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冀东地区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融合探析*

2018-01-18 07:11齐甲子
关键词:冀东城市雕塑文脉

洪 京,齐甲子,康 琦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6;2.昌黎县委宣传部,河北 昌黎066600)

一、我国冀东地区城市雕塑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但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问题就是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严重脱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连接桥梁,也只是一味的跟随城市建设需要,其创作理念不是跟风其它地区就是效仿国外优秀作品,毫无特色可言。盲目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从近些年我国建设的城市雕塑作品来看,总体水平不高,充其量也只是作为城市建设的附属品存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意识有所加强,城市雕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其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其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2016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1]。也就是说,突出地域文化彰显城市个性,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挖掘特色地域文化亦成为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创作的主流[2]。我国冀东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造就了有别于其他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为我国冀东地区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的关系研究

城市雕塑创建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是现阶段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能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地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的瑰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图形识别、文化及精神传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城市雕塑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使地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并发展。一方面,城市雕塑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从城市雕塑艺术的性质界定来讲,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并且是城市公共艺术表现手段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活跃城市氛围、净化大众心灵、提高大众审美,也可以作为城市特色文化的传承载体。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组成的重要元素,而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展示的载体,要想与城市文化和谐统一,就必须遵从城市文化的发展,重视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才能引动当地居民精神上的共鸣,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中。地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去粗取精,逐步形成的特有文化,其涉及面很广,如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及曲艺、舞蹈、工艺美术等多方面都有涉及。这为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素材。另一方面,城市雕塑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城市雕塑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地域文化又是城市雕塑创作的源泉[3]。城市雕塑其所体现出的公共性,艺术性,时代性,已经使其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及文化建设重要的构成元素。城市雕塑用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地区特质,在城市形象提升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域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不但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特色文化,也为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三、我国冀东地区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形式

我国冀东地区历史悠久,因其地理位置及人文自然,较早地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地域文化。

1. 题材——以历史文脉为主线

每个城市的历史文脉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洗礼,留存下来的文化精髓。它代表着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主体,对未来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从美学的意义上说,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历史文脉是塑造城市美的基础[4]。城市雕塑设计以历史文脉为依托,深挖特色历史文化信息,从造型及精神两方面进行提炼并升华,并结合时代特征创造出新的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在城市文化风貌的展现当中,不仅是城市雕塑创作有利的文化依据,也是历史文脉的进一步延续。

我国冀东地区早期城市雕塑作品中,以历史文脉为主线的作品很多,但大都是还原事物的既定形象或史实情景为主,只是单纯地为城市建设需要,展现历史节点和美化环境,对于地域文化内涵的表述非常模糊。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是进步的动力,是动力的根本来源[5],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可持续性发展道路。这一点从冀东地区众多以历史文脉为主线的作品当中相互比较分析中可以体现。唐山市大钊公园里的《李大钊塑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见图1。钱老先生运用夸张、概练等雕塑特有的艺术手段生动地体现了著名历史人物李大钊“安于理义而厚重不迁”的性格。并恰到好处地借用了周围环境,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来看,竖线方向,苍松翠柏错落地拥簇着作品,代表着人们对李大钊同志的敬仰与爱戴;横线方向,作品宽大的肩膀一字延伸,与地平线融为一处,让作品屹立于天地之间,将高天与大地借用到作品当中,完美体现了作品“铁肩担道义”雄伟高大的气势。同时更让人们记住这一历史人物,以及他对这个地区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件作品不仅在冀东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经典之作。作品没有单纯地将人物造型作为表现重点,而是借用这一形象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通过分析这件作品,能够看出以历史文脉为主线的雕塑作品,应该是表现历史与现代、怀旧与创新、保守与开放的城市文化复合体。不只是纪念某一史实形态,更应该是传承并发扬史实所传达的精神,既延续历史文脉,又具时代精神,茹古涵今才是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的方向。

图1 李大钊塑像

2. 形式——以传统文化符号为主线

我国冀东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入,大量特色的民俗文化涌入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构成了冀东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到当地城市雕塑作品中,更能体现当地城市特色。通过冀东地区现有城市雕塑的调查,不少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作品建立在广场、公园等人群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其造型上多以照搬传统文化既定形象为主。虽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以美化环境,宣扬民族文化为主,但大都是作为城市建设的附属品存在。从其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只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被动发展的附庸,文化及艺术价值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传统文化自身出发,充分弘扬“中体西用”的文化发展理念[6]。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凝练升华。其凝练方法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其一,可以从形体塑造层面上凝练传统文化形象符号。将传统文化元素原有的标志性形态加以概括、简化并结合时代特征,形成一个新的特有形象符号,简而易见又不失内涵。例如,秦皇岛市开发区高速口的中国红雕塑,用人们非常熟知的中国结为主造型,以红绳结合中国结文化里方胜结的穿插造型方式来设计,寓意着“方胜平安,一帆风顺”,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从而让旅者得到视觉上和心灵上双方面的享受。其二,可以从精神寓意层面上凝练传统文化精神符号。将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其自身原有的元素片段艺术化变形直观地展现。例如,唐山市市民广场中央建设的《丹凤朝阳》大型城市主题雕塑,就是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以人们熟识的凤凰展翅中凤鸟的形象为主造型,通过对凤鸟造型的凝练与概括及姿态的变化与组合,寓意着唐山人民坚定地建设家园及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见图2。

