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印巴战争:空中优势带来的战场主动

2018-01-18 08:34石育良吴旭丰
军事文摘 2018年1期
关键词:印巴印军战斗机

石育良++吴旭丰

1965年9月6日,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问题再度爆发局部战争。在持续17天的战争中,双方都投入了数量规模庞大的陆空力量,战火蔓延至印巴两国的纵深腹地。巴基斯坦在兵力总数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处处牵制印军,造成印方损失了大量的人员、装备,并将战争拖入僵局。最终,印巴两国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于9月23日正式停火,结束了第二次印巴战争。

作战背景

克什米尔地区被印巴两国奉为“高贵的公主”。自该地区实施印巴分治之日起,围绕克什米尔的武装冲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印巴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互相指责,都宣称对方是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主义”,是造成这一地区局势动荡的“罪魁祸首”。

1965年6月30日,印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然而就在协議签署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在公开场合表示“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这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这一言论彻底激怒了巴基斯坦民众。8月5日,大批号称“自由战士”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开始进行秘密的渗透、破坏和暗杀活动,以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让步。

印度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武装展开了疯狂镇压。与此同时,印军马上从纵深地区调集装甲力量。到8月下旬,印军已经在原有停火线的印度一侧集结了超过6个装甲师,并且不断越过停火线袭扰巴基斯坦哨所,第二次印巴战争一触即发。

作战经过

8月28日,印军以两个装甲师的兵力突入巴基斯坦境内,并攻占了停火线西侧巴军的3个警戒哨所。面对印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巴基斯坦方面认为,必须用一次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战争”给予印军沉重打击,才有可能有效打压印军的进攻势头,捍卫巴基斯坦的领土主权。

扼住敌人的咽喉,“大满贯行动”初战告捷。巴军指挥部通过研究发现,印军此次使用的地面力量以装甲部队为主,并且先头部队已经突入巴境内20多千米,对其纵深的步兵、炮兵和空军形成了比较大的威胁。经过商议,巴军决心首先进攻巴基斯坦通往克什米尔的通道——阿克努尔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助于巴军机械化部队展开战斗队形。此外,占据这一地区,也能够切断印军突击力量和克什米尔大本营的联系,形成对其装甲部队的“关门打狗”之势,解除其对巴方纵深的威胁。

巴军指挥部将此次行动命名为“大满贯行动”,并马上将作战方案上报总统阿尤布批准。9月1日凌晨3时许,行动正式开始。巴军炮兵集中火力对印军防御纵深的炮兵防空兵阵地、雷达哨所展开突袭,在第一时间摧毁了对手的“拳头”和“眼睛”。战斗开始之初,驻守此地的印军指挥官还以为这是巴军游击队的破坏行动,但是随着巴军进攻强度的不断增加,印军意识到这是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随即一面组织力量抵抗,一面马上向指挥部报告。

印军统帅部接到报告之后,命令驻守在周边的部队火速增援,同时派出8架作战飞机支援地面行动。巴空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一架F-104和一架F-86战斗机迅速升空进行巡逻警戒。印度空军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其战斗机性能远远比不上巴基斯坦空军,不仅不能使用导弹进行超视距打击,也没有对地攻击的能力。双方刚一交手,印军4架吸血鬼式战斗机即被悉数击落。与此同时,巴军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对印军装甲部队营地展开攻击,并于9月4日攻占阿克努尔全境,缴获了大量的坦克、火炮和军用车辆,“大满贯行动”初战告捷。

“大雨将至”,印军直捣巴军“心脏”。9月5日,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引起印度朝野极大的震动。印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决心实施“更为彻底、大胆”的进攻计划,将战火引至巴基斯坦境内,开辟新的战场。当晚,印度广播电台发布了一条消息:“德里地区未来48小时将有大雨。”这是印度政府的一种暗语,意在向印度全国的武装力量下达战争动员令。

