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名词名转动语义对比研究

2018-01-17 02:08周绵绵余笑罗思明
现代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语义

周绵绵 余笑 罗思明

摘要:在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动物名词都可以转化为动词使用。本文借助动物名词这个语义场,通过对动物名词在英汉两种语言名转动现象的对比研究,发现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表现出较汉语同类更大的广泛性,而且从汉语的动物名词名转动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汉语。

关键词:动物名词 名转动 语义 对比研究

一、引言

动物名词是指语言中表示各类动物名称的名词(李青,2000)。随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动物名词,关于动物名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英汉语言中动物名词文化内涵的有:唐玲(2002)、刘桂华(2003)、刘宏义(2004)、宋银苗(2008)和周云忠(2011);研究英汉动物名词比喻意义的有:刘正光(2000)、李瑛(2003)、房晶(2011)和张明杰(2011)。

名转动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长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英语的名转动研究以Quirk(1972)和Clark&Clark;(1979)为代表,从词汇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角度论述了名词动用的语义问题,并提出多种分类方法。Quirk(1972)按照被转用名词同转用作动词后二者的语义联系,将名转动表达分为七大类。Clark&Clark;(1979)搜集了1300多个例子,把英语名转动动词的语义角色分为九种,并提出了名转动表达方式的解读通则。

汉语的名转动研究以高芳、徐盛桓(2000a,2000b)和徐盛桓(2001a,2001b)为代表。他们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名词动用的语用机制和语义基础。但就英汉语言中的名转动异同的比较研究却为数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司显柱(1996)和周领顺(2000)。他们虽然在宏观上讨论了英汉名动转类词的研究现状和转化过程,但并没有结合动物名词的名转动现象进行语义的对比研究。

本文借助动物名词这个语义场,以《英汉大词典》(2007)和《辞海》(2009)为语料来源,发现在英语中可以转化为动词的动物名词有77个,在汉语中可以转化为动词的动物名词有22个。本文试从语义角度进行三方面研究:英汉动物名词名转动的分类;英汉动物名词名转动的异同;英汉动物名词名转动的原因。

二、分类

英汉语言中动物名词名转动的形式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可转化为动词使用的动物名词

英汉语中,有一些动物名词,它们既可以在英语中转化为动词,又可以在汉语中转化为动词。例如:

fish(鱼)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取鱼在水里觅食而畅游的特征,作动词可以表示:①捕鱼,钓鱼:Lets go fishing.②似用钓钩般探找,钓取:He is fishing with a stick for his watch.③摸找,搜寻:She fished in her pocket for a piece of paper.④(用捞、挖等方法)在水下寻找:He Was fishing for pearls.⑤捕鱼似地在……中搜寻:fish a river for sth.⑥掏出,捞取:He fi shed a coin out of hi s pocket.

《说文·鱼部》:“鱼,水虫也。”“魚”本来是名词,至于动词,在最初的时候也可以写作“鱼”。甲骨文里有“王其鱼”,“鱼”是动词。《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鱼者”,捕鱼的人),亦只作“鱼”。后来人们在字形上就把名词的“鱼”和动词的“渔”分开。由于捕鱼是渔猎社会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所以拿“鱼”来表示“捕鱼”也就不难理解了。《谷梁传·隐公五年》:“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网唂,以佃以渔。”陆德明释文:“渔,本亦作鱼。”

具有同样用法的词还有:牛(buffalo,bull,cow)、猫(cat)、狗(dog)、禽(fowl)、骖,驷(horse,jade,nag)、羊(kid,lamb)、虱(10use)、猴(monkey)、鼠(mouse,rat)、虎(tiger)、蠹(worm)。

(二)只可在英语中转化为动词使用的动物名词

有一些动物名词只能在英语中转化为动词,却不能在汉语中实现转化。按照它们各自转化为动词的性质,可细分为以下四类。

1.名转动表示(人类)捕(猎)原名词所指的动物

英语里有一些经常受捕猎的动物名词,可直接转化为动词,表示捕猎该名词所指的动物。例如:bird(鸟)表示捕鸟;crab(螃蟹)表示“捕蟹”;frog(蛙)表示“捕蛙”;lark(云雀)表示“捕猎云雀”;oyster(牡蛎)表示“采牡蛎”。

2.根据其行为特征直接转类成动词

英语里有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可以根据其行为特征直接转类变成动词。例如:leech(水蛭)俗称蚂蟥,是一种尾部有吸盘的环节动物,生活在沼泽或水田中,吸食人、畜的血液。作动词时沿袭这一特性,用隐喻,表示“依附并榨取(他人)脂膏”:The landlord leeched land and blood from those peasants.

