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2018-01-17 21:54施雨琳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家家户户花灯小贩

施雨琳

好像是四五岁吧,那年的元宵佳节是在乡下过的。乡下不同于城里,家家户户大门敞开,任檐下的大灯笼像个涨红脸的胖小子左摇右摆;任廊里晒着的一串串腊肉在北风中起一层层白色的盐霜。春节已过,但节日的氛围仍在延续。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忙着做元宵,小孩子则不知疲倦地东奔西跑,一个不留神,就跑得没了踪影。

元宵节的白天,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难熬的,他们都盼着夜晚能快点来临,以至于整个白天都坐立不安。乡下的炊烟起得早,往往在傍晚四五点钟就在村子的上空袅袅升起。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人们开始吃晚饭了,孩子们终究耐不住性子了,胡乱地往嘴里扒几口饭,鼓着腮帮子,喊着“我吃饱了”,便撒腿往外跑去。大人们也不阻拦,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像欢快的小喜鹊一样奔向了花灯街。

花灯街上小贩以及商铺都已经安置好,偶有几个小贩在搬着东西,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对穿梭着的孩子们大喊:“小心点,跑慢点!”孩子们似乎没有听到,依旧嘻嘻哈哈、推推搡搡地涌向街的那头。

街市上人渐渐多了,天快黑了,花灯会马上要开始了。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欢呼,循声望去,花灯倏地亮了,从东边亮向西边,一瞬间,整条街的花灯全亮了,一盏盏亮得通明,一片片耀得辉煌。人们把本就不宽敞的街堵得水泄不通。两旁的小商小贩操着略带方言的普通话大声吆喝着。

没有一个人是沉默不语的:孩子们在花灯街上穿梭,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青年男女们牵着手依偎在一起窃窃私语;中年妇女忙着和小贩们讨价还价;就連拄着檀木拐杖的老人也咧开了几乎掉光了牙的嘴,兴致勃勃地向一旁的孩子讲着“元宵仙子”的传说。

小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玩意儿,孩子们吵着嚷着想要。有捏糖人的师傅,捏了个猪八戒,引得旁人看着八戒滑稽的样子哈哈大笑。另一边有一个画糖画的师傅,只见他从锅中舀了小半勺黏稠的金黄的饴糖,娴熟地在钢板上勾勒轮廓,又轻洒重淋地描出了一匹马,随后用糖拉丝,拉出马尾的飘逸,一匹奔腾的骏马呼之欲出。

卖花灯的店铺中挤满了人,孩子抱着兔子灯欢呼着跑出店;丈夫挑了一盏灯送给妻子,妻子嫌贵拒绝了;小伙子捧着一盏桃花灯送给在门外等候的姑娘,姑娘接过灯,笑红了脸。商家忙得团团转,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今年华市灯罗列”,灯光映照在每一处,每个人的脸都被映得红彤彤的,尘世间的一切晦暗在此刻不复存在,只剩下被花灯温暖的眼神,只剩下被明月涤净的内心。温暖与美好在花灯间川流不息,喜悦与笑颜缓缓淌出,构成完美无缺的圆,渐渐升华,成了天边被人情温热的一轮皎皎明月。

盈月之下,人群中再一次爆发出如雷的轰动——几支舞龙队踏着鼓点轻盈而来。每条龙灯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红色绸珠引着龙舞,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涛翻涌,雄伟又不乏灵动。人们拍手叫好。连宋代的吴自牧也叹道:“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烟花之绽,在夜犹昼;花灯之明,十里熠熠。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香麝。”

元宵之月亦不孤,自有花灯相伴映。十里长街未眠夜,似锦如绣笑里盈。

长街、花灯、人群、盈月,互相交织,织就一段锦绣纹饰,融进一段不可磨灭的清晰记忆。也只有这样的元宵节,才能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诗句来形容。

此后的元宵节,再也没有这般的美好与深刻了,每每回忆,每每叹息。我害怕,害怕那慢慢消散的节日氛围。我伸手,伸手却遥不可及。

心中涌起莫名的悲伤,好像一根纽带,在逐渐断开。而我,无能为力!

【朱老师评】

这是一篇写节日的散文佳作。小作者并未面面俱到地叙写元宵佳节的各种传统,而是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其中最富有特色的“花灯”上,叙写了一个流光溢彩的节日的夜晚,使得写作有侧重点,中心明确。小摊上,花店里,舞龙灯,这样的夜晚太绚烂,太激动,让人生出留恋,令人想到辛弃疾的词“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除了细腻地展现节日街市上热闹非凡的场景之外,小作者还注重写出人们在节日的心情,孩子、青年、老人、摊贩、店主……无一不是节日中的主人,无一不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小作者用其古色古香且极富感染力的文字,一度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而后在文章末尾,抒发对这份美好即将逝去的感伤与无奈之情,令人唏嘘。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家户户花灯小贩
北平的零食小贩
找不同
还有多远
风往哪吹
蝴蝶(7)
赏花灯
不熟不要钱
花灯艺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
只要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