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猪胃肠道健康的技术措施

2018-01-16 22:54万遂如
养猪 2018年4期
关键词:猪体免疫系统猪只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猪的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胃肠道是猪体内最大的器官系统之一,如将其小肠的黏膜皱褶、绒毛及微绒毛加在一起,其表面积可达几百平方米,相当于两个网球场大小。它是由能量代谢较高的活性物质所组成,它还是大脑以外最为复杂的神经系统,又称之为第二大脑或者叫腹脑。健康的胃肠道涉及许多生理和功能成分,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宿主代谢、能量产生、平衡肠道微生物群、黏液层、屏障功能和黏膜免疫等。因此,猪健康的胃肠道,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胃肠道,更是有效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目前,许多养猪场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不健全,各种疫病的存在,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等,严重威胁着猪只胃肠道的健康,造成养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对猪只胃肠道的健康问题视若无睹,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猪场更大的损失。为此,本文就如何维护好猪胃肠道的健康问题,提出一些技术措施,供养猪企业参考,并引起高度关注。

1 胃肠道免疫学

1.1 胃肠道黏膜的防御机制

胃肠道黏膜的防御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免疫学的黏膜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包括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保护黏膜表面的黏液、上皮组织的再生能力、肠道内正常的微生物群、胃肠道分泌的杂菌和抑菌物质(如胃酸、溶菌酶、肠内蛋白水解酶等);二是免疫学的黏膜防御机制(特异性免疫力),即由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猪胃肠道是体内免疫细胞最多的器官(约70%),其中许多位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淋巴集结),如猪体内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绝大多数都位于小肠黏膜,这些免疫细胞是猪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2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肠道黏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即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这些淋巴组织集合成淋巴滤泡或淋巴小结,以咽部和回肠等处最为丰富。根据淋巴组织的分布、形态与功能,可将其分为3部分:一是集合淋巴结(PP),二是固有层淋巴细胞(PL),三是上皮内淋巴细胞(IFL)。在这些淋巴细胞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膜上皮细胞(Mcell)、M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K细胞、记忆B细胞和T细胞等。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作用;能分泌蛋白酶、溶菌酶、酯多糖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L-3等)等;具有杀灭吞噬细胞内的病原菌、使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分泌大量的炎性液体的功能。当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生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和形成效应细胞以发挥细胞免疫的作用;当B细胞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刺激后,进而发生免疫应答,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1.3 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

猪的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可以对机体摄入的食物抗原和体内的共生细菌产生免疫反应。当机体持续地接受食物抗原和体内共生细菌的刺激时,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对这种“非自身”抗原产生高于主动反应的免疫耐受,同时黏膜免疫系统为了平衡效应功能和调节功能之间的比例,就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判断出哪一种物质是外来的、是否有毒害,最终作出正确的免疫反应。如果动物机体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扩散,而不至于损伤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如果动物机体不能有效地控制体内病原体的繁殖扩散或对食物抗原产生过敏反应,就会损害胃肠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用免疫学概念来定义胃肠道的健康标准,那就是要看胃肠道是否具有快速有效区分有害和无害物质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作出准确的相应反应的能力。

结论:猪只健康的胃肠道,不仅能为猪体正常生理功能、生长、发育与繁殖提供丰富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且可以提供坚强的免疫保护,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与特异性免疫保护两个方面。动物的胃肠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黏膜屏障系统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质抗原的侵入,减少对食物抗原的免疫反应。任何影响猪只胃肠道黏膜功能失调的因素,均可增加胃肠道黏膜通透性,致使黏膜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监视功能,导致食物中的大分子抗原被机体吸收而引发各种胃肠道疾病。因此,维护好猪只胃肠道健康是养猪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随意破坏猪体胃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2 养猪生产中影响猪胃肠道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病原性因素

