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与节气的关系

2018-01-19 20:06吴月洋,高明利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治未病类风湿关节炎

吴月洋,高明利

【摘 要】 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探寻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于四时节气的基本规律。对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于节气不存在绝对高峰期,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相对高峰期。在此基础上,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对“顺时调和”理论在防治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以期对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中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节气;病情活动;治未病;顺时调和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尪痹”“历节病”等范畴,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的肿痛,晚期可出现关节僵直、畸形,甚至功能丧失[1]。我国RA的发病率为0.42%[2],是人群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时令气候对RA病情的影响在现代研究中已得到证实[3]。“顺时调和”这一治则是基于“治未病”理论,结合长期经验积累而总结的,是预防医学思想的应用,其在RA的防治中主要体现在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两个方面。故“顺时调和”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RA的病情活动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因此“顺时调和”在控制RA病情活动度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对RA病情活动与节气的关系及“顺时调和”理论在控制RA病情活动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以期为防治RA提供参考。

1 RA病情活动与节气的关系

1.1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关系 生物界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自然界即有春、夏、秋、冬四时之轮回与其相对应,而四时是基于节气来划分的。中国传统历法之二十四节气,是把气候的变化与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相互联系。太阳在轨上每旋转15°定位一个节气,太阳旋转一周计为一年,故一年可分为二十四节气。《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源于自然,因此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均应与天地相参,随着节气的变化,人的生理机能无形之中也会受到影响。《素问》记载:“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者也。”强调二十四节气之变更对生命化生的重要意义,节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人若不能顺应节气的变化,五脏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遭到破坏,受六淫外邪的侵袭,从而发生阴阳失衡等诸多疾病[4],正如《素问》所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1.2 中医学对RA发病时间的认识 古代《内经》中论述痹证,主要置立于天地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之中来论述,突出了“五脏四时阴阳”整体辨证论治的观点。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云:“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痹从外入。”《素问·痹论》中早有“風、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春遇此者为筋痹,夏遇此者为脉痹,至阴遇此者为肌痹,秋遇此者为皮痹,冬遇此者为骨痹”的论述。这些均说明痹证的发病与四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1.3 西医学对RA病情活动时间的研究进展 西医学关于RA病情活动与节气的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来总结两者之间的规律。张淼等[5]通过总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得出RA的发病同节气有关;也有研究发现RA多半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病情加重。刘雅[6]对辽宁地区2008年至2013年

2883例RA住院患者发病节气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为RA患者发病的高峰期及发病节气均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发病高峰节气为春分,发病高峰期为冬春之交。Mouterde等[7]对736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冬季或春季期间发病的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郑传胜[8]统计164例RA患者发现,湿热的夏季与寒冷的冬季发病率较高。杨孝兵等[9]通过对188例RA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调查得出结论,RA患者在冬季疾病活动度较高。Iikuni等[10]通过对1665例RA患者进行4年半的观察,认为RA的病情活动确实存在季节性,在春季活动度较高,而秋季较低,并提示在评估RA患者疾病活动度时要考虑季节因素。邱新萍[11]对65例RA患者发病与四季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RA在冬季病情活动度较高,春秋季次之,夏季病情活动度最低。李院魏等[12]通过对409例RA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RA冬季发病和冬季加重者最多见。综上所述,RA发病节气不存在绝对高峰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相对高峰期。关于RA发病与节气之间具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 “顺时调和”理论在防治RA病情活动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天地阴阳的变化影响自然界节气的变换,而节气的变换又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变化及人类的生、长、壮、老、已。防病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顺时调和”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之一,据此中医学还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治则,即顺应节气以调整阴阳平和,调动机体内源性防御机制,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预防,增强RA患者的自我保健

意识。

2.1 春季RA的发病与防治 四时之春季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节气,春季与五脏之肝相应,肝五体属筋,外荣于爪,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春季气候温和,为风气主令,气主升发,故万物滋生,此时阳气升发,向外弥散。春分当天太阳光直射赤道,正如《春秋繁露》所云:“春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阴阳平衡,昼夜长短平分,昼夜温差最大,多出现阴阳剧烈变化,乍寒乍热现象,并且春分过后,降水量明显增多,气压降低,使关节间隙液体积聚在关节腔中,导致细胞内压增高,从而加重关节肿胀及疼痛[13]。因五脏常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即当其时者,必先受之,故春季肝易受邪。若肝受邪后,肝不藏血,血不荣筋,则筋脉拘急,四肢屈伸不利等症状加重。正如《医学入门》中所提到:“周身掣痛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春季的顺时调和之道,应加强对肝的调摄,因此在防治RA的同时配合补肝柔肝、疏肝养肝,可有效缓解RA的症状。此外,RA患者多素体阳虚,春季阳气升发,若此时补益体内阳气,则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身体机能,使阴阳平和,而达到防治RA的目的。endprint

