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块菌资源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经营对策研究*

2018-01-17 01:10白宏芬施庭有李向梅罗彬睿刘琼波刘增军杨彝华
中国食用菌 2018年3期
关键词:楚雄州菌根资源

白宏芬,施庭有,李向梅,罗彬睿,刘琼波,刘增军,杨彝华

(楚雄州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楚雄 675005)

块菌(truffle)是典型的共生菌,一般生长于森林地表下,是一类与树木共生的地下真菌的统称,本文指狭义的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块菌目 (Tuberales)块菌科 (Tuberaceae)块菌属(Tuber)的块菌[1]。块菌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α-雄烷醇、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有效成分[2],其气味独特、香气浓郁、口感细腻,具有特殊的食用、药用价值,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各地文化差异,块菌又有松露、块菇、猪拱菌、无娘(藤)果、土茯苓、隔山撬、煤黑、土菇等地方俗名[3],同时也有着“餐桌上的宝石”、“地下黄金”、“上帝的食物”、“贫瘠土地里的钻石”等美誉[3-4]。

块菌对树种、土壤、水分、有机质等生存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影响块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有树木、降水、温度、湿度、土壤的团粒结构和pH。根据有关研究报道,一般情况下,与块菌形成共生关系的多为松、栎、杉类树种,适宜块菌生长的年降雨量为600 mm~900 mm,温度为10℃~30℃,15℃~28℃为中国块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最适温度为23℃~25℃,温度略高或略低也可生存[5]。块菌通常生长于土层较为干燥且通透性好,并含有丰富的钙、镁、磷、钠等多种矿物质和元素的石灰岩或石灰质土壤中[2],土壤pH常为弱酸性至微碱性,多在6.0~7.5 之间[2,6]。

人类食用块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块菌分布地域有限,由于在广大林农的传统观念中野生菌没有归属权,野生菌资源的利用及经营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监管,商业恶性竞争,在多方利益的驱使下,掠夺式采集比比皆是,导致块菌野生资源受到破坏。据楚雄州林业局汇总各县市上报数据[7],楚雄州块菌产量 2009年 159.44 t,2010年 147.18 t,2011 年 146.77 t,2012 年 216.44 t,2013 年 86 t,产量呈下降趋势,除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外,人们对块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是造成块菌质量、产量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针对当前存在的不成熟采收、采用错误方式采收进行掠夺式利用所造成资源破坏、产量下降、商品价值低等严峻问题,楚雄州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中结合科技推广项目实施,通过建立野生块菌资源保育示范基地,开展块菌保育和菌根苗培育技术推广示范,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块菌产业化发展做出良好的示范。

1 块菌资源现状

1.1 世界块菌资源

块菌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在北半球广泛分布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南半球的新西兰也有分布[4]。亚洲的中国和欧洲是块菌的天然分布区和商业区,黑孢块菌、夏块菌为欧洲的主要商业块菌,印度块菌和假凹陷块菌则为中国的主要商业块菌。

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意大利白块菌售价 3 000欧元·kg-1~5 000欧元·kg-1,波氏白块菌售价 2 000欧元·kg-1~3 000欧元·kg-1,黑孢块菌售价 500欧元·kg-1~1 500欧元·kg-1,夏块菌售价300欧元·kg-1~800欧元·kg-1。中国市场上印度块菌售价400欧元·kg-1~1 000欧元·kg-1,攀枝花白块菌售价 1 000元·kg-1~2 000元·kg-1,国产夏块菌售价600 元·kg-1~1 200 元·kg-1,国内外市场差异很大[8]。