目前在养猪生产中危害猪只胃肠道健康的主要疫病有: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猪星状病毒感染、猪细环病毒病、猪博卡病毒感染、猪萨佩罗病毒感染、猪杯状病毒病、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慢性猪瘟、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中毒、猪痢疾、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球虫病等。这些疫病的发生都与胃肠道密切相关,不仅能发病引起猪只死亡,而且常引发猪只发生严重的胃肠炎、腹泻性疾病及胃溃疡等,导致猪只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被严重损害,免疫应答受到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发生紊乱,致使机体营养物质缺乏,影响胃肠道免疫器官的正常发育,造成黏膜免疫系统萎缩,免疫力低下,进而严重威胁着猪只的胃肠道健康。

2.2 饲料原因

2.2.1 中毒因素 养猪场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粮、饮用污染的水源,会造成猪只发生霉玉米毒素中毒,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烟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中毒;或者误食污染有农药、杀虫药物、灭鼠制剂及化学类药物的食源也可引发中毒。因为这些因素引起猪只发生中毒后,会使猪只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机能受到破坏,直接伤害到猪只胃肠道的健康,中毒严重者还会造成死亡。

2.2.2 营养因素 给猪只饲喂的饲粮营养不全、不均衡、质量低劣,则会造成猪体营养缺乏,可直接影响到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与功能,同时也会危害胃肠道的健康。比如饲粮中缺乏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可引发胃肠道机能紊乱,进而影响到整个猪体的健康。缺乏维生素B时,猪只表现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缺乏维生素D、钙与磷比例失调,可引发佝偻病、胃肠道机能下降、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发育停滞;缺乏维生素E与硒,可引发猪只消化机能紊乱、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血及营养应激等;缺铁可引发仔猪营养性贫血、食欲减退、周期性下痢与便秘;缺锌可引发猪只厌食、胃肠道机能紊乱、生长发育迟缓等。由此可见,营养物质缺乏与许多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对猪只胃肠道的健康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危害。

2.3 药物因素

养猪生产中在猪的饲粮中长期添加抗生素饲料添加剂、防治疫病时又大量使用抗生素,其结果都会造成猪只胃肠道机能紊乱,严重损害猪只胃肠道的健康。比如长期使用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及头孢噻呋等药物,可诱发胃肠道二重感染,对胃肠道正常菌群产生干扰作用;喹诺酮类、红霉素、头孢氨卡、吉他霉素、泰乐菌素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引发消化系统反应,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氟苯尼考可引发猪只消化机能紊乱与二重感染;磺胺类药物可引起猪体肠道内菌群严重失调等。因此,在养猪生产中一定要严禁滥用抗生素类和激素类兽药。

2.4 环境因素

2.4.1 污染的环境因素 养猪场饲养环境污染对猪胃肠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中土壤与水源被各种重金属如汞、铝、氟、铅、钼、镉与砷等污染后,使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进入食物链后,经饲料及饮水进入猪只消化道而引发猪重金属中毒,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力;二是空气被猪场排出的二氧化硫(SO2)、氟化物、氢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后,猪体经空气吸入这些有害气体不仅对猪的呼吸道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同样也会损伤猪胃肠道的健康。

2.4.2 猪场的外环境因素 气温突变、高热与寒冷刺激;阴雨连绵、潮湿闷热;空气污染、通风不良;环境突然改变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存在,均可影响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猪体整体免疫力降低,使胃肠道的机能发生改变,进而危害猪只胃肠道的健康,还可能诱发各种疫病。

2.5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中除了养猪生产正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突发事件之外,主要的还是在养猪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应激因素,对猪只危害较大。比如仔猪去势、注射、转群、驱赶、追捕、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等,均可诱发猪只发生应激反应。由于应激反应可引起猪胃肠壁上的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并损伤肠道微绒毛和肠壁本身,造成胃肠道机能紊乱;同时应激可促进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物活性,造成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明显降低,进而危害猪只胃肠道的健康。

