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开创崭新的质量时代

2018-01-18 02:50支树平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强国质量建设

文/支树平

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在攸关人民生活的产品质量上下大力气,花大工夫。推动质量强国建设,不仅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中国制造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弯道超车最终要靠质量取胜。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就举办了“2017中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论坛”,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十九大突出强调质量,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但制造业质量、工业产品质量无疑是最基础的。

习总书记关于质量的思想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质量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三个转变”,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尤其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总书记把握发展大势,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等重大命题。

作为质量管理部门,我们收集、摘录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质量的论述三百多条。系统学习、细心梳理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后,我们发现,这些论述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质量,也包括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大家知道,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质量,是从国内消费者到国外海淘海购马桶盖、电饭煲讲起,来谈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大问题。他强调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放管结合、并重,加强全面质量监管,要求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总书记还强调,品牌是质量的象征、信誉的凝结,要加强品牌建设。这些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博大精深,涵盖质量领域的方方面面,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全面具体的部署要求、持之不懈的推动落实、深刻精准的规律把握,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质量思想,为我国质量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十九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十九大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质量(上海)大会贺信中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所讲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十九大揭示的主要矛盾是高度契合的。

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质量的需要。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贸易强国等。所有这些被定义的强国,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无疑都是质量。甚至可以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就是质量时代。

支树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任务。摆在最前面的,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条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紧接着就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就凸显了质量特别是制造业质量的特殊重要性。《中国制造2025》把“质量为先”列入基本方针。党中央讲质量第一,这也是一个高度契合。面向新征程、新任务,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打造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要成为我们的广泛共识,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成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着眼点。

提高“中国制造”质量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作为质量管理部门,这些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质量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我们确立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把“抓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我们推动设立了中国质量奖,大力推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召开两届中国质量大会。这两届大会是面向国际的,也可以说是国际性的中国质量大会,与欧美召开的国际质量大会接轨,也有了我们的国际质量大会。我们深入开展质量强省(市、县)活动,持续开展“质量月”活动,着力打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牵头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合各兄弟部门一起努力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质量以及进出口商品质量,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我们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会同工信部等部门在提高“中国制造”质量、打造“中国制造”品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下最大气力开展质量攻关。我们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围绕主打产业、主打产品,开展质量状况调查,找准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搞好质量会商会诊,提供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对全国130个行业、198种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攻关。总书记指示,要下最大气力提升产品质量,我们认为必须落在实处,盯住主打产业和主打产品来抓质量攻关。质量攻关所取得成果显示,主要日用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1.9%,出口工业产品国外退货批次同比下降9.36%。智能马桶产业倍受关注,通过开展质量攻坚行动,浙江台州马桶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大幅提升75个百分点,今年总产值同比增长55%,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体质量稳步提升,出口退货明显下降。

二是下最大气力提升质量标准。我们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强力推进“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推动出台《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会同工信部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同时,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标准前瞻布局,组织研制机器人标准白皮书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积极推动3D打印、大飞机、新能源汽车、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等标准研制。

三是下最大气力提高进出口商品质量。我们积极推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积极构建海外打假维权网,建立出口商品质量提升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不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5年来累计通报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2600多项,评议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5400多项,对其中500多项进行重点评议和跟踪交涉,倒逼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

四是下最大气力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我们坚持放管结合,在“放活”的同时注重“善管”。一方面坚决放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不断清理和规范质检收费,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特别是突出抓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取消许可管理19类、下放审批权限8类、转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3类,在6个省市试行简化审批程序改革。另一方面严格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质检利剑”行动,5年来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28.3万起,集中整治重点区域375个,实施缺陷汽车召回3364万辆、缺陷消费品召回1438万件。

五是下最大气力打造质量品牌。制定实施《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会同工信部联合开展2017年度工业质量品牌行动。开展两届中国质量奖评选,8家制造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成立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发布了21项品牌评价国家标准。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品牌评价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国,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我们一直希望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管理理论,培养出国际知名的质量专家。非常期望参加论坛的科技界、工业界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更加主动地关注质量、研究质量、宣传质量,带头提升质量。

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开创崭新的质量时代

初心不能忘,使命在肩上。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质量方面的需求,面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工作的部署要求和殷切期望,面对国际上质量方面的激烈竞争,我们感到差距很大、压力很大、责任很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国际主要质量管理理论、工具、方法和模式基本都是国外的,质量管理大师也基本都是国外的。我们一直希望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管理理论,培养出国际知名的质量专家。非常期望参加论坛的科技界、工业界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更加主动地关注质量、研究质量、宣传质量,带头提升质量。也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打造“中国制造”品牌贡献力量。

一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氛围。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质量思想,让质量第一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根本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着力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的变革、工作着力点的变革、政策支持点的变革乃至质量控制方法和工具的变革,加快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研究质量优势等重大命题,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维度破题,着力抓好质量宣传、质量攻关、质量管理、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合作等,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质量安全的需要。

二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优质制造工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消费品、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特别要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和热点消费品为重点,多部门联合推进10大领域“优质制造”,重点解决电动汽车、数控机床、高铁装备、高端检测仪器和计量装置等共性质量技术问题。不断完善优质制造工程配套政策和保证措施,探索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和评定制度,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先进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2018年国际单位制(SI)将重新定义,现行国际计量体系将发生历史性变革,必须高度重视、把握契机,建立一批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推动我国制造业弯道超车。

三是关注国际质量发展动向,夯实我国质量基础设施。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为核心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工业发展的“第四基”。要像规划建设交通、水利、医疗等基础设施一样抓质量基础。2018年国际单位制(SI)将重新定义,现行国际计量体系将发生历史性变革,必须高度重视、把握契机,建立一批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推动我国制造业弯道超车。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以ISO9001标准换版为契机,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提升中国制造品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和瓶颈,协同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作用,深入开展“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活动,通过质量技术服务助力广大企业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中国制造含金量。落实《中国制造2025》,会同有关部门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深化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发挥我国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优势,推动品牌评价国际互认,助推中国品牌走出去。近年发生的德国大众、日本丰田、日本神户钢铁等质量安全事件表明,品牌建设不能一劳永逸,需要维护和监管。我们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力度。

我们愿与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等加强协作,与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一起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开创崭新的质量时代。

猜你喜欢
强国质量建设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质量”知识巩固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学习强国”礼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