1.2 中国产块菌资源

我国对地下菌物特别是块菌属的研究和利用都比西方晚,以1985年刘波[9]描述太原块菌新种为标志,科技工作者经过了多年研究,相继在云南、四川、新疆、西藏、山西、吉林、辽宁等省区逐渐有所发现[10],块菌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气候温暖的四川、云南等地。研究探索出在我国分布的块菌属种类中有引证标本支持的21个种,分别为夏块菌(Tube aestivum Vittad.)、阿地块菌(T.asa Tul.&C.Tul.)、加州块菌(T.californicum Harkn.)、臭块菌(T.foetidum Vittad.)、巨孢块菌(T.gigantosporum Y.Wang&Z.P.Lj)、会东块菌(T.huidongense Y.Wang)、印度块菌 (T.indicum Cooke&Massee)、辽东块菌(T.liaotongense Y.Wang)、刘氏块菌(T.Liui A.S.Xu)、莱氏块菌(T.lyonii Butters)、斑点块菌(T.maculatum Vittad.)、黑孢块菌(T.melanosporum Vittad.)、少孢块菌(T.oligospermum Frul.&C.Tul.)、拟凹陷块菌(T.pseudoexcavatum Y.Wang)、近喜峰块菌 (T.pseudohamayense G.Moreno)、短毛块菌(T.puberulum Berk.&Br.)、棕红块菌(T.rufum Pico.)、中国块菌(T.sinense K.Tao&B.Liu)、太原块菌(T.taiyuanense B.Liu)、西藏块菌(T.xizangense A.S.Xu)、中甸块菌(T.zhongdianense X.Y.He,H.M.Li&Y.Wang)[11]。原因各异,块菌属在我国分布有7个存疑种类,即凹陷块菌(T.excavatum Vittad.)、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 B.C.Zhang&Minter)、歇尔氏块菌(T.shearii Harkn.)、勃氏块菌(T.borchii Vittad.)、喜栎块菌(T.dryophilum Tul.&C.Tul.)和芜青味块菌(T.rapaeodorum Tul.&C.Tul.)、冬块菌(T.brumale Vittad)[1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在菌物鉴定中的应用,命名法进一步完善规范,在我国的文献中出现异名的有2个,即光果块菌(T.nitidum Vittad.)和德州块菌(T.texense Heimsch)[11]。另台湾块菌 (T.formosanum H.D.Hu)、天山块菌(T.huangshawanense Y.Wang&J.M.Trappe、T.mindense Y.Wang&J.M.Trappe、T.tianshanense B.Liu&K.Tao)和陀孢块菌(T.turbinatosporum B.C.Zhang)等5个种被认为发表名称不合格[11],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1.3 楚雄块菌资源

1.3.1 楚雄州基本情况

楚雄州是云南省下辖16个州市之一,面积为29 258 km2,总人口273万,辖九县一市103个乡镇,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2个彝族自治州之一[12]。楚雄州林业用地面积216.76万hm2,其中有林地182.07万hm2,活立木蓄积1.09亿m3,森林覆盖率65.86%[13]。楚雄州地处野生菌最佳适生气候区,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野生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着块菌良好生长所需的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环境等优势[14]。据调查,68.9%的山林面积中都有野生食用菌生长,可食用或药用的有300多种[15]。据楚雄州林业局统计,2016年全州共采集野生菌2.53万t,产值11.74亿元,野生菌产量占全省的1/5,农民人均野生菌年收入623元,其中南华县农民人均野生菌年收入达1 891元,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么村的人均野生菌年收入高达6 481元,最高收入的农户达到12万元[16]。

1.3.2 楚雄州块菌资源情况

目前楚雄州发现的商业块菌种类主要有印度块菌 (Tuber indicum Cooke&Massee)、中国块菌 (T.sinense K.Tao et Liu)、假凹陷块菌(T.pseudoexcauatum Y.Wang)、阔孢块菌 (T.latisporum Juan Chen&P.G.Liu)、丽江块菌(T.lijiangense L.Fan&J.Z.Cao)、微球孢块菌(T.microsphaerosporum L.Fan&Y.Li)、假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 G.Moreno,Manjón,J.Díez&García-Mont)、会东块菌(T.huidongense Y.Wang)[17]。

