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建设研究探索与意义

2018-01-16 15:49赵冬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摘要:混合教学(B-Learning)是将面授形式(Face to face)与在线教学(E-Learning)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以混合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并实施了体育类SPOC课程的建设。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建设可以推动传统高校学科建设和形成办学特色,对学校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SPOC;混合教学模式;体育类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1-0096-05

MOOC的出現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MOOC的大规模性,没有限制选修人的准入条件,且要求学习者要有较高的自觉性,这使得MOOC并不适合于普通高校。[1]因此,一种更加私人化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SPOC应运而生。它既融合了MOOC的优点,又具有鲜明的特色。SPOC是MOOC能够在高校里在线落地的一种形式,它严格控制选修人数和采取一定控制措施,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需求,而立足于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的SPOC课程更能够适应大学建设的需要。例如,在2013年,开设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课程“软件工程”就是在学校内针对选修了这门课程的学生而引入的网络课程。[2]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是运用SPOC课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它不同于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或在操场上演示的常规方法,而是将体育运动中涉及的技术与技巧融合视频解说、图片史料、外景拍摄等方式,结合教师动作演练、分解、示范来展现教学内容,再配合线上线下的练习活动,集中讨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本文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类课程特色与SPOC优势良好融合进行了探讨。介绍这类课程在建设中的经验可以帮助教师及相关研究者深入了解SPOC在高校实施的一般过程,为我国高校创建优质共享资源及办学服务。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建设意义

1.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类MOOC资源,为SPOC课程建设提供条件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建成人人享有的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4],所以SPOC课程建设将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示范效果。构建适合学校使用的SPOC资源库,对接学校现有SPOC平台,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创建优质的SPOC课程,再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办学条件,收集并开发优势学科的课程教学资源,完善资源建设规范,能够提高MOOC资源与SPOC课程的应用效率,增强校际精品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2.促进特色学科的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重点。重视课程建设、提供优质课程资源能保证教育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发展。SPOC课程建设符合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服务于课程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水平和课程质量。同时,整合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源,以SPOC课程建设为契机能让学科适应社会对大学发展的需求,使特色学科更具备竞争优势。

3.推动传统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

传统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需要凸显重点,强化优势。《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指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5]因此,体育类SPOC课程建设应符合学习资源“微型化”“碎片化”“富媒体化”“交互性”趋势,强调教师引导教学情境的设置及学生互动参与,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符合高校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富有特色的SPOC课程使得学科建设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其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以学生为主的办学特色。

4.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启发有意识的自觉学习状态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具有系统性特点,其呈现方式容易获得,且具有共享性和灵活性,符合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其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在线课程的知识传递与线下活动的答疑解惑,能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新旧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互动可操作的教学环节、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路径,以及混合式的学习都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质量。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建设经验

1.划分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来重组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点分解

知识点是整个SPOC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核心,知识结构是课程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基本单元,是意义相对完整的知识集合[6],是课程中章节观点的划分,是所涉及的知识原理、概念的组成。把知识点科学地从教学内容中提取出来,进行有效的整体设计,能划分知识模块,保持知识点的独立性,并在有限的学时内反映课程精髓。[7]

根据学生的认知将原有的课本知识组织结构进行重组,这更加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顺畅地接受课程流程、更容易消化课程内容,SPOC课程利用迭代上升的设计安排。重组后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按照学生的理解力重新排列学习大纲,将传统课本知识的学习内容根据大纲来罗列,归纳出让学生容易理解的逻辑顺序。在划分知识点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来设计和规划教学,且将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的层次关系、内容结构展示出来。知识点的划分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系统学习某个知识的路径。若知识点适合参与探讨,就将课程视频设计成讨论内容,或在这个课程视频后设置一个讨论环节,或在线下教学中参与分组讨论;若知识点需要反馈和再现,那就在该部分视频后采用在线练习和课后练习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若知识点体现实操性和示范性,那就让课程视频重点强调操作步骤和示范动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线下进行指导和演练。endprint

