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农业”助力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创新发展

2018-01-20 03:22章力建黄卫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特产动植物特种

章力建 黄卫

(1,中国农业科学院 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10008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十分重大。

中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医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所谓 “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 “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探索一条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的实践证明,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属于大农业中的特产农业,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的发展为大农业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丰富了农产品的供给,使我国许多动植物资源身价倍增,并转变成新的生产力,为繁荣农村经济探出一条新路,可以说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是农民致富的好抓手,应动员千家万户就地开发利用大发展。

基于中医农业的优势和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对生态环保更高要求的产业特性,中医农业可以更好地助力其健康稳定地发展,形成全新的 “中医特产农业”。

1 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符合中医农业的发展理念

中医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倡导保持农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与和谐共存,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如特产经济中的养蜂产业,在与显花植物长期协同进化的过程中,蜜蜂的生理特征、活动习性与花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点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在授粉时机上也形成了与植物高度吻合的生物钟,即在植物开花最合适的时间蜜蜂会去完成授粉。蜜蜂授粉对全球农业的贡献率高达9.5%,我国蜜蜂授粉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更高达12.3%。同时,蜜蜂授粉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1980年到2015年的35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从1.3万t上升到6万t,增加约5倍,但每千克化肥带来的增产却从9kg下降到5kg。与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环境污染形成鲜明对比,蜜蜂授粉不仅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善果实和种子品质,为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蜂产业与中医农业一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蜜蜂与人、植物和环境相辅相成,极大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效益,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1]。这正符合我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战略。

特产农业是一个很广泛的内容,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有上百万种,野生动物资源有上千种,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珍贵的中药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利用中医农业,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目前仅从珍贵、稀有、急需上入手开发,就有广阔的天地,比如已经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如鹿茸、人参、杜仲、香猪、兔类、中华鳖、甲鱼、蛇类、山鸡、狐、貂等,特产农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向人类提供具有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医疗保健价值和穿着价值的新产品。

2 运用中医农业思维提升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生产水平

以养蜂为例,我国是蜂产业大国,但距离蜂产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问题突出体现在蜂产品造假、掺假、外源污染严重,蜜蜂授粉意识薄弱,作物施药、滥用激素极大影响蜜蜂授粉,蜜蜂病虫害预报、监测防控体系不健全,蜂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水平较低等方面。中医不仅能医治人类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对所有动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医治病虫害、促进健康生长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医农业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综合的效果,这些思维对提升蜂产业生产水平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

2.1 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蜂药、饲料以及天然调理剂,促进蜜蜂健康养殖

目前,养蜂过程病虫害防控通常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等化学药剂,这些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引起药物残留、污染蜂产品等质量安全问题,这也是我国蜂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中医理论在我国历史悠久, 《本草纲目》和 《神农本草经》里有大量中医方法治疗人类疾病。因此,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蜜蜂生长、防治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实现绿色防控。

2.2 基于中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进行科学的蜜蜂饲养管理

中医强调有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进行蜂场管理。春季养蜂要根据蜂群整体情况重点注意给蜂群保温,蜂群发展时期重在饲喂;夏季养蜂重在组织强群采蜜产浆,并注意降温防分蜂;秋季养蜂重在培育蜜蜂准备越冬;冬季养蜂要防护措施防止蜂群受冻。同时,根据疾病发生规律,在每年不同时间预防不同的病虫害,比如蜂螨重在春季预防、夏季控制、秋季治疗等。

2.3 加强特色蜂产品研究,增强蜂产品保健功能

我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 “药食同源”理论,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中就有蜂蜜,所以蜂蜜不仅是食物还是传统的药用产品。2010年版国家药典证实蜂蜜内服可以“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不仅如此,很多蜜源植物本身具有药用或保健功能,不同蜜源的蜂蜜或许也含有与这些植物本身相同的药用、保健成分。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究发现麦卢卡蜂蜜中富含麦卢卡树独特因子 (UMF),具有抗菌和消炎的功效。因此,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深入开发蜂产品功能成分,积极探索不同中药蜜源植物配比种植增强蜂蜜药用和保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4 利用中医理论打造基于全产业链的蜂产业提质工程