楚雄州块菌生长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4种[14]:一是云南松纯林,位于海拔1 600 m~2 600 m,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占比达90%以上的次生林,树龄从10年至40年。二是松栎混交林,以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 Skan)、麻栎 (Q.acutissima Carr.)、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Franch.)Schottky]、滇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云南松(P.yunnanensis Franch.)为主要乔木树种的壳斗科以及间或单株云南松的林分,这是块菌生长的主要林型。三是栎类阔叶林,栎类和其他小乔木、灌木为主的林分,郁闭度60%左右,其中灌木主要有乌饭树(Vaccinium bractatum Thunb)、水马桑(Coriaria sinica Maxim)。四是滇油杉林,以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为主的乔木树种林分内,还有少量的毛叶青冈 [C.kerrii(Craib)Hu]、锥连栎(Q.franchetii Skan)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也是块菌生长的主要林分之一。

楚雄州行政区域内所辖的九县一市均不同程度地有野生块菌分布,项目研究中根据访问调查,楚雄州永仁县永兴、中和、猛虎、莲池,大姚县湾碧、三岔河、石羊,禄丰县中村,双柏县大庄,武定县高桥、猫街、插甸,姚安县官禄、左门,楚雄市东瓜、中村等乡镇都发现有块菌分布。由于块菌生长于地表下,统计难度大,尚有出产块菌的乡镇及产量未计入全州统计数据,因此,楚雄州还有很多块菌分布乡镇和产量有待调查,种类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3.3 楚雄州块菌资源利用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部分山林权属虽已明晰到户,楚雄州推行多年的野生菌保育及规范采收技术,使10.67万hm2山林的野生菌资源利用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方向,但在更多封山育菌区外的老百姓的传统观念里,自然生长的块菌和其他野生菌一样属于公共资源,没有产权归属概念,导致了人们保护块菌的意识淡泊,块菌生长林地无专人管理,仍处于自然采集利用状态,谁见谁挖,1个块菌菌塘1年内会被无数次挖刨,且采用错误的采收方式,用锄头、铁锹深挖、滥挖,挖断树根、挖滥菌塘,刨挖深度达10 cm~30 cm左右,发现一塘,挖滥一塘。由于不适宜的采集工具,不成熟采收、过度采集、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这种对块菌资源的采集利用速度超越了资源的自然更新速度,导致块菌产量严重下降,块菌病虫害发生率逐渐上升。这种掠夺式利用块菌资源的问题仍存在于许多产区,楚雄州的块菌资源依然面临着发现一处灭绝一处的危险,本就稀少的块菌资源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楚雄州内块菌加工企业8家,面临着原材料极其紧缺、供不应求的问题。

近些年来,块菌畅销欧洲,经济价值可观,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和推动着块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为有效保护楚雄州的块菌资源,并进行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逐步推行在林权明晰的自有、国有或集体林地上,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方式对出产块菌的山林实行专人管护。开展块菌资源保育及规范采收技术推广应用研究,以提升块菌市场价值,实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楚雄州的块菌资源。同时,利用块菌与特定树种的共生关系,应用菌根合成技术培育块菌菌根苗,开展块菌仿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并通过举办块菌保育及规范采收技术培训的形式,让菇农掌握科学保育和采收知识,增强其保护意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推动块菌产业化发展步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 研究内容

2.1 块菌资源保育措施研究

研究选择不同林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环境的3个区域建立基地。

2.1.1 研究基地1

研究基地1的林权属国营林场,地处干热河谷,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883.9 mm,年日照时间2 824.3 h,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18]。基地采用纯承包模式,即由国营林场自主进行规划,实行划片承包。按照规划范围把野生食用菌山林的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森林管护责任对林场内部职工进行公开招标,中标承包者自主经营,但承担着护林防火、经营等的全部风险。此模式可使林场收入受市场影响小且相应减少人财物的开支[14]。

