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学人文力量滋养医学

2018-01-16 14:52张雁灵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儒学医师医学

文/张雁灵

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长期以来,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深刻认识到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的内涵都是尊重病人,敬畏生命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的学科群,是具有多重涵义的复合概念。1.医学人文精神,即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如承认“医学的限度”,强调尊重人、敬畏生命。2.医学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待他人的善行,如医生应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3.医学人文学科,即研究与探寻医学本质与价值的人文学科,如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4.医学人文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即医务人员通过医学人文学科的学习,理解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具备医学人文的学习能力、关怀能力,并在医疗实践中加以体现。

医学人文精神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率先用“仁”的理念,为中华民族树立起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晋代名医阳泉在《论医》中就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明确指出了从医者的必备素质。隋唐时期的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谈及:“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时,又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直言从医者道德的重要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清代名医喻昌在其《医门法律》中更是指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可见,自古以来,从医者高度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同样也折射出中国医学人文历史的光辉,是中国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

几百年后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提出了相同的理念,他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字里行间充满了从医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再后来,美国学者佩里·格利诺则通过“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精辟地阐明了医学的人文本性。

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医生和医院因对生命、对人的关爱而产生

人类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推进文明进步的重大因素,个人认为,医生职业的诞生和医院的出现使医学人文的发展和医学人文的价值充分体现,而儒学在这中间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医生、医院的出现是因为对生命,对人的关爱而产生。公元前,在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出现了可为患者诊病治疗的医生。那个时候,看病主要是靠算命、占卜、巫术等方式,结合宗教信仰的仪式,这是医生最早的雏形。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按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南方人尊称医生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汉代名医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每月初一和十五他都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崇高医德和高超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全世界被称为“老师”的“师”字的只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医师,一个是教师。医师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保护神,教师是我们思想灵魂的导师。所以这个“师”字无比高大,也正是这样,世界各国想当医生都有高门槛,当了医生就要用很高的标准去要求,对医生都给予很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我们国家对医生也给予了很高的地位。通过“医圣”等称谓、“杏林春暖”等故事,就知道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了国际护士节、世界家庭医生日等,很多国家设置了医师节(去年,我们国家把每年的8月19日设定为中国医师节)。在这些节日里,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表彰医务人员的先进典型,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

医学人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医学人文的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传统,但医学人文的概念则是20世纪初期才出现的。1919年5月,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学者威廉·奥斯勒在英国古典学会发表的“旧人文与新科学”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医学人文的概念。他认为医疗实践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桩生意,是使命而不是交易;这项使命需要用心和用情来修炼。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医学的超常规发展可能对医学产生负面的影响。他指出,虽然医学的分科与专业化是必需的,但专业化可导致临床医学的支离破碎,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临床医生很容易被某一问题而吸引,但很可能因专注细枝末节而迷失方向。

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技术与关爱病人同等重要。20世纪前半叶,现代医学体系的架构基本完成。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革命为医学家探索生命与疾病的奥秘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抗生素、激素、化学药物、心脏外科、器官移植、人工器官等的发明与应用,临床医生有了治疗多种疾病的强大能力。有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医学面临的新挑战,医学技术的进步,要逐步解决所有疾病问题是不可能。195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威克指出,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技术的发展,医生很可能会更加关注疾病与诊疗技术问题而忽视病人。

第三个阶段,医学人文逐步进入医学教育的完整体系阶段,医学人文融入到了教育、诊疗与健康保健,健康维护的全过程。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反思,一批具有远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人文的医疗保健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最佳的医学。当技术精良的医生与病人建立了信任与合作关系时,会得到更适宜的临床决策、患者对治疗方案更好的依从并可减少医疗费用。进入21世纪以后,医学人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人文学科的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医学人文学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医学智能化迅速发展,包括医用机器人的出现,再次告诉我们,医学人文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医学人文的价值

这几年,中国医师协会不断探索医师职业精神培育,推出了《中国医师宣言》、入职宣誓,《中国医师道德准则》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加强医学人文建设,重铸医师的职业精神,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医学人文是求善,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医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它不只涉及个体的命运,更与群体的利益息息相关。今后,无论医学怎么发展,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离不开人文的哺育,再次强调医学人文价值的永恒。

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对当代医学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缺失的表现

医学的异化。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医学得到迅猛发展,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药物目不暇接。但是,“科技万能”“技术至善”主义的张扬,却使当今医学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有的医生工作对象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而被当作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诚如《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罗伊·波特所说:“在西方世界,人们从来没有活得那么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

资本的浸润。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资本投入的热点。大量资本不仅投向医药和医用耗材的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开始投向医院。资本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刺激市场的活力,为发展提供更多财力;另一方面,存在负面效应,例如容易促进过度诊断和治疗。

教育的缺乏。中国的应试教育和医学教育模式,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生来源的局限性——基本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往往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培养医生所必需的与人、与社会交流的能力。在临床上,有的医学生面对病人时表现出语言和情感交流的困惑,甚至病历书写词不达意。钟南山院士说:“医务人员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将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强调:“为了增强未来医生为病人服务的能力,必须对以前忽视的知识领域,如医学伦理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给予较大的关注。”所以,我们国家要求医科大学必须增加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

发挥儒学的人文力量

2014年,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了深刻阐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等,为医学人文建设提供有益启迪。儒学对医生有很强的教化力,儒学文化的“仁爱”能够触动、激发、培养出医务人员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儒学与医学人文有很强的融合力,医生应该敬畏自己的职业、敬畏患者、敬畏生命。正如古人所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孔夫子也把有无敬畏之心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种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推出的《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道德准则》,目的就是使医务人员有敬畏之心,尊敬自己的职业、尊敬患者,这与儒学文化相得益彰。儒学对医院管理有极强的影响力。医院管理要运用儒学文化“仁爱”“天下为公”等思想,倡导以人性化为特色的基础管理和管理创新。在“仁爱”上,既要满足内部员工成长成才需求,也要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天下为公”上,当医院自身利益和患者、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医院首先考虑和保证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其次是患者的利益,最后才是医院自身利益。

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本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广大医务人员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促进者,我们要不断加强儒学文化的学习研究,推动医学人文本质回归,促进每个医务人员都能“有温度、有水平”地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

一是抓好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院校应该在医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加上医学人文的学习内容,就像习主席提出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学生不但要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还要做一个有人文方法、人文素质的医生。

二是抓好医师诚信建设。要让医疗服务充满人性的温度,医务人员对患者有一颗关爱的心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医务人员自身也需要信任,怀有希望,渴望关爱。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监督医生,逐步完善医师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建立医师(会员)个人执业信用档案,加快推出以行业同行评价为基础的医师执业信用评价体系和标准,引导广大医师以病人为中心依法、依规执业,向社会弘扬“红名单”,联合惩戒“黑名单”。另一方面,要激励医生,持续开展医师执业状况调查研究,推动医师执业环境改善和待遇提高,提升医师的职业吸引力和社会荣誉感。

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医学人文建设,让医学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面向社会;让医学从医院走出来,面向大众;让医学从医生中走出来,面向患者。要让医务人员把焕发出来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的创新精神用到医疗服务的实践中去,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努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人格的尊严。

猜你喜欢
儒学医师医学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中国医师节》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