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

2018-01-19 11:48谌鸿洁
青年时代 2018年28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

谌鸿洁

摘 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世纪之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不存在,自2001年,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出现,到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其次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特殊问题,它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人才也有着一个挑选的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发展趋势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殊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代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当注意如何让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存在。这是因为国家有政策引导,能够对每位大学生实行包就业的服务。国家通过下达就业指标,将工作单位与大学生对接,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单位实现就业。但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总数少,质量高,能够高质量的服务于社会。

在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出台,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一时期,各高校招收的大学生人数不多,因此毕业人数也维持在稳定的局面。即使是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国家也可以通过其他补救措施来解决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情况,此时计划分配已经过渡到了双向选择。但从总体而言,工作岗位与毕业人数依旧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就业难的问题还没出现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了2002年,我国高校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高校的数量在增加,招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此时平衡的状态便被打破,过多的毕业生涌入社会,而社会还未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出现。在此之间,教育部也出台了指示文件,并着重分析了该问题的出现是具有结构性的,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和毕业生的三方努力来遏制就业难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演变

2003年的高校毕业人数是212.2万人,比2000年的毕业人数多67万人。在大学生的供给超过社会的需求时,就业难的矛盾就愈发突出了。高达60多万的大学生面对无岗位可去的现状,不得不依托于政策的调整来帮助自己就业。在这个时期,就业难问题就不仅仅是结构性的问题,它更多的表现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稳发展,势必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国家在应该问题的时候,通过出台指导文件,要求各省各高校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原因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来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

2004年,就业难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首先表现在人数上,2004年的毕业大学生达到280万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人数也相应的增加。在问题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国务院出台了文件,指出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应当进行制度化建设,首次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落实到高校工作计划中。在这个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当努力做出方案调整,提供资源帮助。

200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又增加了58万人。出现难以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而各高校作依旧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因此,几年后就业难的问题将更突出。

200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413万人,出现就业难问题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一百万。

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近500万,相应的失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

当然,在计算每年的大学生失业人数时,也有计算往年毕业但还未就业的人数,因此,矛盾是一个不断累积加剧的过程。庞大的失业人数,带来的社会危害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对高中毕业生的持续扩招,毕业生的数量持续高涨,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大环境中,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解决问题越发凸显,整个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出现的原因及背景

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经济危机有加深的趋势,同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剧的现象。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还与各级政府,各高校,乃至学生本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经济体制转轨

现代社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化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势必要对人才进行社会化选择。优胜劣汰,谁的能力更强,谁便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岗位。在资源配置上,毕业人数过多,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势必导致就业缺口。过剩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局部出现的矛盾激烈化事件都在进一步加剧就业难问题的矛盾。在就业难问题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单位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逐渐的取消了接受毕业大学生的计划。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有经验的人才需求更大。而毕业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很难快速融入工作岗位,这也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高校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企业也遭遇招工难的状况,为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大学生就和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民生问题。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域差别上和所有制的结构上。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中,东南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毕业大学生,相应的,东南地区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西北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使得毕业大学生不断的涌入东南地区。这种现象的出现,都将导致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就业难问题。东南地区可以通过人才挑选将工作岗位达到饱满的状态,但剩余的毕业学生就出现了难以就业的情况。而西北地区因招不到人,会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而返回西北地区寻找工作机会的毕业学生就会再次面临无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地域上的不平衡发展,也是加大就业难矛盾激化的原因。

(三)岗位的技术要求与学生的能力不符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也在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经验论和技术论的情况,即要求就业的员工要有相应的技术和经验,这也排斥了无经验无技术的毕业学生。而学生的能力依旧停留在理论的方面,即能说会写,但无法进行具体工作,技术与能力的不符也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四)高校培养模式未进行调整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出现挑选人才的现象。在传统的高校就业工作的课堂中呈现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工作者来说,挖掘其内在原因并力求改变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在进行能力培养时,重理论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这也导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再将来无法作用于实际的工作,没有充分的实验,很难在毕业之际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五)学生就业观念未转变

出现就业难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还要归咎到学生本人。部分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希望寻求一份工作轻松但工资不低的工作,这种忽视付出的思想态度,很难帮助学生在进行工作选择时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其次,好逸恶劳的现象仍旧存在,习慣性的享受物质,习惯性的忽视劳动,因此难以胜任实质性的工作。第三,部分毕业学生将希望寄托于政府寄托于学校,而没有主观的去寻找工作,等待着分配,也势必被淘汰。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的近期发展趋势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了近二十年,且有着进一步加剧的可能。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进行宏观调整,虽然也收到了部分成效。但从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旧非常严峻。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失业问题,如何控制矛盾的进一步加剧,需要我国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个人层面来进行调整。

近期的发展趋势是就业结构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工作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国家政策不断的指导就业工作,学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方案调整,以此保证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例如学校会开展就业观念讲座,各单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社会机构能够提供培训和就业指导。这都是在数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经验。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任务依旧紧迫,从每年的毕业人数和就业人数来看,缺口难以短时间的进行补充。并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大学生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劳动供给将逐渐的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供给,因此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十分必要。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中,大学学历相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相对贬值,但大学生的择业理想和走向趋势依旧,加上中国经济的高人才就业容纳力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前景变的模糊。其次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断加大,要控制解决好该问题,除了要依托于国家政策以外,社会,高校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努力的正视该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得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祁萌,张艳琼.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青春岁月》,2014(11):125-125.

[2]赵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J].《文教资料》,2007(6):26-27.

[3]陆春早,陈海浪.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商情》,2017(29)

[4]仲丹,张纪,吴垚.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436.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
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暖通设计的问题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