图2 丹凤朝阳

依托传统文化本体,将其符号化,坚持创新是冀东地区城市雕塑发展中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增加文化内涵、提高艺术性,也能高水平的体现城市特色风貌及品味。

3. 内涵——以人文环境为主线

在众多特色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像民风民俗之类没有既定形象的特色文化,其要表达的意义成为了这一特色文化的主体,如何把其具象化,有两点需要考虑:第一,意义上的准确表达,即“形要达意”,不要让观众对雕塑作品的理解产生歧义,致使作品本身失去创建的意义。第二,承载体的借代,正确寻找承载体,将城市雕塑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具象化、形象化,让人们更容易认知,从而引起共鸣。秦皇岛市市中心人民公园的大型主题雕塑《众志成城》就是一经典范例,见图3。将中国汉字中的“众”字与传统民俗秧歌中的道具“红飘带”相结合。在其造型变化上又与“火”相像。不但契合了人民广场之名、蕴含了民族融合之意,又象征了人们生活的美好。

从这件雕塑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寓意大于造型,造型为寓意的准确表达服务。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几种元素的有机组合,表达本地区人文精神,也是城市雕塑又一新的创作方向。

图3 众志成城

三、冀东地区特色城市雕塑未来发展的思路

建立建立特色城市雕塑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需要,紧跟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城市品牌的代言。现今,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主张建设特色城市。深挖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特色地域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设计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建及运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冀东地区历史、人文及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有别于其它地区,具有鲜明特点,为我国冀东地区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当然,在看到冀东地区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美好未来的同时也要严格遵守“稳步”“健康”两个发展原则。为了不再出现“跟风”的现象出现,冀东地区未来特色城市雕塑创建有以下3个需要完善的方面:

第一,组建专项管理部门,创立详尽的城市雕塑规划方案。冀东主要城市应建立专项管理部门,依据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规划城市雕塑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形成明确规划方案。明确特定地区城市雕塑发展方向,将城市雕塑的创建工作分层处理。分层处理是指明确划分主题方向、建设规模、时效性等方面,建立城市雕塑应从城市建设出发,预置城市雕塑服从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确定主题、规模、顺序与适用时限,按部就班、逐步建设,使得城市雕塑的发展有秩序、有延续地跟随城市建设稳步发展。

第二,集思广益,突出公共性,注重雕塑的专属性,充分结合特色地域文化,赋予城市雕塑特色文化内涵,提高城市雕塑作品质量。由专项管理部门拟定城市雕塑创建计划,在确立创作方案时,广泛吸取公众意见,尊重公众意识,深挖特色地域文化。采用问卷调查、媒体宣传以及各相关部门专项会议等手段,广泛汲取群众意见,最终确定创作主题,在城市雕塑创作中充分吸收和运用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反复推敲、论证城市雕塑创作方案。让城市雕塑作品在主题、造型等方面独具地域特色,且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从而让城市雕塑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当中。在城市雕塑创作中突出城市雕塑文化内涵,提升城市雕塑文化品位,提高城市雕塑作品质量。

第三,充分发挥城市雕塑实用性特点。建立绿色、环保城市雕塑创建体系,节省经济资源。高质量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准确展现城市特色,可以作为城市的名片。将地域资源、城市文化精神、特色城市品牌等元素融入城市雕塑作品当中,这是城市特色经济和文化的有力宣传。在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居民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自豪感,甚至在招商引资、文化推广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在充分发挥城市雕塑实用性的同时能够融入“绿色建筑理念[7]”,遵循自然环境特色,塑造特色生活模式场景,并且创建一套成熟的体系,不仅能够节省城市雕塑创建的经济支出,也为城市雕塑艺术开辟了一条适合冀东地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结 语

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经过历时史沉淀,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它不只是城市文化中的一个元素,更是城市文化的象征,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脉。我国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种类丰富。不仅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素材,提高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为建立特色文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的展现窗口,是城市特色文化与品位定位的重要标志,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延续地域文化传承,增强城市活力,将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结合起来,不仅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条便捷之路,也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1]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J].建设科技,2016(3):11.

[2]黎玉才.突出地域文化 彰显城市个性[N].中国绿色时报,2011.9.27(B03).

[3]陈超.城市雕塑创作的地域文化性探讨[J].设计艺术,2014(6):85-87.

[4]徐苏宁,康红梅.地域文化与城市美的创造——兼论当代中国城市美学问题[J].建筑知识,2002(1):17-20.

[5]刘纲纪,高建平,张法薛,等.论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12-28.

[6]佘宸.试论“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D].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7.

[7]吴峰.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48):140.

猜你喜欢
冀东城市雕塑文脉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之几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