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

2018-01-16 17:59孙舒旸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塑料薄膜那本书瓷砖

孙舒旸

凌晨两点半,城市正在沉睡。

整条街都被裹在闷热的黑暗之中,只有书店招牌旁边“24h”字样的灯还亮着。夜色已浓,城市中大部分人都已归巢,只有一小部分人在黑夜的庇护下,游荡在城市里,找寻着一个属于他们的“家”。

小王工作的书店实行24小时制经营模式已两年多了。这两年半的时间让他意识到,夜晚也可以是精彩的。在这七百多个深夜里,书店里有过通宵学习、趴在桌上睡着的学生;有过整晚读书的失眠患者;还有过和妻子吵架、无家可回的丈夫……但更多的是一些来此睡觉的流浪汉。

小王最难忘的是那一位——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书店内长椅上早已横躺着几个破衣烂衫、胡子拉碴的流浪汉,他们在空调阵阵凉风的吹拂下呼呼大睡。小王从不驱赶他们,因为他觉得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书本不会评判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玻璃门再一次被拉开,小王抬了下眼——一双光着的脚映入眼帘。那是怎样一双脚啊!趾骨外翻着,左脚大脚趾的指甲不见了,脚底脚面沾着泥,几处新的伤口才刚愈合,还脓肿着。

小王看到这双脚在白色瓷砖上,迟迟不肯向前迈一步,不由有些納闷:他怎么不进来坐着或躺下?视线上移,男人正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什么,发出“沙沙”的响声;掏出来一看,哦,是一块蓝色的塑料薄膜。他小心翼翼地把薄膜展开,弯腰轻轻铺在地上,然后缓缓地坐了上去,薄膜的面积刚刚容得下他的一个屁股和两只脚。他就这样抱着双膝,坐在门口的墙边上。

小王明白了,他是不想弄脏书店洁白的瓷砖,心里顿时升腾起些情感来。

男人坐了一会儿,想了一会儿,抬起屁股,用衣袖擦拭干净刚才站过的一片瓷砖,方才再次落座。做完这一切,男人脸上露出一丝放松的神色,接着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样让小王目瞪口呆的东西。

是一本书!

一本烂得连封面都模糊了的书!

男人平静而虔诚地捧着书,静静地读着。

不知过了多久,小王再次抬头,发现男人已靠着墙睡着了,那本书掉在手边。小王悄悄走过去,弯腰去捡那本书,勉强辨认出书名——《精神明亮的人》。小王站了一会儿,便转身走入一排排的书架间……

不知过了多久,男人醒来了,手边是一本崭新的《精神明亮的人》。门外,晨光熹微,男人也不言语,也不张望,只是摩挲着书本的封面。良久,起身,收拾塑料薄膜,大步跨出了书店。小王似乎看到,他眼中闪烁着一些光芒……

一年过去了,你在哪里呢?你还在读书吗?

如今,摆在小王抽屉里的,是一本破书。翻开他做过标记的一页,你可以看到:“……是的,我们必须仰望点什么。必须时常提醒自己,让疲倦的视线从物面上移开,从狭窄而琐碎的生存槽沟里昂起,向上,向着高远,看一看那巍峨与矗立,看一看那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

点评

对于一篇叙事文来说,本文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有构思”。本文正是一篇有自己想法的优秀之作。文章结尾引用了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中的一段话,突出人生在世必须有所“仰望”,这种精神“仰望”,既指向身处社会最底层依然痴迷阅读的那个流浪汉,更指向24小时经营的共享书店和书店的工作人员。如此扣题、点题、升华主旨,可谓巧妙。

文中铺“塑料薄膜”的情节,应该源自媒体曾报道过的“农民工脱鞋跪地取钱”;作者就此展开的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把薄膜展开,弯腰轻轻铺在地上,然后缓缓地坐了上去”),可以说是生动,细腻。此外,文章有些语句颇耐咀嚼,它们意蕴深长,留有余味。比如“小王心里登时升腾起些情感来”“小王似乎看到,他眼中闪烁着一些光芒……”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学生,指导并置评:唐惠忠】endprint

猜你喜欢
塑料薄膜那本书瓷砖
取一本够不着的书
蟹棒表面的塑料薄膜要不要一起煮?
取一本够不着的书
一起去图书馆吧
买瓷砖
无死角瓷砖
塑料薄膜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
厨房瓷砖选择安装有技巧
水性油墨在塑料薄膜上的应用
动手做个压气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