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启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十大行动

2018-01-16 00:21
今日农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

近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将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方案(2018-2022年)》,“十大行动”旨在加快形成一批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政策制度、关键技术和典型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政策供给、技术支撑、前沿引领和典型样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整体跃升。

乡村振兴政策创设支撑行动:围绕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的阶段目标,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与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复兴、食物营养与健康等方面,选择约100个不同类型的乡村作为数据调查与采集基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开展定期的、多形式的实地调研,摸清本底,积累基础数据,研究形成一批政策制度建议、机制模式建议、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等战略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供给。

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创建行动:围绕种养殖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控制、质量安全评价检测、生态资源评估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和行业基准研究,提出一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质量提升的技术标准或行业规范建议,在典型乡村进行产业化、标准化实施示范,完善乡村振兴技术标准,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标准体系支撑。

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示范行动:按照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针对环京津地区的阜平,秦巴山区的安康,武陵山区的恩施,大兴安岭片区,以及“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帮扶一批贫困县(区),通过科技帮扶,培育一批特色主导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集成一批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整县推进科技示范行动:到2022年,重点打造15-20个乡村振兴整建制推进科技示范县,按照“院地合作、县为主体、规划先行、科技引领”的原则,充分调动院(所)、省农科院、示范县“三方积极性”,通过加强示范县的乡村振兴规划、典型模式集成和技术支撑服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业高新技术集聚园、先行先试试验田、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中国农科院的智慧和样板。

农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转化行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典型生态区重点推进水稻、玉米、小麦、奶牛、羊等16个产业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转化应用。加快绿色提质增效技术转化应用,重点推广节本降耗、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22年,集成600项先进适用技术,构建160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生产体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模式储备。

农业绿色投入品创制行动:围绕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大需求,重点研发一批环保高效的肥料、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及诊断制剂、兽药和地膜等新型产品,突破农业生产中资源环境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创制一批节能智能的栽培、养殖、植保、收获、加工等机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关键核心技术跨越行动:围绕质量安全、绿色生产、精深加工、生态环境治理等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加快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步伐,重点突破“农作物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畜禽核心种质育种、高效农业装备智能控制、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优质乳品质评价”等一批受制于人的短板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跨越发展。

农业科技前沿突破行动: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围绕现代生物种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等战略领域,重点在“农业合成生物学技术、作物高光效育种理论与技术、马铃薯二倍体育种技术、动物干细胞与生殖调控技术、立体农业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革命性重大理论,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一懂两爱”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行动:通过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方式,丰富农业人才培训模式,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技术转移人才、科技推广人才、产业经营人才、新型农民和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奉献乡村振兴的服务意识,到2022年,累计开展44 000人次专项培训,建立50个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行动:到2022年,国家级科技平台数量力争突破45个,基本实现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所全覆盖,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体系健全、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平台支撑。

(李丽颖)

政 策

国务院扶贫办:

调研等活动不得送收扶贫产品

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坚决制止产业扶贫中“人情送礼”行为。要求各地在组织扶贫观摩、调研等活动中不能摆放、不得赠送扶贫产品,参加活动的人员不品尝、不收受扶贫产品。

通知要求,积极支持产业扶贫健康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产业扶贫服务,认真落实产业扶贫政策举措,及时帮助扶贫企业、合作社等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决杜绝“不拿不要不办事”、故意刁难等现象。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严肃处理,通报曝光。

(顾仲阳)

十七部门明确促进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五项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日前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项措施,包括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创建旅游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培育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注重农民受益,助力脱贫攻坚,探索推广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意见还提出了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用地保障、加强金融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我国大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开发潜力巨大。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优化乡村旅游区域布局,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于区域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让农民参与其中,并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令其从中受益,乡村旅游的发展才最有价值和意义。”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丽云认为,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引导实现农民致富、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乡村环境持续美化的共赢格局。

(胡 浩)

数 字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贯彻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设坚强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数 字

3.1%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8日在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3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5日表示,我国将以建设森林乡村为载体,持续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国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建成2万个国家森林乡村。

85% 党的十八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之后,经过6年的努力,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5%以上,贫困村将退出80%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50%以上。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们一起“云旅游”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