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018-01-18 02:14孙智武谭松伦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24期
关键词:脑膜炎细菌性中草药

孙智武 周 乔 谭松伦

虎纹蛙、黑斑蛙、美国青蛙、牛蛙等蛙类已开展人工养殖,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蛙类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疾病的发生与危害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蛙红腿病、腐皮病、脑膜炎这三种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查询资料,对蛙类养殖中三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与流行情况、主要症状、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上述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蛙红腿病

1.1 病原与流行情况

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或醋酸钙不动杆菌。外伤、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大等为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蛙红腿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流行于3-11月,5-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10~30℃,20~30℃发病更为普遍和严重。蛙红腿病发病率一般为20%~80%,死亡率可达80%。

1.2 主要症状

病蛙活动能力较差,表现为呆滞状,食欲减退甚至丧失,腹部膨胀。四肢腹面明显充血、出血,后肢红肿,可见红斑或红点。部分病蛙还伴有皮肤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对病蛙解剖,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微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实质器官肿大,表面有出血斑,严重者表现黑紫色。

1.3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红腿病常在水温、pH变化较大的季节交替时期暴发。红腿病传染性强,被致病菌污染的水体和排泄物,未及时捞出的死蛙均可造成该病的传播。对此,在红腿病暴发高峰期,应加强管理与防疫工作。①蝌蚪在入池前,可使用复合碘(2%有效碘)进行浸泡消毒,避免将致病菌携带入蛙池。②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清除饵料台上残留饵料。特别是在雨后,注重对水体的消毒,可选用适量的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③定期使用三黄散、板黄散等中草药制剂拌料投喂,每个月2次,连用5天,起到保肝护胆、增强疾病抵抗力的作用。

治疗方法:①可选用生石灰(30g/m3)、复合碘(2%有效碘,500mL可用2000m3)进行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2~3次。②选用敏感抗生素拌料投喂,如恩诺沙星,一次量为每千克蛙体重50mg,连用3~5天。③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添加三黄散、板黄散等中草药制剂,在治疗结束后,继续投喂3~4天,增强蛙抗病能力。④在治疗期间,及时捞出病死蛙,以防交叉传染。

2 蛙腐皮病

2.1 病原与流行情况

嗜水气单胞菌、鲁氏不动杆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均可导致腐皮病的发生,外伤、营养不良和水质恶化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蛙池内无饲料或投喂量不足时,会出现大蛙残食小蛙现象,造成小蛙挣扎逃脱后头背部位皮肤受损,诱发腐皮病。该病流行于夏、秋两季,8-10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期长、致死率高等特点,幼蛙死亡率高达90%,且常与红腿病并发。

2.2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蛙食欲不振,群集而畏缩不动,不肯下水。蛙头、背、四肢失去光泽,继而表皮局部开始腐烂、脱落,暴露出白色真皮层,严重者真皮下见溃疡灶,露出红色肌肉和骨骼。解剖可见病蛙腹腔内有大量透明、清亮腹水,肠壁薄而透明,肝、肾、脾等实质器官肿大,部分病蛙肝脏表现为花斑状。

2.3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①在蝌蚪完成变态上岸时,投喂营养水平高、成分搭配合理的专用蛙料,确保幼蛙体格健壮、抗病力强。②在该病流行季节,特别是在阴雨天,全池泼洒生石灰30g/m3,每10~15天1次。③拌料内服三黄散、板黄散等抗菌、保肝护胆的中草药制剂,每个月2次,连用5天。

治疗方法:①全池泼洒复合碘(2%有效碘,500mL可用2000m3)或50%三氯异氰脲酸粉1.0g/m3对水体和蛙体表进行消毒,连用2天。②内服10%氟苯尼考粉,一次量为每千克蛙体10~20mg,每天2~3次,连用3~5天。③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三黄散、板黄散等中草药制剂,在治疗结束后,继续投喂3~4天。

3 蛙脑膜炎

3.1 病原与流行情况

脑膜炎是近年来蛙类养殖遇到的一种新型细菌性疾病。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此外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醋酸钙不动杆菌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蛙脑膜炎主要流行于夏季,在阴雨季节较长年份,该病易大面积流行。蛙脑膜炎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治愈难度大等特点,在蝌蚪期、幼蛙期、成蛙期均可感染该病,尤以100g以上的成蛙受害严重。

3.2 主要症状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病蛙表现的症状,又称“白内障病”或“歪头病”。病蛙多独处在角落,或在水中间歇性旋转游动无法呈直线跳跃。病蛙头部明显弯曲,歪向一侧,部分因眼睛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表现白内障症状,严重的眼球突出甚至失明。解剖观察,病蛙肠道充气肿胀,局部发红,肝脏病变,成白肝、黑肝、花肝。

3.3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蛙脑膜炎病致病菌感染肝脏、肾脏等器官,继而侵入脑部组织,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表现出歪头、白内障等症状。但因机体血脑屏障的作用,一般药物难以进入脑部产生效果。只有切断传染途径、抑制传染源、改善养殖环境、强化机体免疫力才是重中之重。①定期对养蛙场地、水体、器具进行消毒,清除蛙池中过多的淤泥,勤换水,定期调水、消毒。②合理规划养殖密度,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加重该病的水平传播。③定时、定量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添加三黄散、板黄散等中草药制剂,每个月2次,连用5天,从而抑制病原菌,保肝护胆。

治疗方法:①在发现蛙脑膜炎病症时,隔离发病蛙池,严格控制进出水,并对水体、陆地、食台等进行彻底消毒,及时捞出病死蛙,避免水平传染。②选择对病原菌有效且能够突破血脑屏障的药物,在养殖一线发现,1kg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粉10g和20g复方磺胺,发病初期连续用药5天,发病严重的蛙池,可连续用药7天,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若药物用量和疗程不够,则会引起该病反复,加大治疗难度。③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三黄散、板黄散等中草药制剂,在治疗结束后,继续投喂3~4天。

4 结语

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由病原、机体、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在蛙类养殖中,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改善、控制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抑制致病菌,增强蛙体免疫力着手,达到预防细菌性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加强养殖饲养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疾病,及时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对症治疗。考虑到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会对蛙的肝脏造成损伤,对此应拌服保肝护胆,增强抗病力的中草药,以在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与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脑膜炎细菌性中草药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Vaccination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