9月6日凌晨,印军越过印巴边界,向巴基斯坦东部重镇拉合尔发动猛攻。当天下午,巴总统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对印宣战,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印军放弃驰援克什米尔,转而直接进攻巴基斯坦本土,打了巴方一个措手不及。在这个方向上,巴军仅有两个步兵师的兵力,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备水平均处于劣势,印军仅用1个小时就突破了巴军防线,随时准备向拉合尔城区发动进攻。

巴军指挥部认为,拉合尔是首都伊斯兰堡的重要屏障,不容有失,绝不能让印军一兵一卒进入拉合尔城内。但是此时,巴军的主力部队集中在克什米尔的北部山区,将其调回组织防御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国内动员预备役的时间会更长,巴军只能利用拉合尔城外的运河组织防御。6日晚间,巴军指挥部内一片繁忙,不断有调兵、增援的命令从这里发出。同时,巴基斯坦空军几乎出动了全部力量打击印军地面部队,暂时遏制了印军的进攻势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战局。

后发制人,巴军扭转战场局势。就在印军全力进攻拉合尔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司令努尔汗向指挥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实施反方向突击,攻击印度本土。其实早在“大满贯行动”之前,努尔汗就曾向指挥部提过这个建议,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这一提议太过冒险,就没有采纳。但是在此时,巴军指挥部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空军力量远胜于印军,完全可以利用制空权优势打开突破口,突袭印度本土,因而马上采纳了这一建议。

努尔汗随即下令出动各型战斗机40余架,对印度纵深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进行突袭,同时派出多架战斗机进行巡逻警戒,以防印军进行报复。果不其然,就在巴空军实施突袭的数小时后,印军就从纵深机场调来200多架战斗机,对巴空军实施全面反击。由于性能优势和准备充分,巴空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两天激战下来,巴空军击毁印军战斗机54架,自己仅损失了8架,完全控制了空中战场。

在空军强有力的支援下,巴军地面部队将印军迟滞在拉合尔地区,战局陷入僵持。但是,巴军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通过侦察发现,拉合尔南部属于印军的次要进攻方向,仅有1个山地师在这一带遂行牵制、袭扰的任务。巴军指挥部在这个方向上秘密集结了2个装甲师、1个装甲旅和超过100门火炮,于7日夜间向印军发动猛攻,不仅击退了印度山地师,还攻克了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把战线向印度国境内推进了6千米,占领了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领土。

虽然巴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战局,但是由于多线作战加上国家战争潜力不足,无力发起新的进攻,两军陷入僵持。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巴双方都表达了“寻求和平的决心”,表示同意停火。9月23日,两国同时宣布停火撤军,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作战点评

第二次印巴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在激烈程度、作战样式变化、战术思想创新等方面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巴两国军队从小规模的游击战开始,逐渐发展到师一级规模的陆空联合作战,使这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局部战争已初具现代战争的特点。纵观此役,巴基斯坦军队虽然在许多方面处于劣势,但总能够扭转战局、掌握主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不讲得失讲制权,掌握主动是巴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孙子兵法》中讲道:“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之善者也。”意思是在战场上要时刻把握主动权,做到处处陷敌于被动,而自己却不被对手左右。换言之,就是要保证自己的部队在战场上有充分的行动自主权,从而确保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得以有效发挥,这是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在这场战争中,巴军能够以劣势兵力抵抗印军进攻,并最终实现绝地反击,根本原因就在于巴军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率先决策、夺取主动。

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克什米尔局势已经陷入非常危急的状态,印军在停火线上集结重兵,随时准备对巴基斯坦本土发动全面进攻。巴军指挥人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没有单纯地在停火线附近组织防御,而是将眼光投向了印军更为关注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所谓“攻其所必救”,巴军将主要兵力投入夺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大满贯行动”中,立刻扭转了攻守态势,不仅让战场上的印军主力进退两难,也引起了印度国内的轩然大波,给印度军政高层制造了很大的压力。

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印军利用装甲部队的优势大规模侵入巴基斯坦领土,巴方重镇拉合尔面临失守的危险。巴军为了打破被动局面,转守为攻,在拉合尔南侧印军防御较为薄弱的地方打开突破口,大批的巴军精锐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印度西部重镇克姆卡兰。这一行动不仅解了拉合尔之围,还将战火引至印度本土,威胁其纵深腹地,彻底扭转了战场局势,将主动权牢牢地攥在手中,最终促成了双方停战。