2.1.2 研究基地2

研究基地2的林权属于村委会集体,所属镇国土面积10.23 km,海拔1 879 m,年均气温18.6℃,年均降雨量770 mm,林业用地863.65 hm2,森林覆盖率32.6%[19]。村委会民风纯朴,人口较少易于管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野生食用菌采集所获收入。基地采用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即由村集体对山林进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野生食用菌收入作为分配来源。根据管护工作量和各户劳力情况,分为管护、采集等若干组,实行分工合作、各担其责、利益共享。收入分配比例由村民集体讨论确定,按人口和劳力出工情况进行统一分配,一部分用于村委会管理费用,一部分用于补偿原责任山农户,一部分为村集体分配。此种经营模式有利于摸清资源情况,克服因野生食用菌责任山产量不同而造成的群众利益不均、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14]。

2.1.3 研究基地3

所处乡镇境内最高海拔2 884.7 m,最低海拨为1 489 m。年平均气温17.8℃,最暖气温21.4℃,最冷气温8.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数2 778 h,年平均降雨量为860 mm,年蒸发量为2 794.4 mm,森林覆盖率10.73%[20]。基地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模式,即剔除法定山林权限因素,由村民小组收回责任山,并入集体山林对外承包,交付承包款并按森林管护面积交纳护林防火保证金,承包管护区内无森林火灾、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资源受损情况的退还保证金[14],由村集体组建领导小组按期进行巡视督查。

2.2 块菌保育技术研究

2.2.1 块菌保育技术

对块菌保育示范基地采取保育措施。

(1)调整郁闭度

林地郁闭度影响着块菌的生长发育,当郁闭度超过0.8时,林内光照太弱,块菌发育不良甚至菌塘消失,当郁闭度接近1.0时,林内几乎没有散射光,菌塘会消失。因此当林地郁闭度大时,需对林内枝叶进行适当修剪,保持林地郁闭度0.5~0.7。

(2)调控湿度

块菌是冬季采收的菌类,旱季长时间不下雨,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块菌菌根发育而导致菌塘发育不良,最终影响块菌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对于条件适宜的地块,在干燥的季节或林地土壤,可对菌塘进行温湿度调控,适当对菌塘淋水增湿,保持土壤湿度在28%左右。

(3)适当施肥

基于块菌与树木的共生关系,其营养主要来自于树木根系,因此不宜施化肥,可以在树根的新根萌发前,在菌塘外少施腐熟的弱碱性有机肥,否则将导致菌塘消失。

(4)科学留种

采挖时将品相不佳的块菌继续保留于原菌塘留种,或有意识地每个菌塘留2个~4个子实体作为种子,任其自然腐烂。

(5)坡度防护

块菌菌塘所处林地坡度≥30°时,用硬质长条材料做“井”字型护栏或稀网平铺于坡面,防止坡面土壤下滑造成块菌生长环境受到破坏。

2.2.2 规范采收技术

在块菌保育示范基地采取科学规范的采收技术措施。

(1)适期采收

对块菌的采收推行适期采挖,即1年采挖一季,每年11月~翌年2月为采收适宜期,不宜过早或不成熟时采收,尽量避免同一个菌塘1年内重复采挖多次。

(2)正确采挖

采挖块菌时首先要细心检视林地地面,因块菌生长于林地下,不易被发现,需细心检视林地地面,正确识别块菌生长特点,地表隆起凸凹不平处可能有块菌分布。使用正确的采收工具,减小采挖过程中对块菌的伤害和对生境的破坏,确保块菌菌体完整,保证其商品价值。采挖时需训练块菌狗去寻找,并使用齿距稀疏的耙子浅梳细挖,不宜使用锄头、铁耙等破坏性强的采收工具进行挖掘采收。块菌采挖后及时把土回填到原生长的菌塘中,尽量恢复其生长环境,以减少对树根的损伤及生长环境的破坏。

(3)块菌储藏

块菌采收后,经简易加工后即可进入交易或储藏。清洗泥沙时尽可能不用搓洗的办法,以减少因相互摩擦造成新伤。据调查,楚雄州除永仁县的块菌主要由加工企业进行加工保鲜、贮藏、销售外,其他各县市出产的块菌几乎都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经简易加工及时进行冷藏的块菌,可存储1个星期;有条件采用真空包装的块菌,可以保存1个月左右,冷冻保质期可达24个月。