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构建覆盖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的蜂产业优质工程,重点开展蜜蜂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优质蜂产品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蜂产品营养功能评价与应用、蜂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建设,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解决涉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蜂产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 “中医农业”助力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地区脱贫致富

中医不仅能医治人类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对所有动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医治病虫害、促进健康生长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尽管中医原理和方法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也很早,但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们比较依赖化学农业,忽略了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但目前植物性药品在农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加大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发展 “中医特产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特产农业资源大多系偏远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开发利用多是从山区起步而后走向城镇的,农民是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所以,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也可称为富民产业。特种经济动植物品种形成十大类,即特种禽类、蛙类(青、牛、石、林蛙)特种经济动物、特种水产、毛皮动物、观赏动物、药用动物、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 (包括花草树木)、经济作物等,实践证明,这一行业的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有益于人类健康,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开发潜力极大,将在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中发挥重大作用。

“中医农业”助力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丰富资源,可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比如利用 “中医农业”的原理配动物饲料,考虑营养素多达十几种,就连食草动物的兔子饲料都要按配方加工或颗粒料饲养,至于其他动物更是讲究。还有试验证明,采用复合中药生物饲料,结合动物生长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营养喂料,效果十分明显。另外,中草药植保、动保产品可有效取代化学农药 (兽药),为动植物提供病虫害绿色防治。

4 “中医农业”助力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政策建议

“中医农业”如何助力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政府主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环境和健康问题相伴而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焦点。2017年颁布的 《国民营养计划 (2017-2030)》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 “中医农业”产品作为安全系数最高的食品,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同时 “中医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在推动 “中医农业”的发展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将 “中医特产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顶层设计确定目标,制定国家层面的 “中医特产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推动 “中医特产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3]。

第二,制定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以及 “中医特产农业”行业标准,建立科技信息库,为全国贫困地区或养殖集散地提供技术、品种、项目、市场等信息,构建统一认证监管平台。加快制定 “中医特产农业”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 “中医特产农业”的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和检测进行监管;严格产品认证标准和规程,构建统一的产品认证平台和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的可追溯,规范处罚和退出机制。

第三,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协调管理,多学科协同攻关。“中医特产农业联盟”的建立,健全与改革十分必要,以现有的全国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专家委员会为基础,协同联合全国多学科攻关,推进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 “中医特产农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加深 “中医特产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对接 “中医特产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 “中医特产农业”产品,并提升为国内外著名品牌。

第四,制定 “中医特产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医特产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 “中医特产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设立 “中医特产农业”肥药购买补贴政策,对从事 “中医特产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并鼓励和扶持 “中医特产农业”肥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对接养生保健的社会需求,培育 “中医特产农业”产业链,并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促进形成产业集群;注重科普、科教与科研进程的协调,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提高 “中医特产农业”的社会认知,营造 “中医特产农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第五,建立 “中医特产农业”国家试验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以 “强、优、精、特”为标准,以体现 “中医特产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重点,以能引领 “中医特产农业”的发展为方向,建立 “中医特产农业”国家试验区,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目前,分布全国的 “中医特产农业”试验基地,利用中草药肥药、有机粪肥、有益微生物菌、海洋生物、矿物质中微量肥素替代化学肥药,形成能解决有机农业不能高产的高效生态模式[4],已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带动了一批农业企业,可上升为国家试验区,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效生态农业方面的引领作用。

第六,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尽快建立国际中医特产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该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总结这些经验,推动 “中医特产农业”更好、更稳、更快发展,扩大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企业在该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 “中医特产农业”理论与技术不断创新,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新途径,为实施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和 “农业走出去”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国家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特产动植物特种
动植物新视界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特种侦察游骑兵
小型地面特种机器人初露锋芒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江阴特产——马蹄酥
欢迎订阅2020年《特种经济动植物》
这些特种蔬菜种植前景广阔
欢迎订阅《中国林副特产》
锋视觉