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01-16 02:43张润枝
人民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共产党

张润枝

【摘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要向群众讲清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历程,提升群众的认识水平;强化问题意识,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澄清错误观念;遵循理论宣传的规律,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推进宣传文本的通俗化、宣传话语的生活化、宣传载体的时代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创新理论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深刻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切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进程,引导广大群众学习、认同新时代党的理论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应当向群众讲清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历程,提高群众的理论认识水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理论的重要性,重视党员群众的理论素养对于行动的导引,重视向工人群众中传播理论。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中谈到,德国工人有两大优越之处,第一就是“他们属于欧洲最有理论修养的民族,他们保持了德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的理论感。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恩格斯说,英国工人运动发展非常缓慢,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一切理论的漠视。他强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始终重视形成全党的理论共识。延安整风期间,正是通过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形成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达到空前的团结。就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1978年,在全国各界党员群众中发起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更是彰显了理论的力量,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输到每一个党员、群众,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赢得胜利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这要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着力引导群众正确、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不断加强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如此,才能引导群众在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地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前进。 当前,加强对群众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教育,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要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要求,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目标主旨、理论蕴含、逻辑结构、实践指向,帮助群众全面系统地了解理论、掌握理论,才能真正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第二,要讲清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历程。党的创新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脱离中国实际的空泛的理论阐释,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摸索、思考的结果,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吸取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养料,又传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不断前行的历史传承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三,要重视在理论传播中讲清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展开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党的理论发展的现实背景,凸显了鲜明的时代要求,讲清我们党领导国家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才能引导群众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必然性、科学性。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飛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强化问题意识,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澄清对群众产生影响的错误观念 坚持问题导向,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列宁指出,“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因为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并得以传播,就是因为它为拯救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深重民族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从而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跟时代的发展,回应时代的要求,着力解决社会发展实践和党执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形成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就是要讲清楚每一个理论发展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就是要重视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对其中存在的思想困惑作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释,对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应对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在思想的论争中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还要重视澄清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宣传思想工作应当致力于引导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其一,要帮助群众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把尊重实际放在第一位,不主观片面,不随波逐流,而是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出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就是要引导群众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其二,引导群众树立辩证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确与错误共存,优点与缺点相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定的失误和曲折。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就要帮助群众掌握辩证的思想方法,认清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正确看待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和失误,认识党自觉纠正错误,探寻新路,不断实现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历程,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其三,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基于自身的政治图谋,随意杜撰、歪曲历史,以达到虚无党的历史、否定党的理论的目的。要帮助群众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认识党史问题上的虚无主义不是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而是复杂的信仰之争,从根本上看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义就是要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遵循理论宣传的规律,不断创新方法手段 一是宣传文本的通俗化。文本是理论借以存在并得以传播的载体,是提升群众理论认同度的基础环节。近些年来,虽然宣传部门在理论文本的通俗化中作了很多努力,但是总体来看,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文本,包括教学辅助读物、阐释性读本等,还是比较注重抽象的思辨,显得深奥和艰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本的大众阅读兴趣。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都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适应当前群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开发更多生动的、接近生活的理论宣传文本,是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的必然选择。就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中讲的,“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深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胡乔木曾讲,写党史要叙事生动,“要穿插一些重要报纸的记者、作家的评论,要写出党史人物斗争生活的细节。行文要有悬念,有照应,有精辟的议论,动人的描写,有大开大阖的章法。要改变过去那种枯燥、干瘪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如此,我们的理论文本才能够改变艰深刻板、高高在上的固有形象,为人民群众所喜欢和接受,并以此为媒介接受和认同党的创新理论。 二是宣传话语的生活化。《周易系辞》中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说的就是语言运用在说服群众、号召群众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善于同群众说话》中特别强调:“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这要求我们在宣传党的理论时,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新形势下群众的所思所想,学会运用适当的话语方式,让宣传融入生活,触动人心。当前,应当注重从“网络语”“流行语”中汲取、提炼能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的新话语,直观而深刻地表达群众的生活体验,实现理论话语体系的“新陈代谢”,以增强理论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如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用通俗的语言指出领导干部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领导干部工作的标准为“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思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这些通俗易懂、朴实的文风与话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最新理论,了解其内涵,形成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三是宣传载体的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7年的97.5%提升至98.3%。”通过网络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结合当下流行元素,了解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提升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借助微信、微博、网上论坛等平台,采取漫画、微型故事、微电影、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直达群众内心,让人民群众真正产生认同感。同时也要做好网络舆论的疏通与引导,让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成为主流,占据网络主导地位,成为人们经常学习与议论的话题,在潜移默化中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引导群众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调查与解决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BKS112);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8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⑤胡乔木:《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一编送审稿的谈话》,《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责编/孙娜 美编/史航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共产党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