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闯出精准扶贫路

2018-01-16 01:23铁铮田阳
绿色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沙区防沙荒漠化

文 铁铮 田阳

9月的鄂尔多斯,蓝天白云,气候宜人,到处都是绿树鲜花。

现代化的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鄂尔多斯的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但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了总土地面积的47.95%。在昔日的沙漠腹地召开最高级别的国际防沙治沙盛会,显然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196个缔约方的1400多代表漂洋过海聚集在这里。这届大会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揭示了荒漠化防治与人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9月8日,6号会议大厅座无虚席,300多位各国代表参加了《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共同探索治沙与治穷共赢之路。

治沙与治穷共赢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心腹之患。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向代表们介绍治沙经验

土地荒漠化是荒漠地区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贫困导致了过度利用,从而加深荒漠化程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直言不讳地说,荒漠化仍然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世界上有25亿人口直接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约10亿人面临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导致的年收入减少420亿美元。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

可喜的是,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防沙治沙,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

“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习和借鉴有关国家防沙治沙成功做法的同时,中国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说。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会长安丰杰教授提供的依据,是国家林业局2015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公布的结果。2014年与2009年相比,5年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治沙与治穷共赢是中国特色的治沙之路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各地统筹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潜力很大的沙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了“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沙漠不是洪水猛兽

尹伟伦院士特别强调,不要把沙漠看成是洪水猛兽。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他说,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沙漠拥有可利用的能量和物质资源。沙漠带来的荒漠化才是必须要加以治理的。我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系列扶持政策,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呈现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治理的局面。

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安丰杰教授说,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既是攻坚的任务,也是巨大的商机。我国现有国家级贫困县590个,其中496个在山区及荒漠化严重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开垦为耕地的不足15%,而85%以上的后备土地资源适于发展生态林、碳汇林与沙产业基地。这些地方既是经济发展的难点,又是企业发展扩大规模的新市场。

据介绍,我国沙区植物资源丰富,多达1700多种,其中有很多种具有经济开发潜力。沙区拥有药用植物394种,隶属76科226属。沙漠资源利用和防治荒漠化、治理沙化土地带来经济效益,构成了沙产业。

截止目前,从事沙产业的企业已达7000多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探索和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沙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了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林纸一体化经营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植物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主要产业。沙产业链初步形成,全国年产值近2000亿元。

近年来,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区采取“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方案,构建起了新型绿洲。在昔日的不毛之地,靠地下温棚种植了真菌双苞菇等。建立了螺旋藻开发区,研发了微藻产业化新技术,利用大型光生物反应器,使产量提高6~9倍。

甘肃酒泉的甘草种植每年经济效益达2亿元以上。内蒙古一家企业种植沙柳发展造纸业,同时利用沙柳副产品发展畜牧业,使10万牧民脱贫致富。民勤县推广日光温室种植沙葱,一个棚年收入6万多元。在兰考,泡桐制作乐器、家具板材成了支柱产业,形成了全县500多家企业、4万多人就业、产值100多亿元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沙区产品

尹伟伦院士指出,沙漠有其特殊的自然规律,其经营、管理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我国专家学者发展了中国风沙防治工程学,完善了防沙治沙理论体系,为防沙治沙、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尹伟伦院士称,21世纪将是沙产业崛起的世纪,是我国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新世纪。

据安丰杰教授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家级社团组织,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拥有会员1万多人,先后成立沙棘产业、国家沙漠公园、防沙治沙新材料、沙漠科考、荒漠矿业生态修复、荒漠植物保育等10个专业委员会。

针对我国沙区的环境治理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等问题,科技人员进行了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综合考察。自2012年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领域专家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了中国内蒙古临策铁路沙害防治科学考察活动、首次大型青藏铁路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科学考察活动。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开展了新型固沙材料的野外试验等多项技术研究,探索“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开发建设、新能源相关设备制造、机械化治沙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荒漠化治理工作,达到生态、民生、经济协同发展,为荒漠化地区抗旱造林、植被恢复等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当地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持。

荒漠化也是民生问题

“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治山治水与治贫治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更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刘东生副局长强调说。

在刘东生看来,荒漠化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他表示,将努力把防沙治沙工作抓得更深更细,努力实现治沙与治穷双赢,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生态旅游与富民产业推动沙区生态改善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是根本途径。他指出,实现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扶贫脱贫的重要基础。加强沙区生态建设和保护,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严格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严厉打击毁林开垦、毁林采矿等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沙区每一寸绿色,持续改善沙区生态状况,为沙区群众稳定脱贫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他说,只有消除或减少贫困,沙区人民群众的治沙积极性才会更高,治沙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将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节约利用水资源,科学适度地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精深加工业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沙区走上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他特别强调着力提升科技水平。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防沙治沙工作精准脱贫成效的重要手段。要加强荒漠化防治科研攻关,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积极推广使用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防沙治沙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探索创新荒漠治理模式,推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他说,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扩大生态护林员规模,选聘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管护。通过扶持组建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引导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防沙治沙、防护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劳动岗位,增加劳动收入。

与此同时,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集体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贫困人口通过经营林地、沙地增收脱贫。完善防沙治沙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活化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保障治沙者的合法权益,扩大资金投入渠道,提高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积极性,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就业增收。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7月29日,习近平主席致贺信给在鄂尔多斯召开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为此,国际社会、专家学者、广大公众还需做更多的努力!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依然在路上。

猜你喜欢
沙区防沙荒漠化
防沙治沙视角下林业生态建设分析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试论城乡统筹中的图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