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远足径体系规划研究

2018-01-17 12:08周旭平鲁开宏范冰张晔
广东园林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深圳

周旭平+鲁开宏+范冰+张晔

摘要:深圳绿道的全面建成,对市民生活起到了方便出行、增加交通选择、快速抵达休闲目的地等作用。但仍缺乏与城市居民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休闲健身诉求的全面对接。为此,提出了在深圳建设“远足径”的设想,让休闲健身融入到大自然。在实地研究基础上,确定深圳远足径规划线路为一线两径七局域网,并就远足径与生态控制线的关系、被动保护不如主动恢复、借助远足径创建生态系统公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远足径; 休闲健身 ;市政设施; 生态保护;深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5-0088-05

收稿日期:2017-06-30

修回日期:2017-10-24

Abstract: The completion of Shenzhen Greenway has played a good role in peoples lives,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citizens to travel, and it also increases public transport options and enables citizens to quickly arrive at leisure destinations and so on. However, greenway still can not meet the diverse and personalized leisure and fitness needs of citizens. Therefore, we proposea vision of establishing “hiking trails”, which aim to make recreations into nature in Shenzhe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field research, we propose a hiking trails system layout which is “one main line, two vice lines and seven region networks”. We disscuss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king trails and ecological control lines,active restoration is not as good as passive protection, establishment of ecosystem park by hiking trails.

Key words: Hiking trail; Leisure and fitness;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henzhen

近10年來,深圳市民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从崇尚工作、追求快节奏的一元生活文化逐渐转向了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相结合的二元生活文化[1],市民对休闲健身的诉求快速增长。据笔者连续五年的调研,周末市民出行和消费都以每年10%以上的速率增长,休闲方式也越来越个性化和专业化[2]。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市民休闲健身生活需要,到2015年底,深圳已建成相当完备的绿道系统,方便了市民出行、增加交通选择、并且能快速抵达休闲目的地,受到了广泛好评[3]。但是,在近年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不能完全满足市民休闲健身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笔者针对此问题开展了深圳远足径的项目研究,将初步结果总结整理如文,供业界参考和探讨。

1绿道存在的问题

深圳绿道建成完善投入使用的几年里,深圳市城管局及项目组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林间小径较绿道使用率更高

在绿道与林间小径并存的郊野公园,超过60%徒步者选择走林间小径,市民感觉林间小径更加舒适,可以随意停留,观察动物、植物及各种自然现象。

1.2绿道硬件不足

深圳绿道一般宽4~6 m,这样的尺度进入林地、草地、湿地、沿线等都显得过大,对自然环境有明显的破坏;路面过于平坦硬化,不适合延伸接入自然保育地;绿道缺乏绿化遮荫问题突出。这些因素都难以实现市民舒适惬意步行及全身心享受大自然。

1.3无法满足亲子及科普活动需要

近年来市民对家乐活动及青少年自然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绿道不能够提供直接在大自然中开辟家乐活动及科普教育的设施。

2远足径相关概念的引入

2.1“远足径”的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远足指与旅行、休闲、康体、研学有关的较远距离徒步,隐含进入自然、荒野或乡村的意思。被人们经常用于远足活动的小路,就是“远足径”。这样的泛化概念自古就有。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欧美开始有人提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远足活动需要而主动建设远足径[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香港开始建设远足径。但欧美及香港都是根据本地自然地理、需求差异、规划设想和建设条件等,给出一个本地域可操作的概念[5~6],不能照搬。

2.2深圳“远足径”的概念及内涵

借鉴香港远足径的经验,结合深圳城情,本文将“远足径”概念定义为:为丰富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生活,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准而特别设立和建设,与景观、郊野类公园及自然保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专门的步行路径。具备如下内涵:

1)是一套步行径,与景观、郊野类公园及自然保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公共基础设施;

2)不是任意的森林或郊野小路,是政府特别设立和建设的专门的步行路径;endprint

3)远足径可以丰富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生活,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准。

3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采用现场定点观察、监测监控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并与香港的远足径进行比较,总结整理出深圳市远足径的系统构成、选线规划和生态保护措施。

3.1系统构成

由乡间或自然小道组成的体系,为市民提供许多休闲活动的完整的多因子系统。包括9个构成要件:

