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鸡饲养管理技术

2018-01-18 10:11张颖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周龄雏鸡鸡群

张颖

(黑龙江省畜牧总站 150069)

1 科学饲养

1.1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处于育成期的鸡只具有比较快的生长速度,而且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状态非常理想,机体的各项功能也都趋于健全的状态;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状态最好,但在体重增长速度方面跟雏鸡相比较还是慢;在此期间鸡只的羽毛脱换长出成羽,脂肪积累的速度加快,很容易导致鸡只体型过肥,对其产蛋性能造成相应的影响。而到了育成后期,性器官开始快速的发育,鸡只很容易出现早熟的情况。

1.2 育成鸡的营养特点

实际生产中应保证育成鸡适时的开产,体型不会过肥同时不会表现早熟,还要降低脂肪沉积的情况,并且为育成后期控制体重作准备,这样就需要给鸡只提供蛋白质水平适宜的饲料,并且要控制饲料中的钙含量。实际生产中对于7~14周龄鸡只,可以控制其日粮中粗蛋白比例在16%;14~20周龄鸡只饲料中粗蛋白质比例在12%~14%。

1.3 育成鸡的饲喂方法

定时饲喂:育成期鸡只应固定每天的饲喂时间,一般需要喂饲3~4次,通常保持4h的间隔。给鸡只提供湿料或者是在饲料中加入青绿饲料的情况特别适合采取定时饲喂的方式。但提供饲料必须保证在每天下午2时前吃干净,避免饲料发生酸败,同时要求每天刷洗饲槽。

自由采食:生产中可以将干粉料投在料桶或者是饲槽当中,然后让鸡只以自由的方式进行采食。采用此种方式饲喂的鸡群通常可以均匀的进行采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鸡群整齐度。

限制饲喂:育成阶段的鸡只通常有食欲比较旺盛而且采食量很大,如果不限制给鸡只饲喂通常会导致鸡只超重和过肥,生产中以褐壳蛋鸡的表现相对更加的明显。

2 育成鸡的管理

2.1 初期管理

脱温 (离温):雏鸡生长到4~6周龄以后新羽就基本都已经长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此时就应该逐步的停止给温。如果是早春育雏通常在生产中可以在6周龄离温,而晚春或者是初夏育雏的通常可以在3~4周龄离温。

上栖架:临床生产中应该随着离温的进行而训练鸡上栖架。因为给鸡只上栖架对其健康非常有利,同时能够预防因为地面挤堆而造成的伤亡。

转笼或下笼:笼养方式的雏鸡进入育成期之后即可转入中雏笼或者改为地面平养的方式。鸡只在刚下笼的时候很不习惯,临床中常见因为挤堆而造成伤亡的情况出现。所以饲养员应该加强看护,尤其是每天的夜间,重视温度变化的情况,避免鸡只因为挤堆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 日常管理

做好卫生防疫:育成阶段会给鸡只饲喂低能低蛋白饲料或者实行限制饲养的方式,结果会造成鸡只处于饲养逆境当中,鸡只的体抵抗力不断的下降。如果此时外界的环境处于高温高湿的状况,那么病原微生物就会非常容易的侵袭鸡体从而引起发病。避免鸡群感染其他疾病,应按照免疫规程给鸡只接种疫苗,同时强化日常的卫生管理原则。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应激:开产前鸡只的生殖器官快速的发育,鸡只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比较敏感的反应。为了减少应激刺激对鸡只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就要保证加强日常管理而减少干扰因素,在保持鸡舍环境安静的同时还要防止噪音的影响。供给鸡只的饲料配方不能随意改变,一旦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也不能任意更改。

淘汰病弱鸡:对于育成期的鸡群应该集中的进行2次挑选和淘汰处理。通常第1次是在8周龄,将发育迅速的鸡只留下而淘汰发育不全、过于弱小或有残疾的鸡只。而第2次大概是在20周龄,将外貌结构良好的鸡只留下,而不符合品种特征、断喙过短及过于消瘦的个体就应该淘汰处理。

2.3 开产前的管理

转群和上笼:开产前应该及时的给鸡只进行转群操作,这样可以保证鸡只有足够时间熟悉和适应新环境,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变化应激给开产造成的负面影响。鸡只转群工作可以在晚上开展,鸡舍的灯泡用小瓦数或者是绿色的,保持光线昏暗的状态,以减少刺激,这样便于生产中进行捉鸡。

设置足够产蛋箱:鸡群开产前就应准备好产蛋箱,避免出现窝外蛋增多的情况;同时因为只通常都具有固定地点产蛋的习惯,所以如果不提前添置产蛋箱,一旦鸡只形成在窝外产蛋的习惯,就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正。

猜你喜欢
周龄雏鸡鸡群
林下养殖鸡群人工免疫失败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引起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因素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SPF鸡如何定期监测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褐壳蛋鸡
食醋可防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