体育类SPOC课程的知识点可以按照理论和技术来分类,理论方面突出体育原理概念、体育运动常识介绍、体育方法与实践操作介绍等,同时,也可以涉及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技术方面主要体现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其中,运动技能可以通过不同的技能点排列,选择用于展示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技术中的素质方面能将体育与健康,健身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展示出来,同时,通过专项素质的练习方法,训练技巧动作。

2.课程设计:根据学习者需求为课程做整体设计,体现知识点所表达的内容

在创建课程教学流程时,应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学习目标,根据知识点细分课程内容,设计满足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将各种教学活动有效融合,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SPOC课程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逻辑有序,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融合。因此,在设计一个学习模块时只需传达一个核心信息或知识点,模块间松散耦合,就能让课程内容完整丰富,知识点衔接有序,练习讨论活动搭配合理,线上基础知识与线下扩展知识完美融合。

课程设计需从课程导入、课程讲授、运用拓展、知识小结四个环节来重视。课程导入部分力求快速紧凑。课程讲授部分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解释,教学目标明确,案例论证充分准确,注重重难点的有效启发。运用拓展部分可以运用练习和讨论再现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小结部分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框架、梗概,利用单元测试能及时有效地让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产生记忆、提升应用。

体育类SPOC课程应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设计时提供开放的信息获取渠道,给予学生学习认知和学习支持工具,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进行参与互动式学习。理论课程在设计时,应强调把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呈现出来,利用简介、探寻规律、介绍规则、善用案例,形成一个在逻辑上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点网络,进而促进学生抽象的思维活动。同时,应注重从运动项目技术方法层面提炼和提升理论素材资源[8],提高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新颖性,从而提高学生体育教学的能力。技术课程则需要将课程内容设定在完整的体育方法、丰富的技战术和特定的运动场地上,以实践操作为主,利用直观法示范和语言法讲解技术要领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练习活动。设计中除了有对基本动作要领的示范及运动项目技巧的揣摩之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也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方法指导。

3.学习进程设计:SPOC课程学习环节所涉及的视频、练习、讨论要素

(1)视频设计:用于在线学习的视频资源

微視频是一个时间为5~15分钟的小视频,需强调讲授的完整性和清晰度。每个小视频围绕一个概念或原理展开讲述,它们各自独立,相互联系。体育类SPOC课程视频借助微视频手段起到体育教学的示范作用。教师将讲解、示范、指导、纠正错误动作等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练习、思考学习相关的技术动作和技术要领。视频设计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分析,以获取其知识水平、认知特征、个性特点、学习需求等信息。然后进行视频内容的创建,通过课程规划、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把知识点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最后对需要呈现的知识点进行仔细分析,构思和确定教学内容出现的顺序、教学流程的设置、教学策略的设计、视频的表现形式等。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视频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技能技巧的内在规律、独有特点、相互关系系统地展示出来。

体育类SPOC课程理论需要教师在视频中提示学生课程要点,罗列出内容梗概,提供史料和案例来丰富画面。技术课程会涉及很多的技术动作和技术要领,学习者通过课程内容掌握动作规范,形成连贯性动作。视频中应注明技巧动作的环节,反复强调难以理解的示范动作,清楚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动作要领,说明运动项目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说明运动规则与战术。不同的课程应设计不同风格的视频,如篮球强调竞争性、足球突出团队合作、太极突出柔美等。[9]

(2)练习设计: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需要的练习活动

在练习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有效把握课程内容,分析知识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满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由思考解决问题的倾向。练习设计要从易到难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练习内容中应强调要点,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应给予辨析。同时,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练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体育类SPOC练习设计的多样性,理论课程的练习要突出逻辑知识的认知活动,通过阅读、写作、表达、记忆掌握知识。而技术课程的练习则不仅要以逻辑认知的方式完成,还要利用身体认知,通过对动作行为的默会知识综合体验,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完成的质量。同时,练习是体育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优化,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应注重练习的全面性,练习应覆盖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各个阶段,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表达、观察、模仿、归纳能力。

