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18-01-18 07:11张亚卿丁亚周易兰兰
关键词:应用型旅游专业

张亚卿,丁亚周,王 颖,易兰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工商管理学院,b.党委办公室,河北 秦皇岛066004)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破解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尝试。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2015年11月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转型发展”;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地方高校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面临着教育价值观念转变、资源配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等诸多挑战,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意愿,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笔者将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一、着重实践教学,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改革开放近40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孕育了一个新型学科——旅游管理专业。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兴起,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多方面刺激旅游消费,旅游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旅游品质高级化,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产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需要在学术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性教育。学术性是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而职业性则是培养学生解决操作问题的能力,职业性与学术性共生[1-2]。随着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不断完善,旅游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成熟,实践性和职业性成为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职业性就是要深化实践教学,探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凸显专业的应用型,优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世纪90年代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就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重点,构建了三个层次、三大技能、四年不断线的“三三四”实践育人模式,努力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3]。2015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被河北省列为10所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之一,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秉承“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是建立于1999年的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后又增设了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并于2008年成功申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现有4年制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和3年制的酒店管理专科专业。2013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成为校级的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专业。

长期以来的“重理论,轻实践”,使实践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除了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加注重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适应秦皇岛的“大旅游”战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采用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旅游实践教学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旅游行业的服务意识,旅游从业的基本技能,对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4]。目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可归纳为层次分明的“三段式”模式,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具体见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形式

三、升华实践教学,提炼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体验教育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批判卢梭、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笔者仅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探索适用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

现代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进行,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包括整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5-6],生活即教育,即教育融于生活中,在生活中无痕迹地进行教育,突出教育的自然性。他所说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主张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辅助学校教育,根据社会所需培养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应基于社会,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需在社会现实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认知实习和研究实践。应做到“宽基础,严专业”,社会认知实习对行业不做限制,旨在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研究实践要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创造自我提升的空间。

社会认知实习:社会认知实习对应高校普遍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但形式缺乏创新,评价机制不完善,不能切实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不一定拘泥于学生自身专业,允许采取多样的实践形式,可以打工、实习,还可以创作作品、参加考研辅导班,还可以组队进行社会调查、生存体验,农村的学生甚至可以回家务农,独生子女可以尝试做家务,避免实践变得形式化。学校可以为重点团队配备指导教师,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学分制、奖学金评定相结合,多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善评价机制,杜绝学生弄虚作假,做到公正公平。

实践研究:到了大学三、四年级,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对旅游业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我国旅游业和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做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另外,也可以选用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只有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才能在旅游业中谋得适合的岗位,具备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开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从学科本位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能力本位转变[7],使学生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专业认知实习:是教学做的行业基础,通过对当地知名旅游企业的参观、考察,结合讲座形式,形成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知。重点选择酒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采用集中参观、分散调研的形式,也可安排实战经验丰富的职员开展讲座和现场讨论。还可组织学生对旅游时事新闻、著名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课程实训+专业顶岗实习:是教学做的紧密结合,课程实训是模拟环境的操作,专业顶岗实习是在相关工作岗位上的具体操作。目前学校配有模拟实训室,如餐饮技能实训室、客房技能实训室、3D导游模拟实训室,以及酒店管理模拟教学软件、旅游管理模拟教学软件、3D导游实训软件、旅游电子商务软件的计算机机房,是配合专业课讲授而开展的课程实习。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的环境和教学软件,尝试性的做,尝试性的参与行业,是顶岗实习的基础。

