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

2018-01-17 17:02栾德春刘鈡梅金旭伟石铁跃刘向军王瑞珊李卓芳李绥晶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年12期
关键词:奶类收入水平摄入量

李 欣,栾德春,刘鈡梅,金旭伟,石铁跃,刘向军,王瑞珊,李卓芳,李绥晶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 110005)

奶及其制品是膳食中蛋白质、钙、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B2的重要提供来源之一,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奶类食物对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由于收入、饮食习惯以及地理区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奶类食物的消费水平很不均衡[2]。笔者利用2002年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监测的资料,研究了辽宁省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该数据资料来自“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1.2 抽样方法

2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3-5]。其中“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将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分为4类,即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第一阶段从4类地区抽取150个县级单位作为监测点,包括34个大城市、41个中小城市,45个普通农村和30个贫困县;第二阶段采用与人口成比例的方法,每个监测点随机起点,等距抽取6个村(居)委会;第三阶段在每个抽中的村(居)委会随机抽取75户,每个被抽中家庭中所有常住家庭成员均作为调查对象。其中30户为膳调户,调查户中所有2岁及以上的家庭成员均进行膳食调查。辽宁省被抽5个监测点,其中沈阳市沈河区、大连市中山区为大城市调查点,阜新市太平区为中小城市调查点,抚顺县、宽甸县为农村调查点,共计调查2 284户家庭,调查对象6 434人。

1.3 研究对象

选取2002和2012年调查资料中6岁及以上膳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02年为3 311人,2010 —2012年2 010人。

1.4 调查方法

奶类消费数据通过连续3d 24h入户膳食回顾调查获得,该方法是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连续3d晚上入户询问该调查户中2岁及以上家庭成员过去24h内3餐进食情况,记录在家和在外吃的所有食物,包括主食、副食、零食及饮料等,同时记录营养补充剂的消费情况。调查时间包括2个工作日和1个休息日。

1.5 分析方法

采用Cspro2.5 setup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录入,应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饮奶者为平均每日饮奶等于0g者,饮奶者为每日饮奶量大于0g者;经济收入采用历年问卷中家庭人均收入,划分为低、中和高3个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基本情况

总人数为2 013,男性949人(47.1%)、女性1 064人(52.9%);城市1 143人(56.8%)、农村870(43.2%);其中6~17岁171人(8.5%)、18~44岁553人(27.5%)、45~59岁729人(36.2%)、60岁及以上560人(27.8%)。剔除饮奶量和钙摄入量为缺失值3人,实际分析的样本数为2 010人。

2.2 饮奶率

2012年饮奶率为22.5%,女性高于男性(χ2=4.51,P<0.05),城市高于农村(χ2=266.8,P<0.001),不同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χ2=60.15,P<0.001),其中6~17岁和60岁及以上年龄组较高,分别为35.1%和30.8%。18~44岁组最低,为15.4%。不同收入水平有显著性差异(χ2=49.3,P<0.001),随着收入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饮奶率由低到高依次为18.0%、30.9%和38.0%。同2002年相比,除了高收入组饮奶率略有下降外,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低、中收入水平居民饮奶率均有上升,总体饮奶率由2002年18.5 %上升到2012年 22.5%,增长了21.6%。其中,农村和低收入组增长幅度较大,饮奶率分别增加了1.7倍和1.1倍;女性居民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分别增长了39.4%、4.6%;6~17岁、60岁及以上年龄组和中等收入水平组增长幅度均在30%以上,而18~44岁和45~59岁组增长幅度较低,不到10%(表1)。

表1 辽宁省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收入水平居民饮奶率(%)和饮奶量

注:括号内数字为饮奶者每日饮奶量中位数(g/d)

2.3 奶类摄入量

奶类平均摄入量为34.1g/d,女性高于男性,有显著性差异(χ2=4.17,P<0.05);城市是农村的9.6倍,有显著的差异(χ2=269.7,P<0.001);不同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χ2=59.37,P<0.001),其中6~17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9.2、49.5g/d;18~44岁最低,为21.1g/d;不同收入水平间有显著性差异(χ2=51.2,P<0.001),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高,高收入水平的饮奶量是低收入水平的2倍(53.4g/d VS 26.2g/d)。同2002年相比,奶类平均摄入量基本持平,其中女性饮奶量增加了3.8g/d,男性减少了8.0g/d;城市饮奶量减少了4.1g/d,农村增加了近1倍(5.8g/d VS 2.9g/d);低、中收入水平组分别增长了9.1、3.5g/d。饮奶者饮奶量平均为151.9g/d,为非饮奶者饮奶量的4.5倍(151.9g/d VS 34.1g/d),其中农村饮奶者饮奶摄入量最低,为114.6g/d,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为160.9g/d。不论饮奶者和非饮奶者,农村饮奶量均处于最低水平。饮奶者饮奶量中除了城乡有显著性差别(χ2=8.9,P<0.001)外,不同性别、年龄和经济水平间饮奶量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4 居民膳食钙的摄入量

居民膳食钙平均摄入量为357.3mg/d,农村和6~17岁组钙摄入量较低,分别为311.4、301.3mg/d。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经济水平饮奶者钙的摄入量在408.8~575.4mg/d,非饮奶者钙的摄入量在243.2~338.2mg/d。饮奶者钙的摄入量为非饮奶者的1.6倍(506.8mg/d VS 313.9mg/d)。其中,高收入水平组两者差异最高,饮奶者钙摄入量是非饮奶者2倍(575.48mg/d VS 290.6mg/d);低收入水平组差异最低,饮奶者钙摄入量是非饮奶者的1.5倍(476.7mg/d VS 322.4mg/d)。同2002年相比,钙的摄入量下降了49.5mg/d(357.3mg/d VS 406.8mg/d),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收入水平中饮奶者钙的摄入量是非饮奶者的1.5~2.0倍,高于2002年的1.3~1.6倍水平(表2)。