练习设计有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预备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和提升性练习。[10]预备性练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扣紧知识连接,减少外部认知负荷,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该阶段的练习形式是教师配合示范动作,学生做全身性身体练习。形成性练习是在学习新知识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析知识的逻辑结构,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要求和认知规律进行设计。该练习应该能有效体现课程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掌握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巩固性练习着眼于策略性知识的巩固,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学生体能和体育运动技能通过多层次活动统整的练习阶段。[11]提升性练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其在课后通过丰富的练习活动,深化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补充与课程内容相互联系的资料,能进一步加强学生认知水平。endprint

(3)讨论设计:利用平台、社交媒体、线下活动所需的讨论

设计讨论时应注重紧扣讨论活动的主题和任务,围绕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启发其高阶思维能力,这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差异。讨论设计应基于“最近发展区”,具有较高认知水平、发散性、结构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征。[12]理论课程注重讨论的有效启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融会贯通,达到从了解、感性认知到理解,再到能够归纳、创作、领悟、运用的目标。技术课程则是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作迁移能力,强化动作技能,按照演示、模仿、操作、借鉴、迁移、演练的过程逐渐提升。设计在线讨论要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的交互活动,帮助他们从交流者转变成合作者和伙伴,从最初的浅层交流到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能主动提问、分享学习收获,到最后的知识建构。

由于人数有限制,SPOC课堂需要教师通过SPOC平台中的讨论区或作业所反映的共性问题,需要思辨、操作和创造性解决的问题,来设计讨论的主题内容和协助项目,启发学生参与辨析和思考、操作与实践,进而组织学生分组。可将课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讨论深度,进入整个讨论流程后通过讨论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主动探究,完成知识内化迁移。在体育类SPOC课堂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互助与协助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他们做深度讨论,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和学习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意见和建议,在与对方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不同的沟通方式在SPOC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设置它们的方法,然后根据需要利用平台、社交媒体构建出相应的讨论活动,并拟定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4.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基于混合学习活动的多元化学习评价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能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分别应用于混合学习活动的不同环节。[13]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将学生行为数据,如学习进度、学习投入情况、课后作业、单元测试、讨论区交流表现、在线参与度、资源贡献度等形成电子档案,纳入到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系统自动评分、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等,还包括在线下面对面教学中的课堂作业及课堂表现。因此,线下形成性评价应把运动能力和运动参与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教学效果。在运动能力中,参与的学生能够获得个人素质的发展是评价的核心;运动参与体现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和完成情况。这样不仅能揭示学生在日常SPOC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还能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课程完成率进行评价,以便教师获得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学习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把控,从而有效调整学习规划,改进整个课程包含的各要素和教学活动。

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总结性评价分为在线结业考试和线下结业考试。在SPOC环境中,在线结业考试也是网络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把握、判断和评定。[14]体育类SPOC线下结业考试更倾向于对学生动作技能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意识、合作精神和心理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体育类SPOC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生湖,赵学敏.在线教育对高校教学及师生的影响——以SPOC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3):1.

[2]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5-06-03].https://wenku.baidu.com/view/deff33ab453610661fd9f466.html.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2010-09-03].https://wenku.baidu.com/view/9e8d24ea551810a6f5248681.html.

[6]郑学伟.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微课程分解策略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7]徐健,贺婷婷,姜杉,等.“工程图学”MOOC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培训,2016(11):128.

[8]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2(14).

[9]黄俊玉.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93.

[10]朱伟俊.有效练习的基本策略[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ef8df1a83c4bb4cf7ecd17a.html.

[11]张振华,吴跃.体育有效教学五种练习设计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12).

[12]雷爱霞.网络课程中在线讨论的设计与实践——以“视听语言”网络课程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16.

[13]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6.

[14]肖海鹏,刘杰,谢铭瑶.SPOC环境下以“学习评价”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0):1-4.

作者简介:赵冬昀(1984—),女,汉族,成都体育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成都体育学院科研课题:基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类SPOC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7YJ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