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通过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的疗效

2018-01-19 06:08刘国成高见
医药前沿 2018年3期
关键词:经肝瘘术胆囊炎

刘国成 高见

(郫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临床上,急性胆囊炎十分常见,是因为细菌感染与胆囊管梗阻造成的一种炎症,属于常见外科急腹症的一种[1]。通常情况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情起病急,并且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变化,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胆源性败血症与胆囊穿孔等并发症出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该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出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所以临床上一旦对患者进行了诊断,便要及时采取急诊手术对其进行治疗[2]。但是通常情况下,因为的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老年患者具有极高的术后死亡率,所以需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手术对其进行治疗。随着临床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在高危急性胆囊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3]。所以本研究也针对急性胆囊炎采用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了探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2016年3月纳入的2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平均年龄(70.21±9.26)岁,男性15例,女性10例。所有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腰部、肩部放射痛、右上腹或者上腹部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符合临床对比要求。患者纳入标准: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配合度高者;不存在精神与认知功能障碍者。患者排除标准:不愿配合治疗者;存在精神障碍者;肝脏肿瘤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采用B超进行定位,找出胆囊横断面以及胆囊和肝脏接触面最大的一个层面,通常情况位于右侧锁骨中线和腋前线7、8肋间附近,采用金属标记体表穿刺点。在选择穿刺点时,需要注意其经过部分肝脏,将胸膜腔、胆道与中肝内重要血管避开。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并且采用5%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在其皮肤做出一个手术切口,将切口长度控制在两到三厘米之间。采用B超进行引导,找出最佳穿刺角度与距离,从胆囊和肝脏紧密接触的地方开始,穿刺到胆囊中。将已经确定好的穿刺角度与穿刺距离作为依据,从穿刺点开始进针,经皮经肝穿刺到胆囊内部,再次对其进行B超复查,确认已经成功穿刺之后,采用套管针抽取5ml胆汁,以此来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然后再对胆囊采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再将导丝引入,并且经过该导丝将引流管引入之后,将导丝抽出,在体表穿刺点附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以此来避免其脱落,引流管要外接引流袋,以此来对胆汁进行引流。术后四到六小时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要注意对其局部症状进行仔细观察。留置引流管之后,要常规采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后,再采用敏感性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留置引流管三天之后,通过引流管胆囊造影来对引流管位置进行评估,以此来将胆总管、胆囊管与胆囊内结石的具体情况明确,十五天之后再对患者进行造瘘管胆囊造影,将胆囊引流管取出。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治愈率(急性胆囊炎症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灶缩小百分之五十以上)、住院时间、抗感染治疗时间、胃肠减压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患者的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等内容,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对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用软件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s),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分别对其进行t与卡方检验,显著差异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手术指标

患者住院时间为(14.02±1.02)天,抗感染治疗时间为(3.22±1.12)天,胃肠减压时间为(2.28±0.28)天。

2.2 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的治愈率为100%(25/25),25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

2.3 生活质量

相对于手术前,患者手术后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有所提高,组内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1 生活质量评分(±s,分)

项目 手术前(n=25) 手术后(n=25)一般健康状况 68.67±4.12 85.43±3.56精力 57.23±5.46 82.22±4.84社会功能 56.23±2.32 84.35±4.58生理机能 55.43±3.23 85.67±3.89躯体疼痛 52.34±4.23 82.31±3.56情感职能 58.67±3.45 85.34±4.56精神健康 64.45±2.12 88.56±2.35

3.讨论

临床上,急性胆囊炎属于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并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急性胆囊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右上腹出现阵发性的绞痛,并且还会伴有明显腹肌触痛与强直现象出现[4]。大部分急性胆囊炎患者是因为胆囊内的胆汁成分发生变化,进而促使结石形成,结石又会促使胆汁瘀滞与细菌感染现象出现,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引发胆囊急性炎症出现。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出现胆汁瘀滞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性梗阻,但是也有小部分患者的胆囊内不会有明显结石存在,促使其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在于细菌感染,所以临床上通常会将急性胆囊炎分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两种类型。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有胆囊管梗阻现象出现,其胆囊内的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胆囊会出现水肿、充血的现象,并且会增加其胆囊内渗出[5]。如果没有有效缓解胆囊内梗阻,那么胆囊内压力会出现持续升高的现象,这会促使胆囊壁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最终促使其穿孔或者坏疽。一旦有效解除了胆囊梗阻,胆囊内的容物便会顺利排出,相应的会降低胆囊内压力,促使胆囊急性炎症出现迅速好转的现象,部分黏膜也会得到修复,并其还能促进溃疡面愈合,促使纤维瘢痕组织形成。临床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治疗,便可能会促使炎性反应向胆囊周边机体组织进行扩散,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出现。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会采用手术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不断先进,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在该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不仅见效快,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各种病症,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效果,而且通过对患者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其术后感染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是一种有效、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除此之外,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难以耐受全身麻醉与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能够获得明确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住院时间为(14.02±1.02)天,抗感染治疗时间为(3.22±1.12)天,胃肠减压时间为(2.28±0.28)天;患者的治愈率为100%(25/25),25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相对于手术前,患者手术后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有所提高,组内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充分看出,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高,可行性强。

综上所述,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1]高应军.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PTGCD)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12(7):4251-4252.

[2]李细霞.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养生B,2014,18(9):62-62,63.

[3]韩增文.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心理医生,2016,22(36):130-131.

[4]许洋.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48-49.

[5]邓英.B超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3,53(33):53-54.

猜你喜欢
经肝瘘术胆囊炎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高频彩超在行动静脉内瘘术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置管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效果的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应用自体血管移植行动静脉造瘘术13例
经皮内镜胃造瘘和小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临床价值研究
探讨临床药师在动静脉内瘘术中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