以强击弱,空军优势是巴军取胜的重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巴军仅仅是在谋略决策上占优,并不能确保其战略目的得以实现。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比拼,必需一支强大的军队,方可把中军帐里的决心变成现实。但是,从印巴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巴军并不占优:陆军方面,印军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动员准备,在停火线附近集结了超过6个装甲师的兵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而巴军仅在克什米尔北部地区部署了1个装甲旅,在停火线附近遂行防御任务的多为步兵力量,不仅数量上少于对手,也缺乏必要的装甲装备;空军方面,印军拥有的战斗机数量是巴军的3倍,此外还有许多雷达站、地空导弹部队作为补充。

军事实力上的明显差距让巴军指挥官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研究发现,巴空军虽然在战斗机数量上并不占优,但是其机型种类多为比较先进的美制F-104和F-86战斗机,相对于印度空军主力吸血鬼战斗机而言,这两种机型的优势在于可以搭载远程空空导弹和对地攻击的火箭弹。此外,巴空军还拥有数架性能卓越的预警机,完全可以实现对印军空中和地面力量的防区外精确打击。有了这样的实力对比,巴军指挥部决心让空军部队唱主角。在“大满贯行动”中,巴空军2架战斗机成功击退印空军8架战斗机;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更是击落印军飞机40余架,几乎瘫痪了印度的整个空军力量。

此外,巴空军司令努尔汗在此次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印度前线指挥官、陆军司令乔杜里而言,努尔汗更加崇尚主动进攻和先发制人的理念,性格上更为坚毅果敢,是巴基斯坦军界著名的鹰派人物。在开战之前,努尔汗就曾建议大规模使用空军力量,以实现先机制敌的目的。为解拉合尔之围,他大胆指挥战斗轰炸机突入印军腹地,第一波次突袭就炸毁了3个雷达站和6条跑道,让停火线附近机场的印军战斗机无法起飞,几乎丧失战斗力,为巴军实现反击突围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联合作战是巴军取胜的影响因素。陆军合同作战成为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样式。在经历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洗礼之后,巴军在陆军作战思想上不断创新,尤其强调步兵、坦克、炮兵之间的配合,并积极进行实践检验。在战前筹划中,巴军指挥员刻意选择了阿克努尔地区作为陆军的主要战场,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是巴军发挥坦克优势的绝佳战场。拉合尔南线反击中,巴军第一轮炮火急袭刚刚结束,坦克就迅速突入印军阵地,最后步兵展开冲击,各进攻阶段衔接紧密得当,直接导致印军溃败。

高效的空地协同加速了作战进程。巴空军在作战初期就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为了将自己的空中优势转化为地面优势,彻底击溃印军的装甲部队主力,巴军在空地协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为了增强地面部队同空军战斗机的配合,巴军在步兵的营一级单位建立“空地协同控制组”,以协调步兵和战斗机之间的行动。这一实践创新有效地促进了空地协同战斗,步兵在进攻受阻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电可以直接和附近的空军指挥员联系,精确打击敌人的工事。在拉合尔南侧的进攻战斗中,正是有了战斗机和步兵、坦克之间的密切配合,才使得巴军得以快速突入印度本土。

游击战有效地策应了正面战场。巴军利用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群众基础,在该地区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游击战。从战争开始前的半年时间里,先后有数万名穆斯林武装人员潜入该地区,对印軍的哨所、补给站、通信站等重要目标实施偷袭,成功切断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南北两段之间的联系,牵制了大批印军兵力,有力配合了正面作战。

责任编辑:张传良

猜你喜欢
印巴印军战斗机
EF2000台风战斗机
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巴政策演变
一天全歼“王牌旅”
巴基斯坦释放被俘印军飞行员
印巴推出2019“和平日历”
1967年,解放军一个月内两次打退印军入侵
印巴边界交火,上万人逃离6日
克什米尔雪崩 17名印军士兵死亡
传印巴领导人今日会晤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