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解决土地荒漠化世界目标的中国方案

2018-01-16 01:12农夫
绿色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库布其沙漠荒漠化治沙

文 农夫

草方格治沙

曾经被誉为“死亡之海”飞鸟难越的库布其沙漠如今已生机盎然、满眼绿色……

伊金霍洛旗为了再现当年成吉思汗盛赞的水草丰美的繁茂景象,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绿化工程,目前工程总绿化面积14.5万亩,种植樟子松、油松、旱柳树等乔木677万株。已经让沙进人退的“不毛之地”变为投资创业的热土。

这是几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生态变革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地在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决心。

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是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重拳治理 沙漠有绿色就有希望

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沙区群众贫困、自然灾害频发,而且严重阻碍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鄂尔多斯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封禁保护试点、防沙治沙示范区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据统计,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029万亩,飞播造林877万亩,封山育林453万亩,森林抚育及退化防护林改造等16万亩。

截至2016年底,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较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大为好转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状况好转的背后有许多治沙模范在无私奉献。

“我1981年被分配到哈拉山作业区,当时就觉得沙尘太厉害了,只要起风,沙子就比房子高,门也打不开。”58岁的霍洛林场员工贾道尔吉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也是百感交集。

因为道路不好走,四处都是沙坑,贾道尔吉每天都徒步背着沙柳走到沙漠腹地,他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贾道尔吉说:“刚开始先造林,现在我主要护林,我几十年都在哈拉山作业区,见证了这里的沙漠变绿洲。”

无独有偶,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农民张喜旺也是库布其沙漠绿洲的守护者,他在这种树一种就种了十六年。

“治沙这个营生太艰难了,进沙漠人喝的水、种的树苗都是人拉肩扛一趟一趟运到工地。在库布其和我一样的民工联队还有很多,我只是库布其千万治沙人当中普通的一个。”他说:“我小时候的环境和现在对比就是冬天和春天的对比,沙漠中有了绿色,就有了希望。”

在鄂尔多斯还有很多老百姓像贾道尔吉、张喜旺这样自愿加入当地的治沙队伍中,他们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从未改变。

沙里“淘金” 林沙产业拉动生态建设

流沙固定了,环境改善了,鄂尔多斯人的沙漠家园变成了绿色的小王国,当地也按照“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思路,把发展林下经济和林沙产业作为兴林、富民的有力抓手。

鄂尔多斯当地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沙柳、柠条、杨柴、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同时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萨拉乌苏等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

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条件,使鄂尔多斯的灌木资源占到森林资源总面积的80%,拥有了“灌木王国”的美誉,平茬复壮的生理特性为林沙产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它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绿了荒漠,富了百姓。

据了解,2015年,鄂尔多斯市林沙产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收入2600元。

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的牧民苏栓海就是沙里“淘金”的典范,他说:“以前家周边都是黄沙,我把9800亩地都种上树之后,环境也治理好了,还可以继续放牧,现在全家的年收入有5万元。”

风吹草低现牛羊

乌审旗通过建设林沙产业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做大做强林沙产业,同时实施“以育代造”治沙造林模式,推进苏里格国家沙漠公园及周边绿化建设。

据了解,苏里格国际沙漠公园总面积894.25公顷,总投资30931.54万元,通过7年建设,使毛乌素沙地环境得到改善,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生存环境,为广大游客提供一处寓教于乐、陶冶身心、游览休闲的沙漠区域。

国家园林城市背后的生态传奇

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国家园林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三年前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的鄂尔多斯,身后既是鄂尔多斯人把“城市建成花园”的决心,更是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的生态传奇故事。

鄂尔多斯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48%,被誉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发量达2000~3000毫米。十几年前,这个中国第七大沙漠的沙尘一夜之间就能刮到北京城。没有植被、没有通讯、没有出路,沙尘肆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饱受沙害之苦。生态状况“先天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威胁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与恶劣生态环境的博弈中,鄂尔多斯人坚持一个决心:要生存,先治沙。从“乌审召精神”到“穿沙精神”;从鄂尔多斯集团治理“恩格贝”,到东达蒙古王集团建设万亩沙柳基地、伊泰集团建设万亩甘草园、亿利集团建设库布其沙漠万亩锁边林带和杭锦旗穿沙公路护林网;从乌日更达来,到治沙女杰王果香、全国劳模殷玉珍,涌现出无数造林模范和先进群体,一个个企业倾情投入,一代代治沙人不断涌现,接力谱写着鄂尔多斯生态逆袭的传奇篇章。

