上最便利的,对不是最体现自由性的”的理念。主动将自己的行事方式符合于社会的期望也是如此,这一方式在表面上就是机械趋同,然而其本质上并非所谓逃避机制的机械趋同,它是在根子上自发活动的自我为生活地更便利同时也由于不能在所有方面都自发活动,而选择的一种次好方式,机械趋同在此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它不是个人用来逃避自由之负担的港湾。

3.关于新机械趋同的相关问题的回答

新机械趋同能否避免逃避机制中的机械趋同的给个体带来的“内外不一致的扭曲”,能否避免“深深的痛苦与不幸”?基本能。之前的机械趋同之所以会使人“扭曲”使人“痛苦”,根本上是因为个体将自己完全托付给了伪“我”——社会与他人对他的期望,当他依据伪“我”而获得时内心深处一位自己忘了原始“我”,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在某个时刻原始“我”会显现,在与伪“我”的冲突中产生深深的不幸;新机械趋同中,原始我一直是显现的,个体不是为逃避自由之负担而想要忘记原始“我”而以伪“我”替代之,原始“我”在根本层上控制着伪“我”,其知道伪“我”的危害,也利用着伪“我”的便利。因此,新机械趋同与自发活动相比肯定避免不了最低层次的“扭曲”,但不会像机械趋同那样给个体带来深深的痛苦。

新机械趋同是否损害了自由?它损害了自由,但损害得不深,并且与通过它能得到的便利相比是值得的。新机械趋同比不得自发活动,令伪“我”对个体发生作用必然会有负面影响,但是新机械趋同的个体在根本层次上仍是自由的、主动性的,只是完整的自由的某些边缘部分受到了损害。笔者私以为,所谓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自由”,并无实际的指向,自由属于最抽象的那类概念,其应当说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就是说它只是修饰性的而不是实体性的,人们对自由之看重根本上仍是由于其效益;因此将新机械趋同造成的对自由的损害与新机械趋同带来的便利相比,新机械趋同对其适用对象来说是值得采取的。

【参考文献】

[1]逃避自由.(美)弗洛姆 著.刘林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弗洛姆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乐多冤
OntheAlienationoftheMother
给予与接受
伊坦·弗洛姆的爱情悲歌
——评《伊坦·弗洛姆》的艺术技巧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