1)乡间或自然步行小径:是远足径系统的主体,为了功能或连接的需要,可以加入少量城市或商业区通道。

2)分类路径:依据市民休闲活动的普遍需要,远足径分为家乐径、观光游玩径、长途远足径、自然教育径、晨练径、休闲商业专门径等六类。

3)分级线路:完整的远足径系统是由不同级别的线路组合而成的基础设施。既可让市民广泛参与,又满足专业郊野运动人士需要,为适应这种巨大的差异性需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参照香港的做法,把远足径按照不同星级分为4个级别(表1)。

4)局域远足径系统:为了避免远足径过于单调、冗长、乏味,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局部的次级系统,称之为远足径局域网。局域网借助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设立,既提供远足径的游行乐趣,又增加市民对于上述公园的参与,还借助公园已有的频道网络大大降低远足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5)观景点:亦可称为远眺点,用于远眺观景[7],既是一项活动内容,又是一项享乐内容,还是一项情感内容。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因地制宜建造的人工景观、建筑设施以及商业活动的观景点。

6)专线:是远足径上通向特别位置的专门线路,比如通向就近的人文历史遗迹、自然地质或生物遗迹、特殊观景位置等的线路。专线通达的位置一般会是盲端。

7)活动场地:远足径系统里的一些活动场地,像健身、亲子娱乐、自然教育等。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不破坏远足径的整体形象和氛围,这类场地不宜太多,应控制设立在远足径的交通接驳枢纽、人流较大的局域网等处。

8)支持点:满足特殊情况发生的特殊需要,比如公共治安、医疗和急救、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和救助、森林防火、垃圾集运处理等等。这些单纯依靠远足径管理机构本身解决不了,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及民众的支持。各项支持点的提供,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区划归属性和“就近性”,支持点不止是一个,远足径涉及的区域应就近设置多个支持点。

9)交通接驳枢纽:有地域针对性开辟的一系列出入口,具有区域性属性和就近性原则。为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或私人交通工具抵达远足径的大多数市民服务的远足径“交通接驳”点,有停靠、停车、换乘、导游服务、卫生等一系列配套,所以,不是单纯的交通停靠点,而是一个综合的“枢纽”[8]。

3.2选线规划

3.2.1两种布线方式

经比较分析,项目提出两种线路布置方式,即纯自然的方式(除了开口,不主动寻求联结城市)和自然与城市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寻求联结城市)。

在高度城市化的深圳,以“主动寻求联结城市的规划布线方式”为好,这样可以处理好深圳郊野与城市高度穿插的关系,并方便更多的市民利用远足径,参与远足活动。同时也有利于选线时避开深圳最原生态的地域、地段[9],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大力度的保护。

3.2.2选线原则及布局方案

选线原则:深圳市整体地域东西狹长,从东向西出现的主要景观生态类型依次是海岸、山(丘陵)地、山间小平原、江河沿岸湿地等。为了把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态及地质地貌类型纳入到整体远足径系统,使市民得到多种体验,融入多种景观,在游玩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一次完整的自然教育,基于此提出如下选线原则:1)贯通性:尽量贯通全市东西;2)覆盖性:尽量覆盖更多郊野地区;3)即成性:尽量选择已有的郊野路径;4)自然性:城市密度太高的地方不选;5)促进性:少量的“退城还野”。

布局方案:依据上述原则,综合现状条件,项目组提出深圳远足径市级总体规划选线方案为:一线两径七局域网(图1)。

一线:远足径总线。西起海上田园,经羊台山、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梧桐山、梅沙尖、马峦山、排牙山、七娘山直至大雁顶。

二径:东部滨海径。西起大梅沙,经小梅沙、金沙湾、南澳码头、鹅公湾、西冲、东冲向北直至鹿嘴;西部湿地径。由罗田水库起,沿茅洲河沿岸至海上田园经前海、后海直至深圳湾。

七局域网:七娘山-大雁顶局域网;排牙山局域网;马峦山-梅沙尖局域网;梧桐山局域网;银湖山-梅林山-塘朗山局域网;羊台山局域网;海上田园-茅洲河-罗田水库局域网。

在线路和局域网布局的基础上,将上述深圳市远足径系统构成的各要素进行了分配(图2)。

3.3深圳远足径的明显特色

3.3.1与绿道尽量接驳及功能配套

远足径不是绿道或微型绿道,而是为市民提供更加精细、更加专业和日常化服务的独立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强调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属性。

