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

2018-01-16 03:33
中国中小企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报告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会有哪些主要特征?经济领域会发生怎样的趋势性变化?值得思考。

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任务、主要矛盾、根本宗旨、总体布局、基本方略、战略部署和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入手梳理,未来经济领域可能在十个方面发生重要变化,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过于粗放,质量、效益不尽如人意。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必须摆脱粗放型发展方式,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并最终确立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以及活力等,充分表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实现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是构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为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些重大变革都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集约型发展方式成为新时代经济的主体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形成

在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消费正在逐步发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大。但在2016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 DP比重为69%,而我国仅为39%。可见,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迄今为止我国仍有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农村发展和建设明显落后,有关土地和户籍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束缚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妨碍农村经济发展。虽然近年来已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改革,由于思想解放不够彻底,农村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很有针对性、十分有必要,未来农村经济将发生巨大变化。

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意味着在新时代,经济增长新动能将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先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产生的新动能,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创新型国家确立

要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强国,毫无疑问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必须走在全球的最前列。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在科技方面已经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2016年全社会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占G D P比重为2.1%,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4%。然而,我国的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企业专利海外布局不足。统计表明从2014年至2015年,我国企业在海外布局的专利件数不到企业专利总数的10%,由此影响我国的综合创新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且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无论是从新时代的经济特征,还是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来说,创新型国家的确立应该是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必不可少的要素。

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我国经济在产业结构、增长动能结构、服务业结构、制造业结构、城乡结构、融资结构等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欠优化等问题。这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质量不佳的重要表现,需要持续加以调整,以达到新时代的要求。

尽管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服务业在G D P中占的比重依然偏低。新时代我国服务业占比至少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4年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 D P比重的平均水平已达70%以上,美国2016年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已达到79.5%,而我国2016年服务业占G D P比重仅51.6%,甚至低于印度2014年的52.1%的水平。相应的,我国制造业占G D P的比重在2010年达到36.9%,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而美国的这一比重在2010年仅为12.4%。可见,我国的制造业比重偏高,未来发展质量有待提升,而服务业的比重需要持续提升。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7%,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约达80%。我国未来的目标至少是达到75%以上。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整体发展状况已经差不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中西部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9.1%、20.7%、20.2%,东部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东中西部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2016年,东部地区为28223.3元,中部地区为18442.1元,西部地区为16868.1元。此外,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各类基础性服务方面,东中西部都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是经济发展中不成熟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未来推动经济继续发展的动力。未来需要通过协调发展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动力来源。

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这意味着,未来要形成沿海、沿江、沿线(即主要铁路和公路线)为主的纵向和横向的经济轴带,把整个国家经济从中、东、西、南、北很好地串联起来,明显缩小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表明未来的城镇化主要是以城市群概念为主。“带、路、群”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金融体系稳健开放

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经济危机基本上已不再出现。国际上只要发生危机,就一定是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对相关的实体经济带来很大伤害,如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对一国经济至关重要。未来,金融必须稳健运行,要始终把控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经济开放、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长期发展并达到较高开放水平之后,金融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将成为必然趋势,这是提升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按照十九大报告和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未来金融对外开放会稳步向前推进。我国金融业会通过开放引入更多的外资,大型中资银行也将跨出国界开展经营。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将基本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将实现基本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地位会持续稳步地提升。

房地产市场回归本位

十九大报告淡化经济增长政策目标,未来房地产作为重要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特征也将随之减弱。未来,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将稳步推进,租售并举体制不断完善,差异化的土地供给体制将形成,全国房价波动将趋收敛,“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将逐渐落地。

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得到弘扬

十九大报告中很有新意的一点,是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基本方略、奋斗目标和主要矛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毫无疑问需要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代需要有一大批企业家爱岗敬业,注重质量,勤勤恳恳地耕耘,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消费品以及其他的各种产品。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未来我国经济体系恐怕难以真正做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成为一个注重质量的经济体。未来的政策需要很好地进行创新鼓励和推动企业家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同时,未来依法保障企业家财产权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所在。

就业质量更高,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按照每年的指标来看,近年来的就业完成状况都不错,就业数量上的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但就业的质量却有待提高。按照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7318美元,明显低于18487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就业依然处在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行业。这种就业状况表明就业者的收入增长有限,很难通过提高收入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因而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从长期看,就业质量的提高以及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可见,未来就业质量的提升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毋庸置疑,未来经济必然是和谐的,收入分配差距应该处在合理水平。未来一个时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并达到合理水平应是努力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因此,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至合理水平,将会成为未来5至10年内的重要任务。

发展绿色经济,优化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和监管缺失导致环境受到破坏。空气、水源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近年来在政策持续发力下,这一情况正在改善,但依然任重道远。发展绿色经济和优化生态环境应该是新时代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设立这一机构是党中央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必将对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经济特征其实是未来所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三五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上述十个方面的变化将是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这个过程将是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的过程,也是由大到强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除了进一步推进改革,治理也会成为主题。整个经济体各方面的深入治理会成为未来的长期重要任务。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进行持续的、针对性的治理,就难以达到所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金融风险状态已经得到了改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方向已然清晰,而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之中,未来金融风险管控的意识将更强,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降低。但金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加强治理不应松动,并应成为长期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报告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报告
教师发展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