具有同样用法的词还有:ape(猿)、badger(獾)、bat(蝙蝠)、chicken(鸡)、crane(鹤)、ferret(雪貂)、fox(狐狸)、hare(野兔)、hound(猎犬)、parrot(鹦鹉)、sardine(沙丁鱼)、skunk(臭鼬)、snake(蛇)、squirrel(松鼠)、swallow(燕子)。

3.通过活用词义再活用词性转为动词

英语里还有一些词,可以通过词义的活用,再活用词性转为动词。例如:weasel(鼬)俗称黄鼠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狡猾的肉食动物。活用词义表示“刁钻的人,狡猾的人”;活用词性作动词时用隐喻,与这种动物的本性有关,表示“狡辩,推诿”:They used an excuse to weasel out of the job.

具有同样用法的词还有:ass(驴)、clam(哈蜊)、cock(公鸡)、crocodile(鳄鱼)、drone(雄蜂)、goose(雌鹅)、gull(海鸥)、hen(母鸡)、mongrel(杂种狗)、ostrich(鸵鸟)、peacock(孔雀)、pigeon(鸽子)、wolf(狼)、yip(狗)。

4.名转动表示“像……一样行动”

英语中的很多动物名词可以转化为动词,表示“像……一样行动”。

(1)以原名词所指动物的最显著行为特征作为表意基础,表示“像……一样行动”。例如:beaver(海狸)是北半球一种大型水陆两栖啮齿类动物,整天忙碌于用前齿咬断树枝来筑坝。作动词表示“(像海狸筑坝一样)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干活”,沿袭了海狸“忙碌、勤奋”的特点,隐喻凸显,十分形象。具有同样用法的词还有:Swan(天鹅)。

(2)以原名词所指动物本身产生某种行为并以原名词所指动物的最显著行为特征作为表义基础,表示“像……一样行动”。例如:pig(豬)在英语里有“贪心、脏乱和吵嚷”之义。作动词表示:①生小猪,像猪一样地产仔;②像猪一样地挤在一起:They pigged together in mean huts.

(3)以原名词所指动物的最显著行为特征作为表意基础,又以(人类)捕(猎)原名词所指动物,表示“像……一样行动”。例如:eel(鳗鱼)是一种身体圆长的鱼类;滑溜溜的,难以抓住。作动词表示:①捕鳗;②比喻像鳗鱼一般行(路):The car simply eeled its way through town traffic.

(4)以原名词所指动物的最显著特征作为表意基础,又可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形象转类为动词,表示“像……一样行动”。例如:beetle(甲虫)作动词时取其行动特征,用隐喻,表示“急速移动,急急忙忙”:I saw you beetling away early last night.另外,beetle也有“(如甲虫般)笨拙爬行”之义:He beetled up the ladder.具有同样用法的词还有:duck(鸭)。

(5)以原名词所指动物的最显著行为特征作为表意基础,又可通过活用词义再到活用词性转为动词,表示“像……一样行动”。例如:snail(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行动缓慢,适应能力极强。活用词义表示“行动迟缓的人(或动物)”,活用词性作动词用隐喻,所表意思与其自身“缓慢”的特点密切相关。作动词表示“缓慢移动,缓慢行动”:All kinds of vehicles often snail in the streets in big cities during rush hours.具有同样用法的词还有:grasshopper(蚱蜢)和owl(猫头鹰)。

(三)只可在汉语中转化为动词使用的动物名词

还有少数动物名词虽然不能在英语里转化为动词,但可以在汉语里实现转化。例如:

(1)畜(livestock):“畜”是“养”的受事,可引申为“养”。《广雅·释诂一》:“畜,养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2)蚕(silkworm),《说文·最部》:“蚕,任丝也。”可见,“蚕”本为名词。养蚕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因此,拿“蚕”表示“养蚕”应是情理之事。《书·禹贡》:“桑土既蚕。”《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

(3)兽(beast),《说文·犬部》:“兽,守备者。从兽从犬。”徐灏注笺:“兽之言狩也,田猎所获,故其字从犬,谓猎犬也。”

(4)驼(camel),《玉篇·马部》:“驼,骆驼。”由于骆驼可以用来负物,所以“驼”引申为“用牲口负物”。而这之间是工具和动作行为的关系。《正字通·马部》:“驼,凡以畜负物日驼。”“驼”后也作“驮”。

(5)蛊(venomous insect):人腹中的寄生虫。郑玄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引申为相关的动词,意为“诱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又如“蛊惑”:迷惑人心,使人迷乱。如:蛊惑人心。

(6)蛀(moth):啮蚀木头衣物等的小虫,通称蛀虫。顾大韶《又后虱赋》:“蠹侵嘉树,蛀耗米洙。”转为动词,义为“物被虫蚀”。如:虫蛀,蛀蚀。

(7)鸠(turtle-dove)鸟名。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通“勼”,义为“聚集”。《书·扰典》:“共工方鸠僝功。”亦可意为“安定”。《国语·晋语九》:“庶日可以鉴而鸠赵宗乎!”

