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旅游文化产业SWOT分析研究

2018-01-19 00:56
甘肃农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家窑临洮县文化产业

(中共临洮县委党校,甘肃 临洮 730500)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推动农村社会持续发展和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基本手段。临洮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临洮是勾连着茶马互市的重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文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在现今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应充分发挥临洮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扩大开放,加深融入大兰州圈,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做出贡献。

一、临洮旅游文化产业SWOT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截至2017年底,临洮县有国家AA级景区4个,旅游景区景点62处(其中人文景观类景点有26处、自然景观类景点有22处、乡村旅游接待点等14处),三星级饭店3家,新增酒店4家,新增床位677张,达到3 402张;旅行社、分社及营业部13家,旅游从业人数6 875人,资产总额达8.79亿元。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临洮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可以更准确的立足临洮资源禀赋,发展临洮旅游文化产业。

(一)优势(Strengths)

1. 地脉优。临洮县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境内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内有海甸峡、三甲水电站库区、神龟奇石园、岳麓山森林公园、穆扶提东拱北、椒山公园、西湖公园等山峦叠障,奇石隽秀,植被茂盛,古木参天,碧潭清灵。临洮县“洮水流珠”“东岩伏冰”“西湖晚照”等古洮阳八景久负盛名。

2. 文脉久。第一,历史文化:临洮原为古陇西郡郡治,是陇西李氏的发祥地,洮阳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被列为甘肃省创建的18个重点特色小镇之一。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秦长城遗址、辛店文化遗址、东二十铺汉墓群、老子文化园、貂蝉湖、卧龙寺、洮河湿地等时刻彰显着临洮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第二,农耕文化:“千里洮河富临洮”,相继荣获“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之乡”的称号。洮河两岸静谧秀美,全年平均气温在 7℃左右,58万亩水地,果菜成片,果树成林,鱼塘成网,男耕女织,是中国现存最为原生、广泛的农耕文化类型之一,特色农牧产业延续了千余载的农耕文明,非常适宜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度假。第三,民俗文化:临洮花儿、临洮皮影戏和脊兽制作技艺等九项遗产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五一”,均按不同情况,各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有社火、舞龙、狮子、旱船、高跷、推车、花蓝、秧歌、高月灯、腰鼓、太平鼓、唱戏等乡村气息浓郁的民俗节事活动。第四,宗教文化:临洮宗教古迹众多,目前主要有佛归寺、卧龙寺、大寺等。

3. 人脉近。临洮作为大兰州经济区内重要节点城市,县城距兰州市区仅80km,经兰临高速到兰州只需40多分钟。兰海高速(G75)、临罐高速、康临高速和212、316、309等3条国道穿境而过,定临、兰郎公路及城乡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毗邻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周边世代或聚居或散居有回、藏、东乡等多个少数民族。随着兰州大三环高速、定临高速和玉冶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临洮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将更加明显,独特的区位自然优势使临洮成为兰州及周边群众宜居宜游的首选之地。

(二)劣势(Weakness)

1.“弱”,指旅游文化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效益低下,仍为弱势产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没有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形成互动和对接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明显。2017年临洮县接待游客9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仅4.98亿元,这与临洮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很不相称。

2.“低”,指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开发整理水平低。第一,对临洮县旅游品牌形象,知晓度不是很高,仅限于对老子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感知。临洮是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彩陶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响誉世界,但都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影响力不够大。第二,部分自然风光利用和开发不够,丰厚的文化资源对旅游业拉动作用不明显。南屏山、玉井峰、海甸峡、洮河等自然风光只停留在低层次的开发阶段,景区景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开发建设不够。近几年才被徒步驴友发现,位于临洮县红旗乡石家窑村的苏木沟大峡谷,称为“中国西部的黄石公园”,是国内集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为一体绝佳的影视拍摄、摄影采风、徒步户外之地,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毫无疑问,缺乏考察论证,保护利用。

3.“散”,指文旅产业规模分散,整体规划保护不够。第一,临洮旅游业,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布局分散,随意性强。第二,现有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旅游与文化遗产的结合还不十分紧密,从而导致临洮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布局。如临洮县的洮河和马家窑文化作为单独个体,具有一定知名度,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能与临洮县的旅游文化产业很好的结合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作为临洮旅游文化的整体概念明显体现不够。