3 维护猪胃肠道健康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树立新理念,加快养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养猪企业要树立“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新理念,坚持“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隔离饲养制度,全面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快养猪生产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养猪生产朝着生产规模化、环境生态化、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防疫制度化、经营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向着养猪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在新常态下,养猪生产只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最终才能确保猪只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并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确保饲料的安全

3.2.1 饲喂营养全价的优质饲料 要给猪只饲喂营养全价、科学搭配、低碳饲粮和氨基酸平衡饲粮,保证猪只能获得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等,确保猪只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与生产阶段的营养需要。因为这些物质是保障猪只生命活动、免疫力与抗病力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也是维护动物胃肠道健康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3.2.2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易引发猪只发生各种毒素中毒与化学药物中毒,严重损害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破坏胃肠道的机能,导致猪只发生胃肠炎、腹泻、呕吐、腹痛等,中毒严重者可发生死亡。饲料质量低劣可造成猪体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到猪只的生长发育与生产性能,而且会影响胃肠道黏膜免疫屏障,降低黏膜系统的免疫功能,易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因此,养猪生产中一定要饲喂安全、绿色、营养的环保饲料,才能有效地保障猪只胃肠道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获得良好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2.3 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饲料添加剂 在养猪生产中由于猪只生长速度过快、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的污染、天气异常变化,加之饲养管理不当等,往往使猪群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常导致猪胃肠道内菌群失调,使有害微生物过度繁殖而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给猪只带来饲料利用转化率低、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等诸多问题。如果在养猪生产中使用生物饲料,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饲用酶制剂、饲料酸化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及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可有效地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生物饲料添加剂能帮助猪只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改善饲料品质、促进猪只生长发育;提高母猪受孕率与仔猪成活率;提高生产性能;减少环境污染;还可起到调节胃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保护猪只胃肠道内微生物与胃肠道自身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维护猪只胃肠道健康。同时又能增强猪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养猪场的饲养成本。

3.3 定期进行驱虫、灭鼠、杀虫

定期驱虫、灭鼠、杀虫是养猪场综合防控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要作为一项制度常年坚持,认真落实。

3.3.1 驱虫 猪的蛔虫、球虫、鞭虫、类圆线虫、食道口线虫、胃线虫等寄生虫,均能引发猪只发生寄生虫病,破坏猪体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损伤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危害胃肠道的健康。为此,养猪场一定要坚持定期驱虫,以维护猪只的健康。种公猪每年驱虫3次;后备母猪发情配种前20天驱虫1次;妊娠母猪产仔前20天驱虫1次;保育仔猪转入肥育舍之前7天驱虫1次;肥育猪肥育中期(上市前2个月)再驱虫1次。驱虫药可选用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每头猪皮下注射1次即可;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每头内服1次即可。也可于1吨饲料中添加2克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粉,拌料均匀后连续饲喂1周,间隔10天后再饲喂1周即可。

3.3.2 灭鼠 鼠类能传播50多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不仅会严重威胁到人与猪只的健康,还能偷吃饲料、破坏养猪场环境、门窗及用具等。可用立克命(拜耳)灭鼠药直接撒施于鼠类出入处,本药灭鼠彻底,安全效果好。也可用杀鼠灵,取2.5%药物母粉1份、植物油2份,加水适量制成每粒1克大小的面丸投放,老鼠乐意食用,灭鼠效果尚佳。养猪场坚持每季度彻底灭鼠1次。

3.3.3 杀虫 吸血昆虫如蚊、蝇、蜱、虻、蚤、蠓、螨等具有数量大、品种多、繁殖快、分布面广的特性,可传播100多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对人和猪只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猪舍要挂门帘、装纱窗、搞好舍内外的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猪舍外环境要清扫污物和垃圾,填平低洼地、疏通水沟、铲除杂草,尽可能减少吸血昆虫栖息与孳生场所。每年的春末与夏秋季节要坚持每周杀虫1次、消毒1次,用0.05%蝇毒磷溶液或者0.1%力高峰溶液或者1∶50的拜虫杀溶液喷洒猪舍与猪体,可杀灭各种吸血昆虫和体外寄生虫,安全、效果好。