(8)豸(vermin):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见《说文·豸部》。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转为动词,意为:制止,解救。《左传·宣公十七年》:“使裕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不可转化为动词使用的动物名词

还有一些动物名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不能转化为动词。例如:animal(动物)、ant(蚂蚁)、bee(蜜蜂)、cricket(蟋蟀)、crow(乌鸦)、donkey(驴)、dove(鸽子)、dragon(龙)、goat(山羊)、insect(昆虫)、lion(狮子)、magpie(喜鹊)、sheep(绵羊)、toad(蟾蜍)、tortoise(乌龟)。

三、异同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把动物名词转化为动词使用,作为一种经济方便的构词法,同时被英汉两种语言采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名词向动词转化都是通过句法来实现的。很明显,在可转化成动词的动物名词中,英汉两种语言反映出许多相似之处。

(1)在来源名词方面,这些名词不仅在两种语言的词义上体现出对应性,而且转化为动词后,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这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以来源名词作为某种形式的工具得以实现的。

(2)由动物名词转化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意义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基本都与名词的原义密切相关。虽然两种语言在词义的宽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联想、以及名词的涵义与搭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引申现象,但万变不离其宗,动物名词的用法总是围绕着其基本意义展开。

(3)有些汉语中的动物名词转化成动词后的意思与其在英语中的该动物名词转化成动词后的语义一致。如:fowl活用作动词表示“捕猎野禽”:go fowling;而“禽”在汉语也具有同样意思,如《正字通·内部》:“禽,战胜执获日禽。”

(4)只有当动物名词语义内容隐含有若干表示動作的语义成分时,该名词才有可能获得表示动作的动词所具有的语义功能,所以只有那些从动作行为特征而来的名词才能用作动词。例如“蠹”,它是从“虫”分出来的一类,而“蠹”可以用作动词,“虫”则不可以。原因就在于,“蠹”是“在木中食者”,而“虫”则是“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在人们的意识中,“在木中食”这种动作是“蠹”的本质特征,而“有足”这种形貌则为“虫”的本质特征。一动一静,泾渭分明,决定了两个词能否用作动词。如英语名词leech(水蛭)指称small blood-sucking worm usually living in water(通常生活在水中能吸血的小虫),这里leech隐含有suck的动作语义,可以说to leech ones blood。而magpie(喜鹊)指称noi sy black- and-white bird(嘈杂的黑白相间的鸟),这里magpie就没有明确的动作语义,所以不能作动词。

然而,英汉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虽然同时存在着动物名词名转动的现象,但这种现象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差异。

(1)一些动物名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转化为动词;一些只能在英语中转化为动词;一些只能在汉语中转化为动词;还有一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不能转化为动词。它们虽然都是人们对动物进行主观认识,进而分类的产物,但是,分类的角度是不同的。

(2)汉语的名转动词一般只来自于单纯词中的单音节词(如:蚕),而英语中的名转动词既含有单纯词中的单音节词(如:fi sh),多音节词(如:crocodile),还有复合词(如:hog-tie)。

(3)汉语的动物名词在名转动的过程中构成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如:蛊惑人心、蚕食鲸吞。而英语的动物名词在名转动的过程中,则构成了动词短语,如:beetle away,swallowup,ferret out。

(4)汉语中的动物名词转类成动词后的意思不一定与其在英语中的该动物名词转类成动词后的意思一致。如汉语中的“猴”,因为经常佝偻着身子,与人的动作或行为相像,所以可活用作动词,引申为“像猴子那样伛偻蹲着”,如:猴下身去。而英语中的monkey则主要取其“生性活泼好动,爱恶作剧”之义,活用作动词,表示“调皮、捣蛋”,如:monkey about/around。

(5)古汉语中很多动物名词转成动词都是通过通假来实现的,如:禽-擒,驼-驮,兽-狩。而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则不存在这种现象。

(6)汉语中的许多表示动物的集合名词可以转为动词,如“骖、驷”,而英语中的许多表示动物的集合名词却不可以转为动词,如:animal,insect。

汉语中动物名词转化为动词的能力总体来说要比英语弱得多。文中列举的汉语例句,有不少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因而在使用上带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语性质。实际上,名词转化为动词是英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化,不仅是动物名词,其他许多普通名词在英语中也都可转化成动词使用,而这种现象是汉语望尘莫及的。

四、原因

根据Sperber(1995)的关联理论,词语的意义及其所指范围的扩大、延伸或缩小,都涉及以语境为基础的语用加工。从以上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表现出较汉语同类更大的广泛性,而且从汉语的动物名词名转动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汉语。使现代汉语名转动不多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汉语属于孤立语,而非形态语,所以能产性差,其名转动词无法与属于形态语的英语同类相比。2.古代字少,所以名转动的现象比较多,而后来字从数量上增加之后,原来的“词类活用”现象自然就减少了。3.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的形象性和英语的功能性,而英语的功能性使其有更加灵活的词类转换。4.英语是仅次于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更是世界上使用区域最广的语言,所以英语的词汇量较一般语言丰富,动物名词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