2.2 夏季RA的发病与防治 四时之夏季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节气,此时阳气至极,遍及天地,气温达到最高。夏季属湿温季,气候炎热,是人体补益阳气的最佳时节,特别是RA素体阳虚的患者,夏至当日,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上,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日,为阳极而生阴。《内经》云:“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以夏至为转折点。王海隆等[14]认为,此时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对RA患者偏寒体质有很好的疗效。夏季的顺时调和之道,此时人体阴阳之气亦处于消长交接之阳消阴长的状态,即呈现出阴气增长的趋势,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此时宜进补以养其内虚之阳,生活上宜维护体内阳气,切忌吹空调、食生冷,避免接触冷水,夜间需注意保暖,以防病情复发。夏季使人毛孔开泄,故可借助天地之阳盛以补益体内之阳,腠理开泄的同时,也极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饮食上宜多食酸味以固表,以防邪气侵袭人体。此外夏季湿邪为重,湿易困脾,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气血化生乏源,其为RA发病的主要内在原因。在防治RA的同时应加强调理脾胃之法,健脾利节,脾胃和,气血生,则四肢筋骨百骸得以充养,使邪去而正不伤,从而实现防治RA的目的。

2.3 秋季RA的发病与防治 四时之秋季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节气,此时阴气仍处于增涨之势,转守为攻,天气渐凉。秋季为燥气当令,燥与肺气相通,初秋夏热之余气仍在,深秋冬寒之气将至,故燥又有热燥、凉燥之分。王晓梅等[15]提出秋分阳光直射赤道,秋分后阴始盛,阳始衰,风寒湿邪易侵袭人体,引起机体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失于温煦、推动作用,致外邪客于筋脉、关节,从而加重RA患者的病情。RA为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后期多累及至肺,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今风寒客于人,……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病久亦可继发以口干、眼干为主症的干燥综合征,上述并发症均与肺气虚及燥邪侵袭人体相关。秋季的顺时调和之道,在防治RA的同时应结合养阴润肺之法,亦有阴中求阳之意,饮食上宜甘淡滋润,以防秋气过燥而伤肺,补充体内正气,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亦为将至寒冷的冬天储备能量,宜早睡

早起。

2.4 冬季RA的发病与防治 四时之冬季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节气,冬季与五脏之肾相应,肾五体属骨,生髓,主封藏,藏寓真阴真阳,封藏有节,阴平阳秘。冬季气候寒冷,为寒气主令,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冬至当天,阳光直射于南回归线上,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日,为阳气初生之时,此乃阴极而生阳也,虽阳已生,但阴气仍十分旺盛。《内经》云:“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阴阳二气以冬至为转折点,此时寒邪最易入侵人体。寒客气血,则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提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入侵,肾先受之,肾虚髓亏,不能壮骨,发为骨痹,骨痹者骨酸痛,重而不举,肢节掣痛。在防治RA时应以养阴温阳、补肾壮骨为重。冬季的顺时调和之道,应从养阴养藏、怡情养神、摄神调心、冬季进补等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其重点不是“治”而是“防”。

3 “顺时调和”于防治RA的意义

《内经》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治未病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二,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三,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处于恢复期时,若调摄不当,容易引起疾病反复。“顺时调和”是基于治未病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而总结的。“顺时调和”针对广大风湿病患者及易感人群希望得到御病养生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基于四时节气与风湿病关系,发扬蕴藏于节气之中治未病的优势,挖掘“天人相应”在风湿病预防治疗中独具特色的穴位贴敷、中药蒸气浴、艾灸等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4 结 语

RA目前尚无根治疗法,且其病情活动与节气关系密切,综合分析顺时调和于四时节气中的具体应用,以指导RA患者临床预防及治疗,减少RA患者病情活动的频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社会压力。

5 参考文献

[1] 王承德.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风湿病分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4.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3] 曾小峰,朱松林,谭爱春,等.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负担和生存质量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300-307.

[4] 王彤,张淼.季节变化与痹证肾虚型发病的相关

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2):2636-2637.

[5] 张淼,王彤.试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C]//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5.

[6] 刘雅.辽宁地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节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7] Mouterde G,Lukas C,Logeart I,et al.Predictors of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 in the ESPOIR cohort:the season of first symptoms may influence the short-term outcome in early arthritis[J].Ann Rheum Dis,2011,70(7):1251-1256.

[8] 郑传胜.气候变化对复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分析[C]//

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9:2.

[9] 杨孝兵,蒋峰,孙颖慧.氣象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4,

55(22):1933-1936.

[10] Iikuni N,Nakajima A,Inoue E,et al.What's in seas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disease activity[J].Rheumatology,2007,46(5):846-848.

[11] 邱新萍.季节气候变化对松果腺褪黑素及相关免疫物质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2] 李院魏,张子扬,娄玉钤.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2):22-25.

[13] 刘湘源.图表式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50-51.

[14] 王海隆,姜泉,冯兴华,等.冬病夏治法治疗风湿痹

病的回顾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29(10):

744-746.

[15] 王晓梅,高明利.秋分——防治痹证的重要节气[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5):55-57.

收稿日期:2017-08-06;修回日期:2017-09-25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未病类风湿关节炎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吗
跑步易患关节炎
不穿秋裤就会得关节炎?你会犯这个常识错误么
类风湿因子需要转阴吗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