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产业扶贫的对策研究
——以沧州市献县沈于村为例

2018-01-18 01:17郑丽丽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沧州市村民农业

郑丽丽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 沧州 61001)

随着社会的产生,贫困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纷纷针对扶贫减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同样面临着贫困问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就目前扶贫形势而言,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仍有595个贫困县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推动我国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的扶贫方略由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战略性转换的重要标志。

特别是河北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强省,仍有39个贫困县集中在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和环京津三大片区,是我国贫困县较多的省份之一[1]。为此,课题结合全省扶贫形势,以沧州市献县沈于村的脱贫致富为例,重点探讨了因地制宜,有效促进农村产业扶贫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为全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补齐短板。

1 沈于村概况

沈于村地处河北省黑龙港流域的边缘地带,是一个比较传统落后的村落。全村文化水平偏低,贫困人口流动性较大,经济来源单一,大多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由于长期干旱无雨、土地贫瘠等原因,造成村民年收入逐渐下降,贫困程度加深,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沧州市农村产业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严重阻碍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因地制宜 创新产业扶贫举措

2.1 坚持深化改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脱贫致富。随着我国对扶贫模式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因此,坚持深化改革、绿色发展理念是促进农村产业扶贫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沈于村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牢牢抓住区域化布局,就地取材,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鼓励村民坚持深化改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规模化种植中医康养所需药材,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等重要环节,促进农村产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实现“一村一品牌”产业化格局,不断拓宽村民脱贫致富的渠道。

2.2 因地制宜,以“开发土地上项目,集约经营走新路”为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整村推进,产业帮扶,项目脱贫的战略格局”[3]。目前,沈于村作为黑龙港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全面贯彻以“开发土地上项目,集约经营走新路”为产业扶贫的创新举措,不断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多方动员,广泛参与,以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依托“传统中医养生”和“生态资源”的产业优势,采取土地集约经营模式,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全力打造国家级中医疗养实训基地为重点,强化沈于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指导思想,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传统村落,大力兴建以田园风光、农业休闲、康体养生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示范区,以此来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彻底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高农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沈于村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转变观念,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彻底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其次,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制定公平合理的扶贫政策,强化政府主导,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有效推进农村产业扶贫的进程,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沧州市村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