(4)病虫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块菌不发生或极少发生病虫害,病害多发生在出土之后。挖掘过程中的人为伤口或运输途中形成的破损,成为病原菌的侵入渠道。在加工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人为新伤,避免表面水份长时间停留,各个加工工序进行之前首先排除腐烂菌并集中进行处理,切断病害传播源。

2.2.3 菌根合成技术研究

现在仅靠自然的野生块菌资源难以满足供不应求的消费市场,栎树、椴树、榛树、松树、板栗等是块菌的共生植物[6],利用块菌与一些特定树种的共生关系,培育种植块菌菌根苗,进行仿生态栽培,在未来的时间里将有效缓解块菌资源下降的压力。

(1)培育块菌菌根苗

在育苗专用温室里培育板栗、华山松、云南松半无菌苗,把制备的印度块菌、夏块菌菌种直接接到苗木根部,在温室内培养。培养期间经常检查菌根的形成和发育情况,菌根形成不好的补接菌种,当菌根感染率达到40%时将菌根苗移植上山造林。

(2)块菌菌根苗造林

因菌根可以扩大根系吸收能力,用菌根苗造林可以提高成活率。菌根苗出栽需选择适宜的气候区,石灰质、通气透水性好的沙壤土环境,栽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杀菌、杀虫处理。加强管理,菌根苗在栽植之后预计5年~8年可以收获块菌子实体。

2.2.4 块菌仿生栽培种植园建设技术研究

项目研究期内播下的板栗、华山松和云南松种子,经移栽苗床后接种印度块菌和夏块菌,分别移栽至5个县区的5个不同自然环境内,根据栽培自然环境分别采用了林窗空地栽培、林缘道路边栽培、农地改建栽培、农地改建设施栽培、新建改土设施栽培等5种方式建立块菌仿生态栽培园,2年的栽培结果显示,新建改土设施栽培效果最好,苗木长势好,成活率高,菌根发育最好;农地改建设施栽培及林窗空地栽培虫害较多;苗木生长及菌根发育方面设施栽培好于无设施。

3 取得的效果

3.1 保育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研究建立了块菌保育示范基地45.6 hm2,辐射带动推广792.5 hm2,统计结果显示,应用保育技术的乡镇块菌产量有所增长,平均增长率达39%,价格上涨25%,剔除市场价格上涨因素,产值增长率达49%。块菌保育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3.2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示范效果良好

通过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研究地区的块菌产量明显逐年增加,块菌出产质量明显提高,菇农逐渐成熟掌握块菌保育及菌根苗培育技术,块菌销售收入逐年增加。通过技术培训,使广大块菌采集者及收购商的观念有所转变,示范区逐步做到了不成熟时不采挖、不收购,适当留种,为块菌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

3.3 新建仿生种植园

新建的块菌仿生态栽培种植园中块菌苗木长势较好,摸索出了块菌仿生态栽培园建设前期管理技术、措施,为通过建立生态种植园进行人工仿生态培育块菌资源,为块菌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4 整理出1套块菌育苗技术方法

结合研究内容的实施,通过对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和白块菌(T.panzhihuanense Deng&Wang)合成菌根苗技术的研究[21],整理出1套块菌保育及菌根苗培育技术方法,即《一种基于共生关系板栗印度块菌菌根苗的培育方法》、《一种基于共生关系板栗夏块菌菌根苗的培育方法》,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专利2项。

3.5 增强地方品牌保护意识

在研究中,通过开展“南华松茸”、“楚雄牛肝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及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编制,推动《地理标志产品永仁松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及其地方标准编制工作的开展实施,明显增强了楚雄州的地方品牌保护意识,对提升产品市场价值、“培强做大”地方特色产业、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楚雄彝族人民对菌类的喜爱催生了菌文化的发展[15],块菌美食与文化产业的完美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存在的问题