3.3.2公共资源服务均等与特色相平衡

通过分级,既有广大市民都能参与的路径,又有特别为郊野及登山爱好者设立的专门、专业性路径,服务面更加广阔。

3.3.3建设强调生态系统低扰动(冲击)工法

对生态环境低干扰的做法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城市路径施工方式[10]。除特殊位点或路段会有人工加固或硬化外,全路段主体不采用硬化路面,而是传承路径原自然路面属性(图3)。

4问题与思考

4.1远足径与生态控制线的关系

远足径会进入生态控制线范围,游客可能会发生践踏、攀折、喧嚣、杀害野生动物、采摘植物花果种苗、乱扔垃圾(特别是树脂类)、随机携带物种等不文明或违法行为,导致阻碍动物迁移迁徙、外来物种入侵和扩散,造成负面影响[11]。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endprint

行为控制类措施:印制规范人们进入远足径的行为守则,禁止远足径上发生任何放生行为,重点路段或活动场所加密视频监控并追究恶劣行为。

园林设计类措施:重点路段或活动场地设竹篱笆,隔离人与植被,加大密度增设20%垃圾箱,生物通道处设立明显的生物保护告示牌。

生物控制类措施:科学、严格控制远足径植物设计,严禁应用外来入侵和具有生态隐患的植物种类(图4)。

4.2变被动保护为主动恢复

遠足径进入生态控制线,总会带来一定的扰动甚至破坏,任何严密的保护都不可能完全杜绝这种负面影响。可以借助远足径建设机会,有目的地开展有关深圳“野生动植物种群再建”的研究项目[12],以南澳“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区”为重点,运用“生态价值转移代偿机制”,在制定实施保护措施的同时进行全面系统的持续研究,用生态恢复的大成果抵偿远足径带来的小损害,弥补目前深圳生态系统的缺失退化,主动恢复和优化生态系统。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远足径的游玩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也更有利于推动自然科普教育活动。

4.3借助远足径创建野生生态系统公园

南澳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区选址在南澳街道的中西部,面积约90 km2,内中有七娘山、大雁顶两座大山。主要再建猕猴Macaca mulatta种群和白鹭Egretta garzetta种群,并以大雁顶杜鹃公园的形式,重点再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spp.植物区系。以此奠定深圳生物技术创新源的生物多样性基础,进而奠定深圳生命产业(制药、医疗、康养等)的基础,积极有效推进深圳的高新技术发展。

4.4使用强度管理

远足径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扰动,与进入的游人数量呈密切的正相关。因此,对于入径游人数量要有管理措施。研究建议采用人流压力测算法、卡口容量法、生态容量法三种方法进行综合平衡实时监控[13],在人流超限时采用如下措施:网上发布信息、道口广告版发布信息、智能自动道闸、道口人工阻拦,将人流降到合理范围。另外,采用预约制人流预控制方式,控制高级别、有专业挑战性、风景好等特别吸引游人区域以及生态敏感路段的游客密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强度管理,将游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注:本文图1~2为张晔绘制,图3为鲁开宏拍摄,图4来源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网站www.szpl.gov. cnxxgkzzjgsydw。

参考文献:

[1]鲁开宏.休闲城市研究(第二版)[M].深圳:深圳报业出版社,2013:3.[2]深圳人周末生活调研[R].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3:12-50.

[3]深圳市绿道网综合评估与优化提升研究[R].深圳市绿化管理处,2016:6-33.

[4]陈鑫峰,班勇.国家森林步道[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11-22.

[5]欧阳伟然,吕志鹏.澳门步行径[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25-30.

[6]黄梓莘.香港導賞徑——新修版[M].香港:香港万里机构,2014:61-70.

[7]鲁开宏.大区域景观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20-50.

[8]鲁开宏.离埠商圈与城市营地[M].深圳:深圳报业出版社,2017:9-31.

[9]Alan hess & Andrew dapish.Palm Springs Weekend[M]. 2001:30-32.

[10]欧风烈.步道生態工法[M].台北:明文书局,2007:155-167.

[11]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R].深圳市规划国土局,2013.

[12] 李文华.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恢复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0.

[13] 吴必虎,黄潇婷.旅游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0-206.

作者简介:

周旭平/1972年生/男/浙江诸暨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园林绿化管理

*通信作者:

鲁开宏/E-mail: 2053883816@qq.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深圳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回到深圳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