进入21世纪以来,鄂尔多斯防沙治沙效果显著。

目前,鄂尔多斯形成多元投资生态建设新格局渐显,生态建设呈现出治理主体由国家、集体为主向社会各界多元转变,由简单行政命令为主向政策激励转变的重大变化,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防沙治沙、日元贷款等生态建设项目,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双提高”。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目前,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0.8%增加到2016年的15.7%;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16.2%增加到2016年的53%。

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同时,还将治沙与扶贫结合,创造出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目前1.4万元。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表示,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应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

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并重、治沙与减贫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一份份荣光可鉴的证书是付给鄂尔多斯人汗水的最好回报。

同时,我国是受荒漠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有“三最”之称,即“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数最多”“防治成效最显著”,荒漠化公约的履约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9月6日至17日,由我国首次承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来自全世界195个缔约方的约1400名正式代表齐聚于此共商防治荒漠化大计。经济与环境并重、治沙与减贫共赢,内蒙古生态建设工作经验正为各国防治荒漠化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

无垠沙漠见证绿水青山之变

杭锦旗境内库布其沙漠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没水、没电、没出路,农牧民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制约。经过杭锦旗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如今的库布其沙漠郁郁葱葱,覆盖沙丘的沙柳、红柳、大白柠条、甘草等植被随风飘荡,此起彼伏。

2003年的夏天,对于居住在独贵塔拉镇敖楞乌素嘎查的牧民莫日更道尔吉来说意义非同寻常,那个夏天他在库布其沙漠里种下了一棵希望青苗,从一株红柳开始,他夜以继日,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辛勤汗水,在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沙漠里追寻着绿色梦想。如今14年过去了,当年的一棵树变成了现在的一片林,创造出来的沙漠绿洲面积达到7000亩。用他自己的话说,地处沙漠腹地的农牧民,有了植被才能发展养殖,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现在的莫日更道尔吉,盖起了新居,牛羊成群,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沙丘绿了,百姓富了,利用沙漠创造财富的农牧民越来越多。达楞花是杭锦旗远近闻名的治沙女能手,2009年因整体搬迁,达楞花举家搬迁至锡尼镇,没有牛羊,没有草牧场的日子使得达楞花一家生活异常艰难。2012年她不顾丈夫劝阻,只身回到库布其沙漠,尝试治沙种植,短短五年的时间,她共种植生态林地5000余亩,养殖肉牛70余头,年收入近30万元。达楞花说“以前没有尝到沙漠种植的甜头,现在想继续承包附近土地,扩大种植面积,争取带动周边更多的农牧民治沙造林,增加收入”。

库布其治沙模式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在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期间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眼下正是丰收时节,隆茂营6300亩土地上种植的玉米、马铃薯长势喜人,硕果累累。

独贵塔拉镇隆茂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300亩土地是村集体待开发土地,一直未被有效利用。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调整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该园区在2014年被申报为国家补充耕地项目,由内蒙古恒信实业集团恒禾泰丰公司负责运营。据公司负责人介绍,隆茂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300亩土地在改良前是一片沙丘,经过平整,四周种植树木防沙固沙后,结合农田水利项目种植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当地农牧民既可参与种植、收割,又能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增收致富指日可待。

一年固沙保苗,三年土地改良,五年形成规模。6300亩沙丘通过结构调整,现代农牧业发展规模已经具备。事实再一次证明,固风沙、涵水源,夯实生态建设根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明智之举。

“我们要继续加大碳汇造林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把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伊泰北牧田园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向笔者介绍着碳汇林的发展规划。

生态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植树增绿就要不断坚持下去,久久为功,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伊泰集团在杭锦旗有西北沟、赛音台、桃日木及百万亩碳汇林四个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7亿元,累计种植灌木(沙柳、柠条等)37万余亩,约2800万株,乔木约750万株。

