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主产区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2018-01-16 20:18郑际雄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3期
关键词:绿叶茶树除草

郑际雄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00)

2017年云南省茶园面积41.3万公顷,可采摘面积近39万公顷,干茶总产量近38.7万吨。云南茶叶主产区域分布于澜沧江流域的山区或半山区,随着高产密植技术的推广,施肥水平不断提高,但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一,茶农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防治经验,使一些区域的茶树病虫害发生严重。因此,通过对云南茶树种植管养措施和病虫害的生物、化学防治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推动农药的减量化使用,为无公害茶园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1 茶树病虫害的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茶树生理特点,因地制宜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害良种,结合中耕除草、合理采摘、修剪、施肥等综合农艺措施,尽量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抑制病虫害发生及发展。

1.1 推广抗病虫害良种

选育、推广种植抗病虫害茶树良种是新茶园开垦或改种换植茶园病虫害防治及农药减量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选育抗病虫品种的工作进度大大加快。日本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育成抗炭疽病品种和抗轮斑病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推广的云抗10号、14号品种对常见病虫害抗性较强[2],适制绿茶、红茶及普洱茶。同时应根据不同茶树品种对土壤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结合不同区域土壤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配合修剪、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增强树势。茶树的健康生长可降低病菌侵染或害虫危害的机率,减少或者免除农药的使用。

1.2 中耕除草

根据出口茶叶基地建设经验结合云南省茶区生产实践,茶园每年应中耕除草至少3次,10月下旬秋茶结束后,结合秋、冬深耕除草,深度在25厘米左右;开春后至5月初,浅耕除草1次,深度在10厘米左右;6~7月中耕除草1次,深度在15~20厘米。结合秋、冬季深耕将翻出的土块打散、晒园,促使越冬虫蛹死亡;春季第一场雨下后薅锄茶行间杂草并进行铺草,根际培土稍压实以阻止茶毛虫、尺蠖、刺蛾成虫的羽化,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利于保水抗旱,同时使茶行间通风透光,减少了荫蔽度,不利于害虫隐藏或病害发生。同时,针对云南大叶种茶易感苔藓、地衣的情况,宜采用刮除或以沼气液刷涂使其枯死。

1.3 合理剪采

严格依照采摘标准,规范采茶对控制病虫害发生及发展十分有必要。目前,管理规范的茶园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古树茶为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夏、秋两季高温多雨,及时采摘显得更重要,采净达标的芽叶既可以提高产量又能使病菌缺乏适于侵染的新梢嫩叶,同时能除去大量虫态混杂的茶小绿叶蝉的卵及若虫,恶化其繁殖条件,减少茶蚜、卷叶蛾等害虫的食料,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及发展。

强采重采的茶园“鸡爪枝”增多,树势变弱,病虫害发生率增高。在秋茶结束及早春分两次对茶树进行轻修剪,剪去鸡爪枝、徒长枝、枯枝、病枝,摘除带有虫囊及虫卵的残叶并移出茶园集中烧毁。

1.4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强茶树抗寒抗病能力,应配合测土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和茶叶专用复合肥,有机肥与无机肥、基肥与追肥配合使用,实行“一基三追”施肥制度。即秋季深耕后开沟深施基肥1次,施商品有机肥3000~6000千克/公顷或农家肥15000~22500千克/公顷,可有效补充土壤肥力,恢复树势,使茶树生长枝粗壮,积累较多养分,为来年春季丰产打下基础。夏、秋季期间分3次追施茶叶专用高效三元复合肥750~1500千克/公顷,一般在当季茶采摘前15~30天开浅沟施入,采完一季施1次较适宜。

1.5 植物群落学原理的微域调控

利用植物群落学原理及茶树生理特点,实施茶树下种植三叶草、猪屎豆、紫云英、苕子及草木樨等绿肥[3]对茶园进行覆盖,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墒情,同时适时的中耕翻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约1%。部分茶区还采用茶园中间种与茶树病虫害无交叉危害的树种,如樟树、核桃、朴树、水冬瓜树等作为遮阴树来改善茶园环境,一方面避免阳光直晒灼伤叶面,降低病菌侵染的机率,另一方面给茶园保持一定温湿度,有利茶树正常生长。此类茶园寄生在茶小绿叶蝉上的圆子虫霉、白僵菌、自然留养的蜘蛛、捕食螨类益虫较多,对茶小绿叶蝉、黄蓟马、螨类等有一定控制效果。

2 茶树虫害的生物和物理防治

利用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链间的种间或种内的化学气味通讯原理,采用人工诱导和模拟技术进行性别诱集、行为调控、抗性诱导、信息扰乱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2.1 利用有益虫防治害虫

湖南瘿小蜂对茶小绿叶蝉卵寄生率达41.96%[4]。2008~2010年,在云南凤庆县安石村委会辖区茶、水冬瓜树间种的清水三号品种的茶园,勐海县茶、樟树间种的云抗10号品种的茶园调查发现,此类茶园自然留养的蜘蛛、捕食螨类益虫较多,对茶小绿叶蝉、黄蓟马、螨类等有一定控制效果,茶树长势良好。

2.2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利用茶卷叶蛾、茶毛虫、茶毒蛾、茶细蛾、斜纹夜蛾的性诱剂诱杀成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灰茶尺蠖高效性诱剂,茶毛虫性诱剂的诱蛾效果较好。李艳华[5]利用茶树害虫性诱剂防治茶毛虫、茶细蛾,诱杀效果较好。近来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结合黄板、蓝板诱杀害虫,用量仅需75~90张/公顷,初步取得较好防治效果,但是不同季节的使用效果有一定差异,还需进一步总结。