3.4 严禁滥用抗生素

养猪场在预防与治疗猪的胃肠道疾病时,不要经胃肠道滥用氯霉素、痢特灵、痢菌净、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等。因为这些药物进入猪体胃肠道内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大量杀伤益生菌,严重破坏胃肠道中微生态平衡,损坏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机能。同时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易造成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出现“超级细菌”;发生药物残留,危害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还会导致猪体产生免疫抑制,降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损伤猪胃肠道的健康。目前国家已提倡“无抗养殖”,首先严禁在饲料与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添加剂,从“无抗饲粮”开始,治疗动物疫病时逐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并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最终实现养殖全程无抗,从源头上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 免疫预防

养猪场在做好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乙脑等疫病的免疫预防之外,同时还要重视严重影响猪胃肠道健康的疫病预防,比如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猪博卡病毒感染、猪星状病毒感染、猪杯状病毒感染以及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痢疾、弓形虫病和球虫病等的预防。这些疫病有的有疫苗,比如猪病毒性腹泻三联弱毒活疫苗,用于猪只免疫预防效果就很好;有的疫病目前还没有疫苗,但通过药物保健预防同样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免疫预防一定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实施疫苗接种。不要盲目地使用疫苗,接种疫苗的种类不要过多,免疫剂量不要任意增大,接种疫苗的次数不要频繁,否则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功能低下,使猪体产生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最终会造成疫苗免疫失败。

3.6 科学地实施保健预防

养猪场要根据当地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特点、季节性,结合猪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猪只生长发育不同的日龄和不同的生产阶段,针对提高猪只免疫力,保护猪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机能,防止“病从口入”,发生胃肠炎、拉稀、便秘、腹痛等疾病,选择相关的保健制剂与生物兽药经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实施保健预防,这也是维护猪胃肠道健康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保健预防建议使用细胞因子制剂、动物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制剂与微生态制剂等。因为这些制剂不存在产生耐药性与药物残留,无毒副作用,安全效果好,使用又方便。特别是这些制剂科学配伍、联合使用,更能有效地发挥各种制剂配伍后的药效协同作用和相互促进作用,使保健预防效果倍增。

保健预防方案推荐如下,养猪场可根据生产实际和猪群状况选用。

3.6.1 仔猪的保健预防 仔猪出生后由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消化机能不健全,其免疫力与抗病力较弱。为防止仔猪出生后发生细菌性或病毒性腹泻,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可围绕提高仔猪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提高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实施保健预防,以维护猪胃肠道的健康。

方案1:仔猪出生后,将其体表的黏液与分泌物用消毒纱布或毛巾擦洗干净,放入28~30℃的保温箱中待20分钟,让其适应外界的环境。然后给每头仔猪口服杆诺泰口服液(含芽孢杆菌和变形类毒素)2毫升,同时每头仔肌注转移因子(免疫增强剂)0.5毫升,然后将仔猪放回保温箱中待10分钟,再固定奶头吃初乳。第2天每头仔猪再口服杆诺泰口服液2毫升,同时用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滴鼻免疫1次,每个鼻孔滴0.5毫升(28日龄时再肌注本疫苗1次),经黏膜免疫,26小时后产生抗体,免疫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第3天每头仔猪肌注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毫升;或者肌注铁制剂1~2毫升,以预防仔猪发生缺铁性贫血与缺硒性拉稀。第4天每头仔猪再肌注转移因子0.5毫升。

方案2:猪出生后处理方法同方案1,每头仔猪口服止痢宝口服液(嗜酸乳杆菌、抗病毒抗体)2毫升;同时每头仔猪肌注白细胞介素-4(0.5毫升)1次,放回保温箱中待10分钟,然后固定奶头吃初乳。第2天与第3天处理方法同方案1,第4天每头仔猪再肌注白细胞介素-4(0.5毫升)1次。

