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2018-01-16 12:15蔡雪静范凯歌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核心素养

蔡雪静 范凯歌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策略,提出创建公共参与平台、创设公共事件问题情境、创建体验式学习方式和创设研究性学习氛围四种做法,以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端正学生公共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与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

【关键词】公共参与素养 公共事务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126-03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对在校的学生来说,德育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在于培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在这四项素养中,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作为思想观念必须落实到公共参与的行动上,并在公共参与中形成、落实和升华。教师把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好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可知,公共参与素养是其他三大素养达成的保障,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公共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逐渐将公共参与素养纳入中学教育体系中,并在中学课堂中制订专门的教育措施推进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但是,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只关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而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并不强。另外,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知识和能力不足,存在不知道如何参与、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解决等问题,大多数时候属于无序参与。本文以公共参与为例,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展开探究。

一、创建公共参与平台,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再加上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更多关注自身的爱好,对当前时事、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够高,具体表现反映在缺乏担当责任感等。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形成积极的媒介评判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并逐步养成积极的媒介评判能力,能够借助媒介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活动。

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笔者从关注时政方面来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公共参与知识。课前,笔者提前让两名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电视、报刊等渠道搜集相关的时政资料,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播报并评述。课后其他學生也可以把自己对时政播报的所感所悟放到班级微信公众号或QQ群的时政论坛里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创建时政播报这样一个公共参与平台,充分调动学生搜集时政材料、自觉培养关注时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笔者让学生收集报告中的新提法,如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什么时候、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是什么等,以此补充完善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热力榜网民互动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让天更蓝,水更清”等,并引导学生进入“十九大”网站的留言区进行留言。

在教学湘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内容时,笔者抛出社会热点话题“共享单车,你怎么看?”让大家畅谈,学生在QQ群的时政论坛里,不仅分享了自己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师生通过挖掘教材时政案例进行时政评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使时政教育资源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最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公共事件问题情境,端正学生公共参与的态度

初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部分中学生强调个人利益,忽视社会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感、公益心及观念淡薄;缺乏是非观,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在公共利益面前,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主动参与公共活动。

不久前我校有几位二年级的男生竟然用鞭炮把学校荷花池里的金鱼炸死了,当学校在大会上宣布对这几位学生的处分决定时,笔者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对此行为反应冷淡。由此可以推测,当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在他们身边发生时,他们可能会熟视无睹,摆出一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态。如何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在讲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内容之前,笔者让每一位学生带一条小金鱼放到学校的荷花池。等到上课那一天,笔者把全班学生带到荷花池旁,告诉大家,大家荷花池的小金鱼因为吃了某位学生扔的不洁食物,全部被毒死了,那一刻每位学生都异常愤怒,纷纷要找这位投毒者算账。笔者很冷静地问大家:“找投毒者算账能解决问题吗?怎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每一个人都维护我们的公共利益时,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有的同学还提议以小金鱼的口吻写一封面向全校同学的倡议书,以此呼吁大家要自觉遵守规则,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同一事件,学生所表现出的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令笔者倍感欣喜。后来,笔者把小金鱼偷偷放回了荷花池,当大家知道这是笔者设计的“谎言”时,深深体会了笔者的良苦用心。

创设公共事件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对不良或者消极行为进行自省自纠,不断学习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端正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

三、创建体验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

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精神的教育模式改为道德说教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的公民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性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大多省略了,通常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公共生活是生成公共精神的土壤,而公共精神是滋养公共生活的灵魂。只有让学生热情投身于公共生活实践中,才能培育他们的公共参与精神。

笔者在讲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诚实守信》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无信而不立”的道理,自觉践行诚信,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笔者针对校园诚信缺失时有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以打欠条的方式去周边的商店消费,购买价值两百元以上的商品,看能否行得通,要求学生把当时经历的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但其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全班58人只有一人能如愿以偿。而这位同学是把自己的书包和手机拿来做抵押才获得售货员对他的信任。为什么我们难以获得对方的信任?诚信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应从哪些小事做起?围绕这三大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經过这次道德实践活动,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诚信是个人走向社会和未来的通行证,绝非虚言。有些小组的同学还很用心地把这次活动的经历和感悟编辑成诚信宣传短片——《诚信的力量》,并向其他年级的同学宣传;还有些小组的同学提出诚信考试的倡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后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这一内容时,笔者把学习任务从学校课堂延伸到了社区、社会,以柳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组织学生对柳州市市民公共意识情况进行调查和探究,开展争做文明小市民征文比赛和爱护生活环境手抄报比赛。在活动体验中,学生切身感受到城市的美好发展离不开每个民众的共同参与。通过实践,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提升。只有带来心灵震动的道德活动,才能将公共参与意识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创设研究性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

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离不开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调查研究,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自觉担负起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根据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要把道德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为了让生活问题与学习主题能紧密结合,教师在讲授湘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我国的环境压力》这一内容时,针对学生对我国的环境国情、国策了解不多,尤其是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还意识不到,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意识淡薄等学情,笔者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一组调查身边的水污染问题;二组调查身边的大气污染问题;采访组负责采访市民和环保局相关人士,调查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法律文献组负责在网上搜集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成果汇报小组负责汇总各组的资料,召开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邀请家长代表、老师代表、人大代表参与。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的基础上增进了社会责任感、涵养了道德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公共参与的能力。正如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大家都必须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核心素养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