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学说
——从藏医看中医

2018-01-19 18:07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治则诃子藏医

董 骞 张 硕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级,山东 济南 250000)

藏医与中医虽为不同的体系,但都是经过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若融会贯通,则大有裨益。

1 相同因素

既然同是治病救人的科学,藏医和中医必然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下文将仅从藏医的“三因”出发,简述中医藏医略同之处。

1.1三因学说《四部医典》作为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最著名的藏医药学专注,在藏医中地位可与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相比,书中讲述到:人体内有隆、赤巴和培根(均为藏语音译)三大因素,即“三因学说”,三者掌控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当隆、赤巴、培根出现紊乱时,就会产生藏医的三大疾病: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这一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

1.1.1隆隆分为索增隆、吐塞隆、紧久隆、恰不欺隆和麦娘姆隆,各位于不同的位置,掌管了人体的呼吸、喷嚏、饱呃、吞咽、声音、语言、思维、排尿、排精、分娩。隆病多发于夏季的日暮、黎明时期。

1.1.2赤巴赤巴分为消化、变色、明视、行动、明颜5种赤巴,负责帮助消化、产热、将体内部分部位改变颜色、使人有意识和谋略、产生视觉、使皮肤细腻光滑。赤巴病多发于秋季的中午、半夜。

1.1.3培根培根分为基本、研磨、尝味、连结和餍足5种培根,用于磨碎食物、辨别味道、产生情感、维持生理平衡、四肢关节灵活屈伸。培根病多发于春季的初夜和上午。

1.2三因学说与脏腑辩证:我们将这三大元素的功能与祖国医学中的五脏六腑作对比。“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藏精,主前后二阴,为胃之关”,故隆与肺、肾的作用相似。“胆者,中正之官,谋略出焉”“、“心藏神”,故赤巴与心、胆作用相似。“脾主四肢”“、“心主神明,故培根与心、脾作用相似。进一步验证时发现,隆病多发于日暮和黎明,在子午流注当中,表示肾和肺;赤巴病多发于中午和半夜,表示心和胆;培根病多发于初夜和上午,上午代表的时间为9~11点,属脾,然而对于初夜具体时间却并未描述,在此仅做推理为19~21点,属心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行君相之令,为心之外围,可“代君受邪”,并“代君行令”,即帮助心、保护心,与其功能中与心相似有了照应。

以此观之,藏医三因学说与中医脏腑辨证确有共同的形成依据,二者以此而相通。

1.3三因学说与精气血津液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调节一身气之流动,故隆可与气相对应。心主血脉,胆主决断以维持控制血液正常运行,故赤巴应与血相对。液进入关节,使关节灵活,且脾主运化,运输传化津液及其他精微,故培根应与津液相对。

以此观之,藏医三因可与中医精气血津液相互对应,同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其功能也基本相同。

1.4三因学说与病因病机学说三因学说认为:隆发于夏,赤巴发于秋,培根发于春。隆发病,可见哮喘、面部麻痹、口眼歪斜、周身疼痛似针刺、心悸不安等症状。赤巴发病,可见黄疸、消化不良、口渴难忍、肌肤高热等症状。培根发病,可见全身沉重、胃呆、食欲缺乏、无力懒动、眼睛浮肿、健忘嗜睡等症状。

中医认为:“夏三月,此谓华实”此时脏腑功能亢盛,加之外界炎热,体内气机逆乱,阳气易逆冲上,或热极生风,或煎熬血液,形成刺痛等疾病。“秋三月,此谓容平”,此时脏腑功能趋于收敛,若体内火气不减,甚至增加,加之外界干燥,则易致热盛血热血燥,使脏腑失养,引起发病。“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时脏腑功能初起,容易发生土不利水之境况,脾不化津,乃生湿邪,湿性重着,可雍滞中焦,妨碍脾胃;可上至于目,使眼目浮肿;可留滞四肢,使四肢沉重。

以此观之,用中医理论可解释三因病症,用三因也可带入中医病因病机,用以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原因和规律,藏医三因致病确实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有相同之处。

1.5三因学说与治则治法中医的治疗原则甚广,其中《黄帝内经》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对于三因病,藏医中的治则与祖国医学的治则相似,为“热者寒之”和“寒者温之”,使用的药物与中药相比少甚,但也仍有大量智慧之处。对于隆病,《四部医典》中给出的众多药方中,大部分是“酥油丸”,在藏医中,酥油调理肠胃,治肺痿咳喘,尤其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且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组成的 “四物汤”也在其中,而祖国医学中也有此方。对于赤巴病,藏医外治采用放血、发汗、冷水浴,使用味苦,性凉的药物,这也与祖国医学“热者寒之”的治则相符,方有“二十五味冰片散”。对于培根病,因培根性寒,藏医外治采用艾灸和热敷,方有“炙寒水石散”等。

以此观之,在治则治法方面,中医和藏医并无太大区别。

2 不同因素

虽同为医学,基础理论也有相通之处,但藏医和中医仍存在差异。

2.1三因病中的药物中药是我国文化的宝库,其内涵丰富,时至今日都在不断挖掘、健全,故对于某些中医没有认识到,但是藏医已广泛认知的药物,中医人要虚心学习,挖掘验证,以成己用。例如,对于药物诃子,藏医认为,诃子有“六味、八性、十七效、三化味”,能祛风、泻火、散寒、利痰、行气活血,镇静解毒,可治诸病,称之为“众药之王”,其使用广泛堪比中医使用甘草,可用以治疗三因病等众多疾病。但中医中使用诃子的方却并不多,《元亨疗马集》中的乌梅散、《济生方》中的诃子散便是比较有名的使用诃子的方,其他便鲜闻了,因其收涩之性,可降火利咽,涩肠敛肺,来治疗久泻脱肛、肺虚咳喘等证,对于它的真实功效,因余仅仅浅读几日,不得真理,故不知其理。但单从诃子一味药物来看,中医对中药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若结合藏医药研究,广泛开发拓宽药物的使用面,或许可以找到更多“要药”,甚至是稀少名贵中药的优良替代药,使中医发展更加深远。

2.2三因病中的方剂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但凡名家,都有极具价值的名方,如“补中益气汤”,或是“六味地黄丸”,亦或是“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都在几千年历史中不断流传,沿用至今。再看藏医,虽不及中医发展时间长,但也有许多中医没有但被藏医名家发掘出来的好方子,譬如上文中提到的“二十五味冰片散”和“炙寒水石散”,若被中医人吸收采纳,便可助扩大中医方剂体系,更好造福普救含灵之苦。

以上异同比较,意在融合中医藏医精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高效性,但却鲜有将众多民族医学合而成型者。希望中医能在各方配合下,愈加完善,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治则诃子藏医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永德县诃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不同诃子属药材多指标成分研究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永德县诃子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藏药材毛诃子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