研究获得了一些技术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4.1 仿生态栽培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块菌菌根苗培育移植上山后,由于野外缺水,加之管理落后,苗木菌根发育慢,良好管理仍需5年~8年才能长出子实体,仿生态栽培技术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4.2 科技知识宣传、培训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科技知识宣传、培训不足是广大山区百姓对块菌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知识匮乏的原因之一,不懂如何保护和合理采收,不懂科学留种,不懂维护生态、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是造成块菌资源被掠夺式利用的主要原因,由此也造成了从自然界获取的财富越来越少。

5 对策措施

5.1 政策措施

将保护楚雄州块菌野生资源与国家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国有林场改革后续产业发展等国家政策、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相结合,在保护块菌野生资源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力量人工培育块菌资源,着眼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块菌产业化发展。

5.2 技术措施

加强科技知识的宣传、示范效应的扩大应用,更多地依靠政府各部门,依靠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特别是针对块菌的采挖时间、采挖方式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规范菇农的采挖行为,实现成熟采收、科学利用。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实现成熟产品交易,逆向倒逼提高块菌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5.3 对策研究

在仿生态栽培技术上将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建立仿生态栽培园,建设远景目标,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综合规划,研究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栽培园的长期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强,陈芳草,林静,等.块菌组织分离培养技术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6:55-57

[2]刘长姣,于徊萍,李玉.块菌有效成分和活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017-2019

[3]李博,孙丽华.中国块菌研究现状[J].阴山学刊,2015,9(4):49-50.

[4]清源,何晓兰,梅成益,等.名贵地下真菌——块菌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 (11):19-22.

[5]陈惠群,刘洪玉.中国块菌主要生理特性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1998,5 (4):26-30.

[6]周林,郭尚,赵照林,等.林地与块菌的共生环境分析与块菌资源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16,140 (1):63-66.[7]楚雄州林业局.楚雄州林业产值统计年报(2009-2013年)[R].楚雄:楚雄州林业局,2009~2013.

[8]杨梅.美国山核桃块菌菌根苗培育技术[C]//川滇两省六州市林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材料.楚雄:楚雄林业科学研究所,2017.

[9]Liu B.New species and new records of Hypogenous fungi from China(I)[J].Acta Mycologica Sinica,1985,4(2):84-89.

[10]徐阿生.西藏块菌属的分类研究[J].菌物学报,1999,18(4):361-365.

[11]任德军,宋曼殳,姚一健.中国块菌属研究概况[J].菌物研究,2005,4(3):37- 46.

[12]罗艳,杨树华,徐树升.云南省楚雄州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 (6):574-577.

[13] 楚雄州政府.州情简介 [EB/OL].(2012-11-07)[2017-08-22].http://www.cxz.gov.cn/info/1223/13393.htm.

[14]楚雄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松茸等重要经济野生食用菌的科学管护与持续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15]白宏芬,杨彝华.论菌文化在楚雄州野生食用菌产业中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7,36 (2):1-4.

[16]楚雄州林业局.楚雄州野生菌产业发展科技措施持续发力[EB/OL].(2017-05-04)[2018-03-10].http://cxz.ynly.gov.cn/17821/17823/107196.html.

[17]杨彝华,邓旺秋,施庭有,等.云南楚雄州大型真菌图鉴(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18]罗文才.永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探研[J].现代园艺,2015,14 (1):22-24

[19]和平,黄秋霞,晏成彥.姚安县光禄村生态农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业,2015,9 (15):116-118.

[20]猛虎乡政府.乡镇概况[EB/OL].(2009-04-27)[2018-03-10].http://www.ynszxc.gov.cn/S1/S549/S617/S624/C19707/DV/20090427/1043968.shtml.

[21]李向梅,刘琼波,白宏芬,等.块菌与板栗培育菌根苗技术探讨[J].中国食用菌,2017,36 (4):32-34.

猜你喜欢
楚雄州菌根资源
菌根真菌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
干巴菌菌塘周围云南松幼苗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外部形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出非宿主植物参与菌根网络新观点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2020年楚雄州青年作家创作会暨培训班”掠影
外生菌根菌在杨树生产中的研究现状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