4.“小”,指投入严重不足,产业规模偏小。县内区位优势明显,但交通条件差,县乡公路普遍标准不高。旅游产业开发缓慢,旅游景区(点)建设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叫得响、拿得出的亮点、精品不多。投入的资金大多是局部、民间、临时的,总量小,投向分散,又多为短期行为,难以形成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强势旅游文化产业景观。

(三)机遇(Opportunity)

2016年10月12日《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正式由省政府发布,更明确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推动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中心带动作用,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改革体制机制,强化合作交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甘肃旅游经济升级版。2018年2月22日《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定西市临洮县列入其中。在优化空间布局方面,未来的甘肃旅游将发展以“一带一城三区六廊道百景区”为主要内容的全省旅游“11361”的开放式空间布局,对地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临洮无疑机会多多。

(四)挑战(Threats)

临洮周边地区如陇西、临夏、永靖、和政等交通方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体制活、吸引强,近年来在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如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建设工程,聚焦文化旅游主题,按照“统一规划、整体设计、逐年实施”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采取“复古复原”“修旧如旧”和“政府抓基建、群众改民居”的办法,集中对当地八座清真大寺和十三条街巷民居进行保护性发掘与改造,相继建成八坊民俗馆、八坊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和回廊广场文化旅游工程,形成了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民俗建筑群和特色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比之下,临洮文化遗产“墙内开花墙外香”,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势弱,与周边兄弟县区差距有拉大趋势,面临严重挑战。

二、临洮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集群战略选择

(一)具有发展李氏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先天条件,以打造天下李姓郡望产业群

定西市所属临洮、陇西祖根同脉、地缘接近、共饮渭水,历史相通。李氏文化是二个县域重要的同类旅游资源,同质程度高,强化共同的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力建寻根访祖旅游廊道之主要节点,走向世界,打造“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大力培育天下李姓的郡望是甘肃(陇)旅游文化品牌,接水活源促重。

(二)具有发展以牡丹为主的花卉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条件,以打造洮河绿带诗意产业群

花卉栽培临洮历史悠久,有“陇上花园”的美誉,以农耕文化为精神,充分发挥洮河优势,花木种植特色,着力打造以“潮韵洮水、娇艳花木”为主题具有“S型”区位优势的洮河动感漂流、湿地保健休闲康体、科技农业观光体验,赏花观花博览旅游,使之成为甘肃旅游的诗意区域品牌。进一步将“中国花卉之乡”的产业优势和生态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平常人家,以花为媒,以花会友,打好“生态乡村旅游”牌,将临洮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西北花城。

(三)具有发展以马家窑文化为首的历史文化产业集群的特别条件,以打造民俗传统文化产业群

理论与实践反复证明,文化因素成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首要决定性因素。临洮是全省唯一集马家窑文化、秦长城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新时代旅游全方位开发的重要因素。选择与临夏等周边民族区域合作,避免行业恶性竞争。组织马家窑的“申遗”工作,积极建设马家窑文化主题公园,包括彩陶博物馆、陶艺游乐区、原始风情体验区。同时延长老子文化产业园产业链条,以文化集会、交流、讲学为主,兼具会议接待、休闲度假功能,成为现代的百家争鸣之地,扩大海内外影响力与知名度。

(四)具有发展以红旗乡村为点的户外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然条件,以打造影视徒步旅游休闲产业群

按照山水临洮、文化临洮、休闲临洮的定位,摸清家底,突出自然山水、编制《红旗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及配套文件,完成红旗灵石寺、潮源寺、茅笼峡、吧咪山、苏木沟丹霞探险休闲旅游区总体布局,把旅游与生态农业、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临洮特色的旅游户外活动发展模式,将其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的4A知名品牌和金字招牌,推进临洮县旅游景观打造。

[1]饶悌亮.关于三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N].三明日报,2010-11-28.

[2]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09-01.

[3]张巧艳.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突破口[J].发展,2014-01-05.

[4]杨晓英.汕潮文化旅游发展浅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07-15.

[5]刘海红.对临洮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25.

猜你喜欢
马家窑临洮县文化产业
歼敌
陆上丝绸之路
倔强的小红军
星火燎原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