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八十二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2018-01-17 02:20
华声文萃 2018年4期
关键词:鼻孔学派起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3月22日,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女士。

“我的古脊椎动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张弥曼在颁奖典礼上表示,自己最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响应国家号召,但做起研究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结婚后恋爱”。

张弥曼生于1936年,父亲是上海一家醫学院的教师。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父亲带着全家先疏散到南京,又搬迁到重庆,之后又辗转江西各地。其间,有件趣事几乎成了张弥曼日后学地质学的先兆。有一次,她在流亡路上偶得《谈天说地》这本书,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大学上《普通地质学》时,老师居然讲到了这书中的一些内容。

1953年,17岁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当时在苏联访问的鱼类学家伍献文建议张弥曼研究鱼类。她听了伍先生的建议,从此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张弥曼经常到莫斯科河岸边的全新世沉积中采集鱼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横跨莫斯科河的渔网,清晨把撞在网上的各种鱼类采集下来进行研究。1960年,张弥曼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每年约有三个月,她都在荒野采集化石。

1980年张弥曼访学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到瑞典学派代表人物雅尔维克用25年时间还原的肉鳍鱼化石。震撼之余,她决心用最短时间追赶上去。那时没有CT技术,想从内到外“看清”微小的鱼化石,需要一种复杂的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方法。张弥曼还原的是云南曲靖的杨氏鱼,其颅骨化石只有2.8厘米长,需要先磨掉极微小的一块,在显微镜下画出切面图,直到整块化石完全磨完为止。她画了540多张图,把它们贴在平整的石头上,用熔化的石蜡和蜂蜡,制作出薄薄的拓片,再将剖面图雕刻出束……最后,所有剖面拼出一个20倍等比例放大的标本。

渐渐地,博物馆里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女人“不睡觉”。于是,有人给她搬来躺椅;有人在她桌上放一束鲜花表达敬意。就这样,她仅用两年完成了这项研究。

按照瑞典学派的观点,杨氏鱼应有一对内鼻孔,头颅分成前后两半,由一个颅中关节连接。张弥曼在做这个鱼标本时,既没找到内鼻孔,也没找到颅中关节。内鼻孔是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由于她的工作无可挑剔,人们开始对内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动物的起源有了各种新的认识。后来,她用更多证据动摇了瑞典学派的权威,在国际古生物界激起轩然大波。但张弥曼说:“真理不辩不明,从不后悔这么做。”直到1995年,世界古生物学界才普遍认同她的观点,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也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了中国云南曲靖。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3.26)

猜你喜欢
鼻孔学派起源
人的两个鼻孔实行“轮班制”
Know Yourself你的秘密
动物鼻孔照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不通气的鼻孔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万物起源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