顶岗实习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安排,根据旅游旺季多集中在夏季的特点,在暑期集中安排,时间为3~6个月。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在酒店和旅行社两个方向开展。酒店实习基地,从最初与秦皇岛当地的星级酒店合作,逐渐扩展到南方的江苏省、浙江省等地酒店实习,对南北方的酒店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比较;旅行社实习基地,以当地旅行社为主,主要为地接和计调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且工作能力优秀者可以出全陪,旅游线路从当地到省内,再遍布国内。目前在顶岗实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只是简单补充企业基层劳动力,不能真正做到轮岗实习。学校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合理的选拔机制,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考核,依据工作时间安排相关技能竞赛,择优轮岗。考虑到企业的经营需要,择优轮岗的比例控制在10~20%;结合学生自身意愿,自行决定是否在表现良好的岗位上继续深造,还是到其他岗位轮岗认知,充分体现企业、学校、学生的自身需求。择优轮岗,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地;另一方面,企业从实习生中发现和选拔人才,进行人才储备。

四、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策略

(一)转变教育价值观念与办学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把自身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不明确,造成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同地方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并存。应用型大学并非降低办学层次,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强调技术价值观而非学术价值观,与研究型大学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类型不同[8];应用型大学并非排斥科学研究,而是定位在以应用和开发为主的科学研究,找准高校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切合点,发展应用型研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应用型大学连接了高职高专层次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打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上升渠道,打破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9]。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抛弃学科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培养方案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同步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灵活,专业和课程设置应考虑市场的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随着旅游活动的大众化,游客的出游更具个性化、专业化,旅游信息化助推旅游业的大发展,这些都成为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信息技术的变革为旅游业带来了革命性的的变化,智慧旅游城市试点,“互联网+”的提出,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可适当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出入境旅游活动频繁,急需熟练掌握外语的旅游人才,可以相应的加大专业外语的教学和培训工作。随着“大旅游”战略的实施,全域旅游的提出,旅游专业人才不能仅限于旅游专业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也成为必备知识的一部分,在专业选修课中要适当的增设、在实践环节也要有所侧重和强化。

(三)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感受职业精神、尝试创新的平台。本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10]的理念,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课程实训环节,指导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情景来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学校的一些对外接待中,择优以导游员的身份参与校园导游服务工作;在实习基地,以员工的身份,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问题出谋划策。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明确四方在实习中的培养义务和职责,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与竞赛、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学校的模拟实训室、模拟教学软件,终归不是真正的行业环境,结合旅游企业的真实环境和相关岗位,通过岗位竞赛活动来带动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全国规模的有导游大赛,旅游商品大赛,还有各地形式多样的旅游业服务技能大赛,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设计等。通过旅游企业了解旅游行业的真正所需,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学校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各类大赛,达到检验自己,交流的目的。

(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很多旅游院校都有自己的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2006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导意见,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专业,还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山东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等,其他大部分旅游院校多是和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关键是把办学思路转移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两者存在矛盾点。企业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价值链中,仅把校企合作看作解决旅游旺季员工紧张的手段,很少给学生提供轮岗实习和管理实习的机会。亟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获得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和财政的支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科研领域之中。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承担科研课题,解决企业在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使理论能够应用于实践。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除了政府的推动,学校教育的需求意愿外,还需要企业观念的转变,企业只有把学生实习变成寻求人才和储备人才的途径,其参与积极性才会更高一些。

(六)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从教师的实践能力入手,组建“理论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鼓励一线教师下企业,某些专业的优秀教师已成功深入企业,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组建“双师型”师资,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精选有企业经验的人员补充到教师行业;第二,对“理论型”教师,选派到优秀旅游院校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并明确教师进修、兼职期间的待遇问题;第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优秀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教师主动把旅游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带进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1]王明伦.三个关键词勾勒高职本科真容[N].中国教育报,2015-01-07(5).

[2]王大喹.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厘清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28-32.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N].河北日报,2015-06-18(7).

[4]张淑贤,刘海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127-129.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

[6]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枣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上卷、下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88.

[7]潘光.“三段式”是职教制度性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8-01-25(1).

[8]王明伦.高职本科定位的价值逻辑[N].中国教育报,2015-07-09(9).

[9]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N].人民日报,2014-05-08(18).

[10]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17-2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旅游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旅游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