2.3 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

采用黄板诱杀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绿盲蝽等害虫,蓝板诱杀黄蓟马,一般使用数量为225~300 张/公顷[6],发生高峰期为 450~675 张/公顷,设置在茶蓬面上方20厘米,每20~25天置换一次,效果显著。色板只能在白天(或有外界光源存在)发挥诱捕作用,配合使用对趋光性茶树害虫有极强诱杀力的新型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可以有效诱杀茶黑毒蛾、茶小绿叶蝉等害虫[7]。还可以利用金龟子、小地老虎等害虫的习性,以糖醋液诱杀。

3 茶树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超过经济阈值情况下,利用化学药剂能快速抑制病害或者杀灭害虫,配合综合农艺措施尽量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低[8]。

3.1 茶树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3.1.1 春季防治

二月初春,茶园宜结合轻修剪施肥、浅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对于云南主要产茶区域常出现的“倒春寒”,芽叶受害易引起的低温高湿病害,在防治策略上采取“预防为主、挑治中心病株或小片集中发病茶树”。药剂防治选择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600~1000倍液,30~50 ppm放线酮 (农抗101)液 (喷后4~5天可采茶)、100 ppm风光霉素液 (喷后7天可采茶)[4]进行防治,可有效抑制病情发展。

3.1.2 夏、秋季防治

夏、秋季,随气温升高及雨季的来临,茶丛荫蔽度大,导致茶园处于高湿环境中,茶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炭疽病、叶枯病等病害易发生。通过适时采净达标芽叶,中耕除草、保持茶行通风透光,重点辅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药防治。

同期,茶树害虫如茶毛虫、茶蚕、茶毒蛾、尺蠖、刺蛾等时有发生,这些害虫多为暴食性害虫,严重时连嫩梢、老叶都食光。茶毛虫、尺蠖、刺蛾等害虫可利用其低龄幼虫(3龄前)有群聚取食的特性及耐药性较弱的特点进行喷药防治。尽量选择速效残留期短的农药,有10%鱼藤精1500倍液、0.36%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5%天然除虫菊素水剂300~500倍液、苏云金杆菌8000 IU/毫克可湿性粉剂100~150倍液或8000 IU/微升悬浮剂300~400倍液等,同时兼治卷叶蛾类、蓑蛾类害虫。低洼潮湿、荫蔽度大、生长势差的茶园还需注意防治蚧壳虫、黑刺粉虱类害虫,应在虫卵孵化期及若虫期以50%马拉硫磷乳油(商品名:马拉松)800~1000倍液,2.5%鱼藤精 300~500倍液喷雾防治。

3.1.3 冬季防治

10月下旬秋茶结束后,可结合修剪,深耕除草,开沟施基肥等农事,进行冬季封园。冬季封园一般使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常规喷雾,可压低螨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越冬虫口密度。对于蚧壳虫发生严重茶园,可用松脂合剂10~15倍液常规喷雾。对于茶小绿叶蝉越冬虫口基数特别大的茶园,为防止春茶开采后虫害爆发,可在冬季封园期间每5~7天喷药一次,连喷3次,药剂可选用:2.5%功夫乳油375毫升/公顷、15%茚虫威悬浮剂180~330毫升/公顷、24%虫螨腈悬浮剂375~450毫升/公顷、30%唑虫酰胺悬浮剂360毫升/公顷等任何一种,采用超低容量用电动弥雾机喷雾防治。对于茶园病害严重的茶园,通过喷施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7]来降低冬、早春主要病害,如茶饼病、轮斑病、褐色叶斑病、茶藻斑病等病害对新梢的危害。冬季防治时,由于封园目的不同,选择的药剂也不同,因此应尽可能使用单剂,如需混用时,应避免药剂间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药效。

3.2 茶树病虫害防治指标优化

2015年5 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NY/T 5018—2015《茶叶生产技术规程》,附录A提供了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针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病虫害防治指标进行了探讨。毛加梅等[9]报道云南大叶种茶芽枯病、茶轮斑病、茶饼病3种病害在病叶率为5%~8%开始防治,99%矿物油50倍液对茶饼病防效最好,达到81.44%。对于暴食性害虫如茶毛虫、茶蚕、毒蛾、尺蠖等发生量少时进行挑治,发生量占每公顷茶园的10%~15%的面积就应防治。毛加梅等[9]报道西双版纳茶区在茶园中茶尺蠖幼虫12头/平方米,茶毛虫5头/平方米,茶小绿叶蝉10头/平方米需及时防治。董建萍[10]对云南德宏州不同海拔地区茶园冬季利用黄板诱聚监测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蓝板监测黄蓟马,月均达到100头以上,建议防治。由于云南主产茶区域海拔多在1200~2200米,气候变化复杂,可视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治。

4 建立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澜沧江流域茶区茶企“散,小,弱”现状,在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平台,目前已在普洱市、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建立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区,在种植抗病虫国家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集成天敌友好型色板、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等三诱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配合科学施肥、中耕除草、合理修剪、标准化采摘等生态调控技术,进行技术集成示范,以指导茶叶生产。

同时,鼓励茶农建立生产专业合作社,或者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组织措施保障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应用,实现“茶叶绿色”生产,提升食品安全标准,促进云南主要产茶区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绿叶茶树除草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绿叶对根的深情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绿叶和红叶
绿叶和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