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藏药治疗痔疮(相真)的临床观察

2018-01-19 00:02仁青卓玛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痔藏医藏药

仁青卓玛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痔疮是饮食起居反常引起的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属于藏医八大自生疮之一。是由于过量饮酒、多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长时腹泻、久坐薄垫、强忍或强努二便和矢气、经常骑马、前列腺肥大、肛门损伤等,人体内固有的隆、赤巴、培根及血功能紊乱尤其下泄隆和瘀血聚积于肛门遂患痔疮。藏医名“相真”病。

1 分型

按照藏医《四部医典》中记载分为培根痔、隆痔、血痔、赤巴痔、干痔及湿痔6种,但可归纳为干痔和湿痔2种,即隆与培根所致者为干痔;血与赤巴所致者为湿痔。生痔的时间长短痔疮又可以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3种。

1.1 干痔 隆和培根邪偏盛而引发,症见大便秘结、肛门灼痛,或大便干稀混下、下时有声,头晕,肩头及大腿、肋部、尿道等极痛,气喘、躯体温微,皮肤、指甲、颜面、眼睛等皆成黑色。或者腹胀便腐,食欲不振、易患感冒、唾液增多、小便淋漓、尿道疼痛、腹泻,泻物呈灰白色带有黏液、无血和黄水,疮面白色、发痒知觉迟钝,皮肤及指甲、眼睛、颜色均呈白色。

1.2 湿痔 血和赤巴偏盛而引发,其中血偏盛引发的痔色红如珊瑚,或如小叶莲子色、灼热、剧烈疼痛、大量流血。赤巴偏盛引发的尿及脉呈热象,发热、口渴、多汗,肛门处色黑、腹泻,泻物赤黄、味臭,痔色呈赤黄或青色,流出的血稀薄,颜面及皮肤、指甲、眼睛、尿色皆呈青黄、绿等各种颜色。

也可以按肛门的深度分:肛门的深度约为4横指半,基本上有三层褶纹。如肛门内第一褶纹处即1指半处生痔,时间不到1年的叫外痔;第二褶纹处即又1指半处生痔,时间超过1年的叫内痔;第三褶纹处即又1指半处生痔,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叫混合痔。

2 临床资料

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青海省藏医院住院部和门诊诊断为痔疮(内痔)的50个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7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年以内。

3 治疗方法

3.1 外用藏药 镰形棘豆30g、麝香1g、冰片1g、天竺黄1g、熊胆2g磨成药粉和其他卡擦药粉藏红花、铁棒锤(制)等按以上的三大基因偏盛情况进行辨证给药(装进空胶囊)。1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3.2 辅助 口服藏药治疗:早饭后,五味麝香丸,每次2g,每日1次饭后半小时服用。中午饭后,二十五味石榴丸,每次2g,每日1次饭后半小时服用。十味诃子散,每次1g,每日1次饭后服用。

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5 结果

治愈47例,占94%,显效2例,占4%,有效1例,占2%,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疗程最短的1疗程,最长者3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远期随访25例,愈后1至2年未复发。

6 典型病例

吉某某,女,35岁,2015年5月14日初诊,门诊诊断为痔疮(内痔),发病时间2个月,加重3天,肛门灼痛,发热,口渴,不能正常走路,食欲不振,第二褶纹处即1指半处生痔,痔色红如珊瑚。经过上述外用藏药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明细减轻,可以正常走路,连续2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7 结论

藏医外治法是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特殊疗效的治疗方法,早在公元前几世纪,藏族先民就掌握了用酒糟、新杀的动物皮等热敷患处,用溶酥油涂抹伤口止血等许多原始外治法。藏医外治法简便、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欢迎。

[1]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8.

[2]土旦次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4.

猜你喜欢
内痔藏医藏药
色季拉山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状况与保护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在内痔治疗中的应用
内痔一般如何进行诊断呢
经肛周彩超与经直肠内彩超对内痔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对比分析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青海省中藏药种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