表2 辽宁省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收入水平每日钙摄入量

注:括号内数字为每日钙摄入量中位数(mg/d)

2.5 膳食钙摄入量的分布情况

有94.7%人群钙摄入量小于EAR,农村和6~17岁组钙摄入量小于EAR人群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6.4%、97.7%(附图)。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小于EAR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9.2%、96.3%,非饮奶者钙摄入量小于EAR人群,比例的风险是饮奶者1.1倍(χ2=36.22,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居民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仅为2.2%,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分别为4.4%、1.6%,饮奶者是非饮奶者的2.8倍(χ2=12.75,P<0.001)。同2002年比,钙摄入量小于EAR人群的比例增加了2.2个百分点(94.7% VS 92.7%),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所占比例减少了1.9个百分点(2.2% VS 2.7%)(表3)。

3 讨论

2002—2012年间,随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居民消费各种奶类及其制品逐渐增多,奶类及其制品摄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表明,2012年辽宁省居民饮奶率为22.5%,比2002年(18.5 %)增长了21.6%;平均饮奶量为34.1g/d(折合标准人日摄入量为40.9g/d),比“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中奶类及其制品平均水平(24.9g/d)高16.0g/d。其中,农村和低收入水平组增加幅度较大,饮奶率分别增加了1.7倍和1.1倍,平均饮奶量分别增加了1倍和53.2%。10年间辽宁省地区饮奶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平均饮奶量同2002年相比变化不大,同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300g)相差甚远,仅达其推荐量的1/10。饮奶者奶类摄入量为151.9g/d(折算标准人日摄入量为181.8g/d),仅达到推荐量的1/2。目前辽宁省地区的饮奶状况不容乐观,应值得关注。

表3 辽宁省不同年份每日钙摄入量的分布情况(%)

同时,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城市居民饮奶率是农村的7倍,饮奶量为农村的9.6倍,农村平均每日饮奶量不足6g/d(折合标准人日摄入量6.3g),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农村饮奶量(12.3g/d)相比,仅为全国平均农村水平的1/2,饮奶者饮奶量仅为114.6g/d。可见,农村饮奶率、饮奶量均处于最低水平,应给予足够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居民奶类摄入量呈“U”型趋势,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4-6,9-11]。其中6~17岁、60岁以上年龄组饮奶率在30%~36%,每日平均饮奶量接近50g/d;18~44岁和45~59岁年龄组饮奶率在15%~19%,每日平均饮奶量为21~29g/d。饮奶量、饮奶率与经济水平有显著相关性,随着经济水平的升高,饮奶率和饮奶量明显提高。

奶类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历次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钙缺乏仍然是中国人营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居民奶类的摄入直接影响钙的摄入水平,每日奶类摄入量低于推荐量是钙摄入不足以及不良营养状态的主要预测指标[1]。本研究结果显示,居民膳食钙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57.3mg/d(折合标准人日摄入量401.9mg/d),仅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钙的摄入目标(800mg/d)的1/2。其中,饮奶者钙摄入量是非饮奶者的1.6倍。饮奶者达到或超过RNI水平的人群比例是非饮奶者的2.8倍,非饮奶者钙摄入量摄入不足人群的风险是饮奶者的1倍,应鼓励居民消费奶类食物,从而提高膳食钙的摄入量。

与2002年相比,钙的摄入量下降了49.5mg /d,有94.7%的人群膳食钙摄入量低于EAR,达到或超过RNI水平人群仅占2.2%,显示辽宁省绝大多数人群都存在着膳食钙摄入不足的风险。其中,农村和6~17岁组钙摄入不足风险的人群比例最高,分别达到96.4%、97.7%,主要由于农村在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方面同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处于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6~17岁儿童少年往往比成人需要更多的钙,以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采取相应措施缩短城乡差别,鼓励6~17岁儿童增加奶类摄入,大大提高钙的摄入量有利于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保证儿童少年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

综上所述,10年间辽宁省居民饮奶率虽然上升,但饮奶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未能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目标量的需求,同时影响了膳食钙的供给,农村和6~17岁儿童钙摄入不足的比例依然很高,因此,应高度关注辽宁省省居民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状况,大力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鼓励居民每天应摄入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有利于提高乳品摄入量。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农村居民奶类摄入。◇

[1]许世卫.中国奶业消费特征与消费量预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4-7.

[2]聂迎利.收入对中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332-337.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翟凤英,杨晓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常继乐,王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综合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7]赵丽云,马冠生,朴建华,等.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总体方案[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3):204-207.

[8]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等.3-6岁儿童的奶类消费量与生长发育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169-171.

[10]刘爱东,张兵,杜文雯,等.1991—2006年中国九省区18~44岁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4):304-309.

[11]杜文雯,张兵,王慧君,等.1991—2006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饮奶状况及其对膳食营养素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4):313-317.

[12]何宇纳,翟凤英,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钙的摄入状况[J].卫生研究,2007,36(5):600-602.

猜你喜欢
奶类收入水平摄入量
老年人不同生命阶段奶类摄入状况与成功老龄化关系研究
第一章吃的基础课⑧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法学院哪家最强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