3.6.2 保育仔猪的保健预防 仔猪出生第2周,小肠内淋巴结才开始集结;2周龄后小肠黏膜上皮T细胞开始集结,B细胞开始出现,并分泌IgM;5周龄后肠道小窝内开始分泌IgA;7周后小肠的各种结构才能达到成年动物的水平。所以,当仔猪25日龄左右断奶时,由于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温度应激、环境应激等因素的影响,易引发仔猪断奶后发生腹泻、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流行性腹泻、博卡病毒感染、细环病毒病、星状病毒感染、杯状病毒感染、蓝耳病、猪瘟、呼吸道病综合征、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水肿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肺疫等各种疾病。因此,这一阶段的保健预防,重点是增强仔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仔猪抗应激与抗病原体的侵袭能力。可通过饮水或饲料添加微生态制剂、益生素、动物免疫增强剂与中草药提取物等,以维护猪胃肠道健康,提高其免疫力与抗病力。保健预防方案推荐如下。

方案1:双黄连粉500克对水1 200升、干扰素600克、电解质多维600克、溶菌酶3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10天。

方案2:穿心莲粉800克、转移因子400克、抗菌肽300克、电解质多维600克、葡萄糖粉5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10天。

方案3:断奶宝(特制断奶仔猪专用复合益生菌制剂)200克对水2 000升,连续饮用10天。

以上方案一般于仔猪断奶前3天开始使用,断奶后转入保育舍再接着饮用1周即可。

3.6.3 肥育猪与后备母猪的保健预防

方案1:小柴胡散(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等)600克、干扰素800克、转移因子400克、抗菌肽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

方案2:大青解毒散(大青叶、石膏、贝母、板蓝根等)1 500克、免疫核糖核酸500克、溶菌酶400克、白细胞介素-4(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

方案3:替抗素(猪专用复合益生菌添加剂)2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10天。

以上方案可于肥育猪转群与后备种猪购入时予以使用;肥育猪在肥育的中期(即出栏上市前2个月左右)再保健1次直至出栏上市;后备母猪于第1次发情配种前1个月再保健1次。可有效预防高热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口蹄疫、流感以及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肺疫、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虫病等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3.6.4 生产母猪的保健预防 生产母猪的保健预防重点是预防繁殖障碍性疾病、产前产后便秘、无乳综合征、高热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以及“三炎征”(即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腺炎)的发生。保健预防方案推荐如下。

方案1:鱼腥草粉1 500克、免疫核糖核酸600克、转移因子4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板蓝根粉1 500克、甘草粉200克、干扰素600克、抗菌肽400克、白细胞介素-4(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生产母猪专用康元1号(由芽孢杆菌、乳酸菌、肠球菌及酶类制剂组合成的复合益生菌制剂)200克对水2吨,连续饮用12天。

以上方案于母猪妊娠中期使用1次,连用7天;产仔前7天与产仔后7天,连续使用14天即可。

4 结束语

据基因组技术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猪肠道微生物的理解。猪的肠道微生物除了辅助食物的消化、肠道形态驱动以及早期形成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之外,还发现肠道内早期共生菌的定植对于成年猪只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也有重大影响。这就提示我们,猪场的饲养管理措施、早期饲喂的饲粮与抗生素的使用等对猪的胃肠道健康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维护好猪胃肠道的健康,一定要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猪体是否健康(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力等);二是宿主的微生态群落(共生菌与病原菌)生态平衡;三是猪场的环境影响(饲养环境与条件、天气、温度、湿度与各种应激因素等)。只要维护好这3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保持猪体生理状态的平衡与稳定,猪的胃肠道就一定是健康的。

猜你喜欢
猪体免疫系统猪只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夏季养猪要做好防暑降温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猪舍热舒适性评价及夏季湿帘作用下的CFD模拟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猪应激反应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Staying healthy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