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患者用中医传统疗法联合VSD手段治疗的临床价值

2018-01-18 04:10侯昌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5期
关键词:骨髓炎优良率负压

侯昌华

骨髓炎是骨骼受到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骨骼遭受感染途径多样, 不仅可因骨折伤口处直接引发, 也可从血流转移而来, 甚至从相关感染组织扩散中也可引起。其中以血源性感染最为常见病难以控制, 为骨骼感染主要途径[1]。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时, 伤口涌出大量脓性渗出物,病灶部位皮肤软组织被严重浸润、皮肤破损、溃烂。本文针对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中医联合VSD治疗, 其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认可,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慢性骨髓炎诊断标准, 证实为化脓性感染, 感染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等。均在伤后术后10 h内形成慢性骨髓炎。其中骨外露、软组织缺损96例, 合并神经、肌腱等损伤16例;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45.4±8.5)岁;其中男54例, 女58例;致伤原因:交通肇事38例, 重物砸伤20例,坠落致伤30例, 其他原因致伤24例;受伤部位:大腿中下段31例, 小腿中上段31例, 小腿中下段32例, 混合部位18例。缺损面积:(10 cm×6 cm)~(20 cm×15 cm)。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该研究由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全身麻醉处理后行病灶清除术。首先去除内固定物, 然后彻底清除窦道、瘢痕、相关组织。在病骨处做出一骨窗, 尽量吸净脓液, 去掉肉芽等病变症状。打通骨髓腔至正常骨髓组织出现, 操作结束。凿除骨腔边缘相关骨质, 将死腔改为蝶形, 如病症位置特殊则将窦道完全打开, 切除四周病变组织, 并将切除组织做病理分析, 必要时行外固定支架支持。

1.2.1 对照组采用VSD治疗。依据清除后创腔口大小、形状采取VSD, 将其放入腔内最深处固定。VSD敷料覆盖范围大于创缘2 cm , 确保创面变成闭合性伤口。放置好引流管,外端同电动吸引器负压瓶相连, 清洁皮肤后密封创面, 进行负压吸引。如VSD敷料呈现瘪凹状, 则操作有效。一次封闭引流可保持1周, 创口封闭只需要常规看护。术后进行必要消炎除菌、营养调理、高压氧等支持。术后10 d进行3次引流液细菌培养, 出现阳性必须重新手术并用新VSD敷料。连续两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生命体征正常则可将VSD敷料去除, 进行皮肤表面植皮术。

1.2.2 观察组采用中医传统疗法联合VSD治疗。中医疗法:脾胃虚弱型, 治宜健脾和胃, 方用人参健脾汤加减;气血两虚型, 治宜补气益血, 方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肝肾阴虚型, 治宜滋补肝肾,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龟版、枸杞子等,水煎服, 1剂/d, 连服90剂。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换药次数、手术次数、愈合时间、6个月复发率和治疗优良率及复发率。评价标准:优:伤口7 d愈合, 髓腔图像显示清晰;良:伤口有少量渗液并逐渐消失, 髓腔图像清晰;差:伤口分泌物多, 髓腔图像模糊。优良率=优率+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19.5±2.1)d、手术时间(110.1±2.5)min、换药次数(5.2±0.5)次、手术次数(1.1±0.2)次、愈合时间(19.1±1.5)d,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29.1±2.5)d、(120.1±3.5)min、(7.2±0.8)次、(2.3±0.5)次、(22.1±1.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及复发率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优28例, 良2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6.4%, 对照组优20例, 良21例, 差15例, 优良率为73.2%;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9/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病因繁杂, 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等侵袭破坏程度严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会导致炎性物质增加, 骨组织代谢异常, 骨修复能力下降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等治疗, 但长期使用病菌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2]。手术病灶清除术成为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该病途径之一。传统病灶清除术往往难以彻底清除细菌, 复发现象常有发生。该方式导致冲洗管堵塞, 引流不畅、切口封闭性欠缺,冲洗液外漏造成二次感染, 治疗过程繁琐。

VSD作为一种新型外科治疗手段, 清除病灶更加彻底,引流充分, 操作方便, 该治疗方式逐步被慢性骨髓炎患者认可和使用。VSD是使用泡沫材质、多侧孔引流管、半透性薄膜、负压引流装置组合而成的一种先进引流系统。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效果好, 泡沫材料可塑性高, 负压能够被均匀传送到整个伤口[3-5]。该系统依靠科学设计不仅彻底解决引流受阻、不畅、渗漏等弊端, 还避免创面反复流脓而产生皮下积液、不愈合等现象。与传统被动引流方式相比, VSD效果更优秀。VSD利用持续负压吸引作用, 减少了坏死组织及渗液及毒素堆积, 抑制细菌培养基形成, 细菌生长和繁殖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针对该病病程较长, 血供差,抗生素作用小现状, VSD通过负压封闭状态提升局部血液循环, 增加血流量及抗生素效力, 使创面在湿润环境下愈合。该环境适合肉芽组织发育和生长, 提升胶原和收缩性纤维合成能力, 加强细胞愈合能力。腔隙在高负压作用下出现缩小趋势, 被引流区有效保护起来, 减少与外界接触, 防止被感染[6-9]。相关资料显示[10], 应用VSD不需换药, 减少了患者换药的恐惧感和心理压力。本文通过对实际病例观察得出,对照组快速冲洗时伤口出现胀痈感且有渗液出现, 增加了感染率。观察组VSD敷料外有薄膜覆盖。覆盖范围适当, 封闭性好, 没有渗液出现, 感染率小。当对照组冲洗速度减缓时,血性渗出液易堆积造成管路堵塞, 冲洗速度不易掌控, 加大治疗难度。

本研究中, 两组慢性骨髓炎患者清创后均给予静脉抗生素抗感染, 对照组采用VSD负压引流治疗, 观察组采用VSD负压引流治疗基础上进行中药处理。治疗后, 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换药次数、手术次数、愈合时间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慢性骨髓炎在传统中医治疗基础上采用VSD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1] 李绍光, 刘智, 孙天胜, 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筋膜皮瓣转移分期手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中国骨伤, 2012, 25(6):516-519.

[2] 魏东, 李华, 岳喜军, 等.抗生素人工骨加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11):224-225.

[3] 赵大伟, 姚太顺, 穆岭.VSD技术在跟骨开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3):29-30.

[4] 唐开武, 唐开礼, 周文才.中医传统疗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8):339-341.

[5] 龙杰.手术和VSD联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大家健康旬刊, 2014(7):129-130.

[6] 孙军锁, 陈时高.多次扩创联合VSD治疗慢性骨髓炎.实用骨科杂志, 2015(4):380-382.

[7] 张志刚, 冷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医药前沿, 2016, 6(31):212-213.

[8] 陈肖健.负压引流术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2):231-233.

[9] 任一, 胡建山, 唐广应, 等.CCD联合VSD治疗远期复发性骨髓炎的分析.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3, 34(5):208-211.

[10] 王令.开放植骨联合VSD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观察.泸州医学院, 2013.

猜你喜欢
骨髓炎优良率负压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新型门窗在负压医院设计中的运用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回顾性分析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难治之症骨髓炎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