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脐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39例

2018-01-18 15:30齐惜椿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神阙穴半夏疗程

刘 佳,周 晨,齐惜椿,郑 君

(1.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2.山东省中医院 针灸科,山东 济南 250011)

失眠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目前在医学界,失眠尚属于较难治愈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治疗失眠大多为对症治疗,选用镇静类药物,易成瘾且疗效不甚显著。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采用针刺配合脐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39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均来自2016年6月~2017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督灸中心门诊,其中男11例,女28例;年龄35岁~64岁,平均(48±9)岁;病程1个月~3 a,平均(18±10)个月。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CCMD-3)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睡眠时间缩短:通常<6 h;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日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次,并维持1个月以上。符合《中医内科学》[2]心肾不交型不寐的辨证标准: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2 治疗方法

2.1 脐 灸

取穴:神阙穴。药物组成:吴茱萸、附子、黄连、半夏、地黄、冰片等药物超微粉碎密封备用。面圈制作:面粉适量,温开水和成面团,制成直径约1.5 cm~2 cm的环形面圈,底下放置一稍大于面圈的薄层棉垫(脱脂棉),按压使其与面圈成一整体,备用。操作:将脐灸药粉撒在面圈内的棉垫上,向药粉上均匀洒水,使其湿润,其上放置一直径1 cm、高1 cm左右的艾炷,点燃后将面圈平稳地放于脐上,连续施灸3壮,治疗时间约为1 h。施灸完毕,除去面圈。1周治疗2次,间隔2 d~3 d,3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2.2 针 刺

取穴:百会、内关、神门、太溪。操作:在距脐灸治疗结束30 min 时,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的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 min后起针。1周治疗2次,间隔2 d~3 d,3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判定。治愈:睡眠时长正常或睡眠时长大于6 h;显效:睡眠质量明显好转,睡眠时长较前至少增加3 h;有效:睡眠质量轻度改善,睡眠时长较前增加小于3 h;无效:睡眠质量和时长无改善,甚至加重。

3.2 治疗结果

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4 %。

4 体 会

《灵枢·口问》篇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黄帝内经》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阴阳失和是失眠的根本,而心肾不交型失眠是其最主要、最常见的辨证分型之一。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在上,属火,为“阳中之太阳”,肾在下,属水,为“阴中之太阴”,若心阳不降、肾阴不升,或心肾相交的通路受阻。水火不能相济,故致失眠产生。脐,名为神阙,为任脉之要穴,《针灸穴名解》曰:“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因此而得名神阙”。《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本草纲目》载艾叶“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珂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也”,脐灸粉中吴茱萸辛热之剂,宜入五经;附子为阳中之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且入心、肾经,能加强两经的联系;半夏,以其生当夏之半而得名,五月半夏生,根成于八月,药用其根,取其阳入于阴之性;黄连味苦泻心,入通于肾,气味俱降,阴也;地黄天生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可助肾封藏之性;冰片辛凉开散,多取其走窜联络之性。脐灸综合穴、药、灸三法之用,使药气经神阙穴沟通心肾,平衡心阳与肾阴,通其道;针刺百会、神门宁心安神,配以内关、太溪调节心肾。通过上述诸法共同取得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神阙穴半夏疗程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艾灸神阙穴防治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治前列腺增生
半夏入药多炮制
浅析“神阙穴”禁刺说*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