沙漠植树

伊泰北牧田园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地农牧民大多是该公司的林业工人,通过种植养护碳汇林,同时结合林下经济发展种养殖产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杭锦人以“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践行着“生态杭锦”建设理念,一副运用生态底色描绘的发展蓝图全面绘就。如今,俯瞰杭锦大地,绿野无边,一座绿色城镇光芒绽放。

鄂尔多斯绿,将浸染“地球村”

这里,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嘱托,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千方百计防沙治沙。

这里,将风沙之源变为沙里淘金之地。

这里,凝聚着人类消除荒漠化的期望。

这里就是鄂尔多斯,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赞誉为“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复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鄂尔多斯北有库布其,南有毛乌素,东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沙化面积最高曾达到90%之上。沙漠像一块会传染的牛皮癣,向四周扩散。

“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大黑风刮起来,人坐在马车上,愣是看不到自己的马”……沙子在和人抢地盘,怎么办?

鄂尔多斯人坚定了一个信念:要生存,先治沙。

从植树治沙第一代领军人宝日勒岱到执着植绿的老队长贾道尔吉,从“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到“治沙女杰”殷玉珍……他们一代接一代干,每一位治沙人背后都是几十年与沙漠的持续较量。

从上世纪50年代“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开始,60年代“种树种草”,70年代“农林水综合治理”,80年代“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90年代“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进入21世纪的“绿色大市”奋斗目标……鄂尔多斯一棒接一棒地跑,沙漠中的绿从点到线,从线到片,越来越多。

只有亲自走入鄂尔多斯,亲眼目睹一座座沙丘的悄然消失,亲身干感受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巨大变化,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心灵的震撼,什么叫沙漠中的绿色传奇。

沙漠有了绿色,就有了希望。鄂尔多斯人用长期不懈的拼搏奋斗,诠释了永不止步、永不停歇的绿色精神、绿色追求。今天的绿色行动,就是将来的绿色记忆。时光在变,绿色精神永存。

防沙治沙是一场与大自然斗智斗勇、争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艰苦斗争,既要避沙之害,还要兴沙之利。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累计争取上级林业建设资金96亿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落地生根;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84.5亿元,“六区”绿化、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重点区域绿化等地方林业工程如火如荼。

目前,全市以亿利、东达等为代表的参与治沙造林及其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80多家。企业利用沙漠中广袤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沙漠生态产业和沙漠旅游,形成沙漠治理和生态产业开发的聚集效应。

目前,东胜区每年从事沙棘种植及销售的农户有6000多人,人均年增收近千元,年新增沙棘种植面积10万亩,实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良性循环。

绿一片山川,兴一群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拉动让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目前,鄂尔多斯已建立了荒漠化治理示范区200余个,衍生了生态产业化基地30余个。

敢吃“螃蟹”的鄂尔多斯,让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理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美丽的鄂尔多斯处处鲜花绽放

沙漠植物

这里有享誉世界的鄂尔多斯经验

“荒漠化治理,世界看中国方案,中国有内蒙古实践,内蒙古有鄂尔多斯经验”。这豪迈的有些惊人的口号,其实是有根据的。

对于鄂尔多斯来说,复制或照搬不是长久之计,方向只能自我摸索、坐标只能自我修正。鄂尔多斯的突围之路,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汗水趟结实的。一代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多种适合于本土、可借鉴于世界的治沙经验。

——“因地施策”。库布其沙漠的“南围、北堵、中切隔”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的“庄园式生物经济圈”模式……面对浩瀚的沙海,鄂尔多斯探索创造出了荒漠化治理六大技术体系100余套核心技术,支撑起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技术取得最大效果的治理模式。

——“沙里淘金”。产业化的理念治沙在“生态治沙、生态绿沙和生态富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弯道超车,走出了一条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之路,创造了沙漠地区的“绿色发展样本”。

——“严进严控”。让工业化思维进入生态领域,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建立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最严门槛监管机制,用制度红线守住了绿色底线,并严格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

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较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表示,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应该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今后,鄂尔多斯还将续写传奇,为世界治沙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库布其沙漠荒漠化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